首页>首页幻灯

与新中国同行 续写时代荣光——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75周年成就巡礼

时间:2024年07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戏剧家协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宣部的有力指导和中国文联的坚强领导下,在戏剧界先贤前辈及历届主席团的带领下,中国剧协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广泛团结和凝聚广大戏剧艺术家和戏剧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努力推动出人出戏,积极加强理论建设,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传播,在各个不同时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和新成就。

  中国剧协与新中国同行 

  1949年7月2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前身——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在北平成立。1953年9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召开了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了将“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更改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决议。会议选举田汉为主席,欧阳予倩、梅兰芳、洪深为副主席。新中国戏剧事业由此揭开了崭新篇章。

  1960年7月30日至8月4日,第二次剧代会在第三次全国文代会期间召开。田汉作了题为《建国十一年来戏剧战线的斗争和今后的任务》的报告,大会选举田汉为中国剧协主席,欧阳予倩、梅兰芳、周信芳、曹禺为副主席。

  “文革”时期,戏剧创作和演出受到严重冲击,剧协工作由此停滞。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5月底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宣布全国文联和所属协会陆续恢复。中国剧协重新步上了正轨,对老会员重新登记,并发展了许多新会员,为剧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79年11月4日至11日,第三次剧代会在北京召开。曹禺致开幕词,赵寻作题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工作报告,全国各地代表700多人与会,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曹禺当选主席。新中国戏剧在历经风雨后,仍焕发出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

  1985年4月18日至24日,第四次全国剧代会在北京召开。习仲勋、宋任穷、邓力群、乔石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剧协主席曹禺致开幕词,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刘厚生作题为《改革、提高、团结、振兴戏剧》的工作报告。曹禺继续当选为主席。

  相隔13年之后,1998年12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剧代会。此次会议是在改革开放20年之际,对我国戏剧事业的一次重要检阅和对剧协工作的全面总结,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发来贺信。李默然作了题为《团结奋斗,开创戏剧事业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新一届领导班子,李默然当选主席。

  1988年11月28日至12月16日,首届中国戏剧节在北京举行。图为曹禺(右)、张庚(左)、郭汉城(中)在戏剧节剧目座谈会上亲切交谈。 

  进入新世纪,中国剧协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推动出人出戏为目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从2005年6月28日至30日召开的第六次剧代会开始,剧代会每5年举行一次。第六次剧代会上,李默然作了题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促进我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新一届领导班子,尚长荣任主席。

  第七次剧代会于2010年6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季国平作题为《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努力开创戏剧工作和剧协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尚长荣继续当选为主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参加座谈。

  第二年,第八次剧代会于2015年7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季国平作题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实现中国梦唱响中国戏剧的最强音》的工作报告。濮存昕当选为新一届主席。大会召开前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广大与会代表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历史起点,第九次剧代会于2020年12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陈彦作题为《勇担使命守正创新迈上新时代中国戏剧事业新征程》的工作报告。濮存昕继续当选为主席,于魁智等14人当选为副主席。

  截至2023年底,中国剧协注册会员有9200余人,均是全国戏剧界创作、理论评论、教育、管理等各领域优秀人才。团体会员34个,包括31个省区市剧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剧协、中国石油剧协、金融剧协等。

  走过花团锦簇,又见彩霞满天。与新中国同龄的中国剧协, 75年来见证了共和国成长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戏剧人的成长。

  “梅花”芬芳四十载,暄香远溢誉神州 

  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于1983年,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表彰和奖励优秀青年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发展戏剧事业。著名画家吴作人为“梅花奖”挥毫作画,以峻拔有力的笔触,描绘了一枝新枝勃发的红梅,象征着我国戏剧艺术繁荣、喜人的景象。梅花奖奖盘就以这枝梅花为图案,一直沿用至今。

  1983年由中国剧协主办的《戏剧报》第12期刊发了“1983年首都戏剧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奖”评选活动(即梅花奖评选)的通知,经慎重研究、协商,成立了评选委员会,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推举阿甲为主任委员,舒强、刘厚生为副主任委员。首届梅花奖评奖时,公布了“五不照顾原则”:不照顾剧团,不照顾地区,不照顾剧种,不照顾行当,不照顾名演员。首届推出了包括刘长瑜、李维康、李雪健等人在内的15朵“梅花”,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9年,一年一度的梅花奖颁奖大会首次走出北京,走进经济特区深圳。这一届开始,评委会人数由45人减少到32人。1989年7月,《中国戏剧》刊登了梅花奖评委会守则,明确了“要积极、认真地看戏”“要公正、负责地评选”“要拒收礼物”,梅花奖评选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到第七届评奖时,原文化部正式决定拨款支持梅花奖评选工作。自第十一届起,增设“二度梅”;自第十四届起,梅花奖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共同主办;自第十七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自第十九届起,增设梅花大奖,并评出了第一位获得者尚长荣;自第二十三届起,每两年一评,每届15人。

  梅花奖不仅是中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高奖项,更是中国剧协积极推出优秀戏剧人才和优秀戏剧作品的有效载体。迄今为止已举办了31届,共评出京剧、昆剧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戏剧类别,涵盖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共726名。其中47人获“二度梅”,7人获梅花大奖(“三度梅”)。

  为贯彻落实党的文艺“二为”方向,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中国剧协于2005年6月30日第六次剧代会闭幕当天,组建成立了由梅花奖演员组成的“梅花奖艺术团”,并持续以小分队的形式坚持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送戏下基层”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梅花奖艺术团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农村、社区、工厂、学校、部队、福利院等基层单位,给基层群众带去了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戏剧节目;同时积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赴澳大利亚、法国、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演出,成为中国剧协开展多种文化惠民活动的主力军。

1984年,首届梅花奖颁奖活动在北京举行。 

  重视“一剧之本”,助力戏剧文学人才培养 

  中国剧协历来高度重视“一剧之本”。1980年,中国剧协所属《剧本》月刊创办了“全国优秀剧本奖”。经中宣部批准,1994年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倡导剧本评奖的文学精神。1998年,更名为“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自2005年起,并入中国戏剧奖内,改为两年一评。2023年,“曹禺剧本奖”重新统一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该奖项自创建以来,尽管名称、评奖的周期有调整,但始终重视戏剧文学、推动剧本创作,迄今已举办了25届,共评出获奖作者488人,获奖作品420部,对当代戏剧文学和戏剧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极大推动作用。

  2019年4月,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3届曹禺剧本奖获奖者座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这是中国剧协首次举办两个奖项获奖者共同参与的联合座谈会。

  2021年,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中国剧协专门成立编委会、专家委员会以及由《剧本》月刊等多部门组成的编辑、工作团队,编纂出版《百部优秀剧作典藏》,共10卷,共550万字,总结回顾百年来中国戏剧文学历史巨变与伟大成就。全书遴选了百余位剧作家的100部优秀戏剧作品,入选作者囊括了百年来包括港澳台作者在内的几代剧作家,既有德高望重的前辈先贤,也有活跃在戏剧创作一线的中青年剧作家。

  2023年,中国剧协积极发挥“两个优势”,通过联络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剧作家的人才资源,成立“戏剧文学讲师团”。讲师团由数十位历届曹禺剧本奖获奖剧作家组成,通过在全国各地举办人才培训、剧作研究、征集评选等活动,发掘培育优秀青年戏剧文学创作者,探索戏剧文学人才培养新机制,推动戏剧事业的良性发展。相关举措呼应现实之需,倡导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取得良好反响。

《剧本》月刊创刊号

  戏剧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惠民彰显初心 

  创办于1988年的“中国戏剧节”,提出“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的口号。夏衍在给首届中国戏剧节的贺信中称之为“民间戏剧节”,并说“这在建国以来的中国戏剧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曹禺在戏剧节献词中称“戏剧的生命力在民间,在群众中”。杨尚昆、李先念、薄一波、宋任穷、邓颖超等同志为首届中国戏剧节题词祝贺。

  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是在中央提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鼓舞下,于1990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李瑞环、宋任穷为戏剧节开幕剪彩,彭冲、洪学智、李力安、贺敬之等为戏剧节颁奖。从1993年开始,中国戏剧节走出北京,先后在福州等12座城市举办。截至2023年底,已成功举办18届,涌现出一大批在戏剧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剧目。

  为促进戏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中国校园戏剧节应运而生。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校园戏剧节,该戏剧节为加强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广大青年学生艺术素养、促进校园戏剧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迄今已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成功举办8届,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学子朝气蓬勃的校园生活和青春洋溢的精神风貌。创办于1997年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历经27年的积累,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传承发展,发掘、培养、储备了一大批新生力量。

  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展演是中国剧协自深化改革以来,聚焦行业建设、拓宽工作视野、延伸工作手臂的创新举措。2018年中国剧协民间职业剧团工作委员会在京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民间戏剧工作者组织。为更好地展现民间职业剧团的风采,同年举办了“民间职业剧团晋京展演活动”,后改为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展演,迄今已成功举办3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演方式,持续助力民营戏剧提升行业影响力,充分展现了当下中国民间戏剧生态的丰富性和创新活力。

  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优秀代表剧目数字电影工程”,借助数字电影手段,记录、传播我国近年来戏剧艺术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迄今已为包括5位梅花大奖、19位“二度梅”在内的,共计60多位梅花奖获得者拍摄了优秀代表剧目,不仅实现了经典影像记录留存,还通过院线发行、惠民放映等多种形式,让全国广大观众特别是广大农村观众欣赏到更多的戏剧精品。

  75年来,中国剧协在历届主席团和分党组的带领下,还利用基层调研和各类戏剧展演平台,注重理论评论对创作实践的积极引导作用,成功举办了许多影响重大的重要会议和戏剧活动。例如,“文革”前的《琵琶记》等剧目讨论会,新歌剧问题讨论会,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研讨会,新时期以来的徽班进京振兴京剧观摩研讨活动,纪念梅花奖创办系列活动,纪念话剧诞辰学术研讨会、当代戏剧创作高峰论坛、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中国秦腔艺术节、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等。编撰《中国戏剧发展报告》,完成《中国剧本创作白皮书》《当下民间职业剧团发展状况》《中国校园戏剧教育》等课题调研,始终关注戏剧行业潮流和动态,直面戏剧界重大问题,推动戏剧事业健康发展。

2024世界戏剧日庆典活动在中国廊坊举行

  从期刊到新媒体,戏剧传播不断与日俱新 

  在中国剧协主办的刊物中,《中国戏剧》(前身《人民戏剧》)创刊于1950年4月1日,是戏剧界重要的全国性戏剧艺术评论和理论月刊,首任主编是田汉,1954年改版为《戏剧报》,1988年更名为《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不仅关注戏剧现实,把握发展趋势,大力推介优秀作品,推出戏剧新人,鼓励理论和戏剧批评,还通过举办话剧表导演、舞台美术等各类研讨会和相关专题学术研讨等,积极推动戏剧繁荣发展,作为平台和媒介发挥了重要作用。

  《剧本》创刊于1952年1月20日。创刊初期,针对当时存在的“剧本荒”,积极推荐发表全国优秀剧本。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剧本》杂志及时增加选刊,包括《剧本》正刊和《小剧本》辅刊以及《剧本(农村版)》在内,发表了新老剧作家和业余作者的话剧、戏曲、歌剧、儿童剧等数量空前的各类剧作,推广了一大批优秀剧目。

  1981年,《中国戏剧年鉴》创刊。《中国戏剧年鉴》是唯一记录我国戏剧艺术发展成果的工具性期刊,是一种兼具文献性、学术性、工具性的专业性很强的年刊。曹禺曾为创刊号题写序言,指出“出版《戏剧年鉴》是我国戏剧运动中前所未有的创举,是我们今天戏剧繁荣的标志,应该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剧协一方面立足传统“三刊”阵地,繁荣戏剧创作,扶植和培养新人,另一方面顺应流媒体时代对戏剧观众习惯的影响,积极利用数字科技和互联网技术拓宽戏剧传播新渠道,推动传统戏剧融入当代生活。2018年11月12日开通“中国戏剧家协会”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粉丝订阅数近4万人,总阅读量突破230万人次;2022年7月开通视频号,发布包括戏剧家会客厅、优秀剧目展演推荐、艺苑撷英等专题短视频共350条,配合协会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开通现场直播,进一步开拓了戏剧从线下到线上、从剧场到云端的发展新空间。

  成立于1957年元旦的中国戏剧出版社,曾由中国文联主管,中国剧协主办,第一任社长为田汉。1961年末与作家出版社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恢复工作,对我国的戏剧教育事业和戏剧演出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戏剧界具有一定影响。2010年,整体并入中国唱片总公司。

第8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演员与观众互动

  推动戏剧交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中国是国际戏剧协会(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简称ITI)发起国之一。1957年11月,中国剧协应邀派出张庚、吴雪与对外友协的林林组成代表团,参加了在印度召开的国际剧协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受到各国代表的热烈欢迎。

  1980年,国际剧协中国中心成立,主席曹禺,副主席赵寻,秘书长刘厚生。1981年5月23日至6月6日,赵寻、刘厚生、萧曼、任景玉4人远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出席国际剧协第19届年会。这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家首次出席国际剧协会议。

  1994年,中韩日戏剧工作者共同创建了BeSeTo(中韩日)戏剧节。从1996年中国举办第一届至今,中国已经在8个城市成功举办了9届。1999年国际剧协亚太中心在韩国首尔成立,中国剧协成为会员国之一。2003年中国剧协设立“中日戏剧友谊奖”。

  2008年,在南京成功举办了有“世界戏剧艺术的奥林匹克”之称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这是该戏剧节自诞生来首次在中国举办。同年9月,国际剧协第32届世界代表大会在西班牙召开。中国以高票先后当选为国际剧协执委会和常委会成员国,董伟当选为国际剧协执委会常委。2011年,在厦门举办国际剧协第33届世界代表大会。国际剧协主席拉门度盛赞本次大会是“国际剧协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大会之一”。

  在中国文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剧协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力度,不断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先后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同时,加强与各国戏剧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项目合作。2007年开始,与国际剧协瑞典中心合作,在中国举办“儿童之声”项目。多年来,中国剧协组织推荐优秀剧目参加多个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戏剧节,屡获国外戏剧同仁好评。

  2014年,季国平在国际剧协第34届世界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剧协新一届副主席。2017年,在银川发起成立“国际传统戏剧论坛”。2018年,在海口举办国际戏剧协会70周年庆典。2016年和2024年分别在广州和廊坊,举办了世界戏剧日庆典活动……75年来,中国剧协持续加强和推进国际戏剧合作交流,为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和提高中国戏剧的国际地位不断作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取得辉煌成就。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75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中国剧协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动作为、积极担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勤奋的劳动,迈上新时代的中国戏剧事业新征程,为人民奉献更好的戏剧作品和时代经典,续写中国剧协新的辉煌篇章。

  (文图由中国剧协提供)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