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促进人口较少民族
口头传统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建议
茸芭莘那
全国人大代表、普米族歌唱家
一、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情况
在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大部分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族记忆无法形成纸本文献。加之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的文物相对较少,所以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记忆主要是以口头传统的形态保存与传承。并且人口较少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脱贫、城镇化也给口头传统的存续与保护带来了一定冲击。因此,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普遍面临断层和后继无人的发展危机。
在国家整体的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存续和传承。在此前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7个原仅有1至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少数民族有8个项目列入名录,其中就包括俄罗斯族、塔塔尔族、门巴族、独龙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因此,推动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但是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约为100项,仅占全国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的6.8%。而目前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其中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传承人87人,仅占总数的2.8%。因此,相对而言,人口较少民族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整理和存储。
二、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传承的困境
目前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进一步传承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播势能不强。这28个人口较少民族在人口上不占优势,像人口最少的塔塔尔族只有3556人,人口最多的土族也只有289565人。人口较少民族人口少,其文化的核心区范围往往也很小。加之这些民族多处偏僻山区或边疆地区,相对封闭,开放程度低,与现代文化的交融程度低,有的甚至与外界隔绝,造成其文化传播的势能相对较低。
二是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目前很多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常住人口一大半是中老年人,这其中很多掌握着民族口头传统的老人,没有徒弟或其他传人,老人一旦去世,其所掌握的本民族文化也将失传。现在能完整地口述普米族传统文化历史的普米族老人不足七个,其中有的已超过90岁。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习俗甚至于正在加速消亡,许多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正受到冲击。
三是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事业基本投入不足。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才缺乏,设施落后,功能萎缩,生存困难;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同时,从事文化管理、创作、表演、研究等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年龄老化、专业人才断层现象突出,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难度大。
四是缺少针对性、时效性强的政策与方法。近年来,对于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的保护,缺少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保护政策措施。学术机构对于口头传统的研究,比较侧重于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研究与实践的相关成果比较少。目前还没有形成由口头传统的持有者和传承人、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和政府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
三、建议
为促进少数民族的口头传统的传承与保护,我同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有关同志一起策划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该项工作主要围绕28个人口较少民族开展,在前期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在田野工作中筛选和确认采录对象,以录音录像的方式把他们的作品记录下来。
2019年12月,《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在云南省委宣传部正式立项,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国家图书馆、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针对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开展典藏工作。在2020-2022年度,普米族、基诺族、怒族、独龙族四个工作团队分别开展了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
但是,在工作进行过程中,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工作机制不健全。还未成立专门的机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是一项全国性、系统化的文化建设工程,应与国家的整体文化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现阶段缺乏专门工作机构的系统规划和指导,未形成明确的总体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任务统筹协调不够,没有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和分工,以及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
二是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此项工作需要积极争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资金支持。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全国13个省份和地区,而且大部分处于边远地区,交通极为不便,这项工作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目前所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项目的正常运行。
为此,建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进一步做好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典藏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力度。
1、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政府部门要重点做好对包括少数民族口头传统在内的各类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做好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或工艺的优秀传承人的抢救、认定和培养力度;设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基金,为传承人或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提供政策支持。
2、增加财政资金预算
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是一个长周期、投入较大、成本较高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大抢救项目与重点保护、研究项目都需要相应的经费补助。同时,在征集、收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珍贵资料和实物的,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包含非遗传承人)及传承单位的过程中,也需要有相应的资助和奖励等支持。
3、搭建资源服务平台
由相关机构合作搭建资源服务平台,将典藏工作的成果进行编目保存,并整合已有项目成果,由国家级的文献机构进行永久保存,并提供开放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4、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加大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人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下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同时可定期开展培训,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教育,加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专业的民族文化研究团队,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增强宣传教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队伍之中。
5、宣传推广与再创作
将具有传播价值、符合宣传导向的典藏工作成果进行媒体传播;注重典藏工作的媒体同步报道,提高公众关注度。鼓励和邀请艺术家以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文化为题材,以口头传统为素材,进行艺术再创作。组织适合舞台展示的口头传统与再创作艺术作品的同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