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漫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美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社会意义。但关于网络漫画现象、作品等的理论研究和评论略显不足。“老树画画”“小林漫画”等作品取材生活,寥寥数笔,或诗画结合充满哲思,或题材广泛凝练谐趣,借助新媒体传播,粉丝众多,成为近年来引人关注、值得探讨的文艺现象。两位艺术家的漫画风格同中有异,都深受大众喜爱,一个共同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作品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都在一定程度上给面临各种压力的人们以精神和身心的疗愈,给困顿中的人们以希望和力量,既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温暖人心、抚慰心灵,充分体现了人民文艺的特点。为更好地引导美术创作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见”发声平台第三期以网络漫画为主题,邀请“老树”(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知名微博主“老树画画”)和“小林”(林帝浣,广州动漫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知名微信公众号“小林”主理人)两位著名艺术家同题笔谈、互相画像,并组织评论家向两位艺术家提问并撰写评论文章,共同探讨网络漫画的社会价值、创作生态、审美特征及发展建议等,以期达成共识,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网络漫画繁荣发展。“艺见”专题见于中国文艺评论网(www.zgwypl.com/xh/yj)和“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浏览更多文图
出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老树”答“小林”:花开自本心
我跟小林见面,学校旁边吃饭,喝得有点高了,说话重复几遍老树
○ “小林漫画”问:您的作品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符号性,也在不断拓展和尝试新的题材,未来打算有怎样的突破方向?
● “老树画画”答:未来怎么样,这事儿没法计划,只是看机看遇,顺其自然。近四五年一直在考察河西走廊一带的各种文化遗存,这对我影响很大。这几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微博上也发了少量的作品,跟以往画民国江南趣味的画作差异比较大。我希望把这个阶段的试验做得丰富一些完善一些。另外,去年一年做了近百幅木刻,也还没有最终完成,还要接着干活儿。
○ “小林漫画”问:作品IP只是文化衍生品的一个组成要素,而衍生品和周边对作品传播有极强的推进作用,是否会考虑与文化衍生品结合做创作方向的改变?
● “老树画画”答:这个不会。我把两者分得比较清楚。创作的主要动力,还是来源于内心想法的独立性和不断延伸,不会受其它因素影响。
○ “小林漫画”问:大众的智慧是惊人的,与网络用户读者的交流互动中,大家往往会有很妙的构思和文案,是否会产生联动从而产生新的创作?
● “老树画画”答:你说得很对,网络是个无边的世界,人们在其中自由地表达,涌现出无数非凡的头脑和精彩的想法。我出过一本书《在江湖》,我说的这个“江湖”其实就是指的网络。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事件和精彩的段子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早期画的很多画,其实就是在画这些段子,比如“人生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他先挂”。网络让这些画作更现实、准确、有趣、有感染力。
但是,在微博上互动画成画的情况比较少。会有朋友在微博后台留言,希望我画个什么话题。但这些话题大多数跟我的兴趣有差异。总体上,我还是有个人一贯的思路,关注自己一些想法的持续表达。所以,后来很少再画网络中的话题。
“小林”答“老树”:服从内心的追求
老树造像 小林
● “老树画画”问:你认为你画的漫画跟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 “小林漫画”答:因为日常生活有很多压力,工资不高,升职无望,精神上有时十分苦闷,画漫画就是一个消解疲惫与心理危机的出口。
如果经常直白地吐槽,会惹大家反感,认为我是一个无能的满腹牢骚的生活失败者。
所以我会把吐槽编得有趣一点,上点颜色,加个腮红,显得人畜无害可可爱爱。
当然,总是吐槽也不行,所以每次画到最后两三张,总要在主题上掰回一点,加点阳光和励志。
我相信,长此以往我自己也会慢慢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中年人。
● “老树画画”问:你认为互联网多媒体时代,为你画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带来了哪些帮助?
○ “小林漫画”答:我的本职工作,一直是互联网传播研究,在学校上的课程是《文化创意和网络传播》。
漫画是我在长期网络文化传播的实践里发现的比较有效的一种载体。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简单的图文组合,可以便捷地转发和保存,其优势是现在最流行的短视频都无法替代的。
绘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从还没有文字的原始时代壁画开始,到今天仍然存在,这不是一种会轻易消亡的艺术形式,未来也将存在下去。
相对于原作,我更在意电子版在线上的传播,唯有传播,才能使得创作形成互动,增加介入。
和摄影照片一样,印刷出来的照片和仅仅作为艺术品的摄影作品,它们的意义是有限的,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并被感染、被打动,摄影才更具生命力。
● “老树画画”问:你的“小画”画得深得人心、影响很大,也有自己的风格,为什么又去画不具个人辨识度的“大画”了呢?
○ “小林漫画”答:我觉得我还年轻,此后的路还有很长,目前风格的漫画创作还有待提高和加入更多的外延。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开始临帖练字,梳理中国水墨的审美变迁脉络,同时,最近还开始沉迷画很传统的水彩画。
这些都是学习和接受新挑战的一些尝试,说不上新的创作,也暂时没有什么新的方向,可能要花一点时间去游山玩水,自绝流量,才会慢慢有新的变化。
如果只是为了迎合网络热度,让大家总是看到类似的风格,审美疲劳会很快出现,创作者也会陷入死胡同,越画越弱。
水彩和水墨有些表现手法是类似的,目前在学一些水彩的基本表现方法,希望未来能和水墨融合,走出一条奇怪的路。
“老树”答评论家:自由地表达诚恳的内容
问题一:“老树”“小林”两位的漫画大都采用传统水墨形式加有趣的文字来呈现,创作前如何处理作品中的图文关系?网络漫画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考虑、不同元素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 “老树画画”答:两组问题有相似性,我一并说下自己的尝试和想法吧!
我们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因为在我们的少年甚至青年时代,能看到的图像非常有限。那个时候展览很少,画册很少,也没有电视可看,更不可能像今天的网络时代一样,充斥着无处不在的海量的图像。所以,我们普遍缺乏“观看”的视觉化经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主要还是通过阅读书籍建立起来的。
阅读的语言介质是文字。文字的主要功用是叙事说明和抒情。长时间地沉浸于这种知识经验方式之中,一方面会导致我们的“视觉思维”(阿恩海姆语)不发达,缺乏对各种视觉语言系统的了解,很难以纯粹视觉的角度去理解图像。另一方面,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绘画、电影、摄影等视觉艺术作品时,基本上是把它们当作文学作品来理解的。比如,当我们在美术馆中看到一件抽象绘画作品时,我们下意识地会问:“它画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这种疑问其实就是一种文学化的视角。
与网络共生共存的一代人可能会说我们看电视长大的一代、岁数大一些的人普遍缺乏视觉修养,这是不是一个事实可以再讨论。更重要的是,面对这样一个状态,一个画画的人,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语言,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并获得广泛的认同感。这是每个从事视觉艺术创作的人都会面临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我个人的理解是,既然很多人并不能轻易地进入一个纯粹绘画的世界,比如很难理解国画当中的笔墨趣味和复杂的程式系统,那么,一方面可以强化绘画内容的叙事性:有故事、有意境、有趣味——我们在过去流行的连环画、漫画、宣传画当中,经常看到这种处理方式。绘画作品这种文学化的表达,很容易获得那些由阅读建立起来认知习惯的观众们的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中国传统绘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格局,借助文字的叙事和抒情功能,将观众带入绘画的情境当中,图文相互映照,便可消除所谓纯粹绘画那套视觉语言的专业障碍,进而理解你的绘画表达。
问题二:作为漫画家,如何考虑个人情感抒发与公众接受之间的关系?
● “老树画画”答:我不太喜欢将自己定位于一个画家,因为我本身就不是个职业画画的人。我画得比较多的是水墨画,而且尺寸有时会很大,跟漫画还是不同。同时我也做了大量木刻、水彩、油画、陶瓷作品。对于我个人来说,画成什么画不重要,只是在写作之外多了一些表达媒介和手段而已。
这种身份和理解其实有个好处,就是比较自由,没有界限感。所以我可以在画中融入很多文学化的表达,也可以从我的摄影研究当中吸取更为丰富多样的视角和画面处理方式,还可以借助漫画那样戏谑的态度,来表达对现实事件和人物的判断及立场。可能是最后这一点,让人觉得我的画有点儿漫画的感觉。
有关个人表达与公众认同的关系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一些。我个人的体会是:第一,画画首先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私事,是为自己画的,与他人关系不大。第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你是很难理解别人的,就像你总是觉得别人很难理解你一样。第三,你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是尽可能深入地体察和理解自己,然后真诚地表达自己。第四,在人性深处的层面上,人与人其实没有什么不同。第五,你对自己生命经验与内心觉受的诚恳表达,其实也就是对所有人生命经验与内心觉受的表达,别人就会对你的表达有认同感。第六,别人的认同,并不是对你的理解和认同,所以不必自我感觉良好。大而言之,别人是对人性本身的理解和感知。小而言之,他从你的作品表达里见到了自己。
问题三:您在摄影、书法、漫画、插图、文学多种媒介之间有着不同的尝试和跨越,并取得了良好的创作效果,您是如何做到“破壁出圈”,投身到文化传播的行列?
● “老树画画”答:我不大有“界”和“圈”的概念,这些都是人给自己设定的限制而已。各种媒介之于我来说,无非就是一种可以为我所用的表达方式。当你使用某一种媒介方式时间很长了,有时会感觉无趣,不再有创作的欲望,甚至会让你陷入一种特别厌倦和停滞的状态。这个时候,恰好有一个机会可以尝试另外某种方式,那就别管什么界不界的,不妨顺其自然地去做一做,有可能就会让你重新获得一种创作的冲动和自由。当然,不同的媒介会有很多专业性、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只要你想做,一往无前地做,这些困难都会被慢慢克服。
我说过,我不大有计划性,做各种事,涉及不同领域,其实事先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求之未必得,不求自然成,我喜欢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状态。
问题四:您认为自己因何而火?未来又将如何坚守?下一步有何打算?
● “老树画画”答:小画画了这么多年,只是有一些观众朋友喜欢而已,跟娱乐圈、话题大咖相比,仍然是小众范围的分享,谈不上火不火。
我学中文出身,不是专业画家。对于我来说,画画跟写作一样,只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我个人对于表达的理解和体会就是两个:内容的诚恳,表达的自由。
诚恳,就是贴着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来画,想想自己每天日子是怎么过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荣辱得失,有所遇,有所观,有所感,有所思,进而有所表达。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其实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别人也会从你的绘画表达里看到他自己活着的样子和切身感受。这可能是有朋友喜欢我小画的主要原因。
自由,主要是在形式语言的层面,尽量做到没有专业化的障碍。要用大家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你真实的生命经验。我说过,人间的事情,都能用人话说清楚。所以不要不说人话,不要装、故弄玄虚、搞得神乎其技。画国画的人见面喜欢谈笔墨。同行之间交流还可以,互相参学,解决一些语言层面技术层面的问题,让自己的表达更充分一些更自由一些。但是,这套话不能总挂在嘴边上,更不能炫示于众人面前,因为这会形成观看者到达你所表达的内容之间的一重障碍。观看是瞬间之事,在网络上对图像的观看尤其如此。观众几秒时间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便转头看别的去了。
至于未来如何,我不大想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是,我做事不大有计划性,不喜欢自我强制,包括画画。当初觉得没兴趣了也就不画了。过了20年又想画了,于是又画起来,只是顺其自然而已。这个自然,首先就是自己的内心。另一原因是,一切都在变化当中,没有人知道明天、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想长远了也没有什么用,这是另一个自然。面对这样的一个自然,只有老老实实地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再说。
“小林”答评论家:让读者感觉到陪伴和温暖问题
问题一:您认为自己因何而火?未来又将如何坚守?下一步有何打算?
○“小林漫画”答:我非艺术专业出身,大学毕业于临床医学,是中国第一代网民,毕业后长期从事互联网的技术开发、医疗信息共享和新媒体传播研究工作,艺术创作只是业余为之。我从20年前就开始担任国内几大论坛的版主和管理人员,亲历了互联网网红们的所有兴盛和更迭,并将这些经验作为教程向学生讲授。
所谓的红或火,都不过是这些时代更迭里的小小浪花。近几年,我的漫画创作受到较多的关注,但漫画只是我整个创作体系的一小部分,是长期写作、绘画、摄影综合而成的小窗口。
要说接下来的计划,唯有变化与新意,才是艺术之永恒,不必为了火而干扰本心,随心所欲,御风而行,让自己高兴和心安,比成为网红有快感。
问题二:作为漫画家,如何考虑个人情感抒发与公众接受之间的关系?
○ “小林漫画”答:作为一个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比艺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陪伴感。
我的创作频率很高,随意性较大,作品完成度却比较低。
有时为了追逐热点,在茶桌酒席间匆忙而成急就章,根本顾不上什么深思熟虑,所作也只是逸笔草草,不成体统。
但在网络读者看来,连续不断的精神与艺术陪伴,能消除每天的疲惫与焦虑,能起到心理疗愈的作用,作品的精美度反而在其次。有一个人的文章小画照片,能陪伴你一小段时间,就算未来渐行渐远渐无书,也没关系,毕竟我们同路走过。
在我所学的临床医学里,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是我的网络创作准则。
作为一个总是在陪伴的创作者,有没有热度,有没有走红,其实无关紧要。
问题三:当代中国漫画如何观照中国与西方的漫画造型?日本漫画、美国漫威、法国漫画、阿根廷漫画,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漫画都有各自特点,当代漫画优势在哪里?
○ “小林漫画”答:在我的创作探索里,从来就没有中西之分,内外之别,只要顺手的工具,中国画也好,水彩画也罢,摄影照片也行,书法段子亦可,没有具体的参照,也不会给自己强行归类。
最常用的毛笔宣纸简笔漫画,图的是用起来顺手,跟风格追求没有太大关系。
至于地域风格的形成,跟人生经验与学养有关,自然流露而成,不能强作风格。
中国当代漫画,有优势有弱点,但具体还得到个人,作为一种十分自由的创作题材,动漫不必强求于具体哪种风格,可以取法的,哪个国家哪个漫画家都行。
作为创作者,不能从产业的角度去做创作取向,而更应服从内心的追求。
唯有能征服自己的作品,才能去征服世界。
问题四:“老树”“小林”两位的漫画大都采用传统水墨形式加有趣的文字来呈现,创作前如何处理作品中的图文关系?网络漫画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考虑、不同元素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 “小林漫画”答:有时是先有文再有图,有时是先有图再有文,创作前并不会想太多,想创作时就创作,犯懒时就不创作。
至于艺术手法,我基本就画自己懂的。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不用担心大家嫌弃我画得不专业,有时画得就跟小孩子一样。但是我的用户不嫌我画得不好,所以从来不操心画画水平问题。
问题五:如何认识当代漫画创作的时尚流行与文化担当?
○ “小林漫画”答:漫画是我对抗中年危机的手段,跟有些人去下棋、钓鱼、遛弯、打游戏没有本质区别。
有时候写些很毒的话,伤害自己一下,等于打了“新冠疫苗”,如果大家也喜欢,那就是大家“一起苗苗苗苗苗”。
问题六:您在摄影、书法、漫画、插图、文学多种媒介之间有着不同的尝试和跨越,并取得了良好的创作效果,您是如何做到“破壁出圈”,投身到文化传播的行列?
○ “小林漫画”答:就像我之前说的,我20年前已经“出圈”了,只不过那时上网的人比较少,知道我的人也不多。
“出圈” 20年,已经过了最佳“出售”和“赏味”期。
如果是“生鲜食品”,时间久了就会腐烂。
如果是“酱香型”,则是越久越好。
对于文化传播,我曾说过,作为一个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既然选择了成为一个塑造网络精神家园的参与者,就像一个公务员,如果想要为人民服务,就不能考虑升官发财,要做网络文化传播,就不能想着商业化、收割粉丝、流量变现,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让读者感觉到陪伴和温暖,从而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忘记了这个初心,文化传播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变成病毒营销。
漫画创作与人民情怀
——从“小林漫画”“老树画画”想到的
作者:王进玉
小林漫画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直都高度重视文艺与人民的紧密关系。尤其在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引领和根本的理论遵循,也更加要求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务必具有深切的人民情怀,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作为服务的对象、创作的主角,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对于漫画创作来说,也应如此。中国漫画从诞生起就带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民族性特征,就肩负忧国忧民、救国救民之大任,这与后来某些偏重追求感官刺激、搞笑娱乐、荒诞怪异,甚至一些无厘头、无意义的卡通、动漫等类型作品迥然不同。随着市场发展,资本等力量的强势介入,一些漫画创作中的人民情怀、家国意识似乎越来越少,越来越被稀释、冲淡,过度商业化、低俗化等现象愈加明显,需要特别注意和警惕。
同时,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也有如“小林漫画”“老树画画”等不少艺术家在坚实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小林漫画”通过一幅幅轻松有趣、幽默励志的“治愈系”抗疫主题作品,为前线的患者、医务人员等,带去了心灵慰藉与情感温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家疫情当前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疲惫的精神负担,坚定了抗疫必胜的信念,受到一致好评。“老树画画”在疫情期间也创作了一百多件主题突出的木刻作品,风格和其在宣纸上创作的漫画大体一致,但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木刻因其特殊的材料语言、视觉效果,给处在压抑、困顿中的人们以寻找曙光和希望的勇气与力量,因此作品登上了法国报纸的疫情专刊,广受国际社会的欢迎和赞许。通过他们精彩的创作,我们看到了作者及其作品中的人民情怀、人文关怀,以及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其社会功能与特殊表现形式,尤其在特殊时期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和直接影响。
纵观中国漫画史,无论是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等,新闻类、时政类漫画都占据重要位置,也始终处在艺术阵地的最前沿,它们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大胆介入政治时事,深刻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爱憎分明。漫画俨然成了有力的艺术武器,具备超强的社会战斗性和艺术感染力,不断发出掷地有声的呐喊,诞生了一大批有分量的精品佳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市场化、产业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的提升活跃,再加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层次大幅度提高,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审美趣味变得越来越多元、丰富,日常化、生活化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漫画的取材、品类以及具体表现手段也随之变得异彩纷呈:面对不同的读者人群,出现了不同地区、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等的漫画样式,也不再局限于阶级斗争、时事政治等题材,不再仅仅强调讽刺、歌颂、教育等功能,还提倡更为纯粹的审美、娱乐、抒情、叙事、感想、认知等其它功能的呈现。相应地,也出现了传统漫画与现代漫画两大分野,以及职业漫画家和业余漫画家两大群体。毋庸置疑,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漫画家的职业操守、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等都不能丢失,尤其要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民情怀,要积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社会、深入一线,真切了解人民群众情感与现实审美诉求,主动收集创作素材,准确把握创作规律及特点,进而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这是立身从艺之本,也是文艺创作之根,必须坚守不怠。
小林漫画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当下颇受欢迎的“小林漫画”,还是热度不减的“老树画画”,都基本做到了。总体来说,“小林漫画”是以较为生活化、趣味化的创作手法对主流价值观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建构,其画面里的许多哲理短句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读罢会心一笑的解压之余又往往给人以正能量的启悟。而“老树画画”则是以更加自由化、私人化的笔墨和诗体语言表达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见闻感悟进行诗意化的诠释和理想化的描绘,特别是其田园式的画面意境具有天然的心灵抚慰、疗愈功能,也非常吻合人们内心的某种向往与憧憬。譬如他笔下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图景,以及其它系列作品中所营造的诸多唯美山水景致,均是作者本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 ,而又何尝不是你我梦寐以求的精神领地呢?
从漫画创作本身上讲,他们的成功有着诸多共同之处,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首先,他们的漫画题材多选择对平凡人物生活点滴的关注与刻画,紧贴生活经验,遵从内心感受,且多采用调侃、戏虐、自嘲、自解等方式予以放低姿态、轻松幽默、深入浅出的表达,既接地气,又有十足的新鲜感、代入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情。这便是当下漫画创作的关键密码——不能晦涩难懂、故弄玄虚,不能不苟言笑、生硬刻板,而应是言简意赅、洞达诙谐。要有同理心,还要有真情实感,即便是“宏大叙事”,也要突出个体化、个性化的表达,要饱含创作温度与人文关怀,要将其自觉转化为创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情绪感知和价值判断,尤其能够从年轻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从而拉近彼此距离,增进互动,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说教面孔,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在具体创作层面对人民情怀的一种诠释和注解,即透过个体细碎入微、娓娓道来的真诚的生命体验与艺术倾诉,与读者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他们的欢乐,忧患着他们的忧患,感动着他们的感动,这样的文艺创作才更深入人心,更深受人民喜欢。
其次,他们的骨子里都饱含文人情结和追求,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充满无限热爱,也十分重视对其不断挖掘与阐释,尤其对中国水墨有着浓厚的情结和各自独到的见解,因此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水墨这一最具本土特色的文化与艺术符号进行创作。但相对于笔墨技法技巧而言,他们更在意性情的表达、精神旨趣的抒发,更在意现代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导入和分享,从而尽可能地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与创作活力。
此外,由于是跨界创作,他们不受所谓专业方面的过多羁绊和约束,画起来不油滑、不僵化、不教条,放松、率意、畅快得多,同时还会从彼此更为熟悉与擅长的文学、摄影、插图等其它文艺类别中自觉地汲取营养、拓宽思路,由此创作出的作品也更容易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观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只要作品创作得好,有价值、有创新、有看点,都会有市场,更会有社会效益,会受到大众青睐。
再者,在网络时代,有了新媒体的加持和助力,漫画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新媒体在这里不仅是工具,更是“舞台”和“聚光灯”。当然,在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太一般或太高深的作品在新媒体平台都很难得到足够关注。这也是由网络自身属性决定的,因此熟悉大众审美心理、研究网络传播模式、拥有新媒体思维等颇为必要。
无论何时,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变化,在创作上都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准则,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作品立得住,经得起人民评价和时间检验,才是硬道理,才会受到应有的尊重与对待,才能实现艺术的价值与使命。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新水墨专业委员会研究部主任)
网络漫画的轻逸与力量
作者:杨宏鹏
“老树”作品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能够装下的,已经可以是整座音乐厅、电影院、美术馆、图书馆。人们的阅读欣赏习惯也因此改变。小小的屏幕,成为当下最流行的信息呈现界面。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网络漫画。
网络漫画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接收、欣赏漫画的主要形式,也催生了一批进行网络生产与传播、内容风格各异的漫画创作者。通过对“老树画画”与“小林漫画”两位“头部流量代表”的分析,或可较为概括地把握当前网络漫画的审美特征、传播规律、社会价值等。
在欣赏与反思“老树”“小林”两位漫画家的作品及创作特点时,我脑子里反复出现的一个感受便是“轻逸” 。轻逸的艺术质感,轻逸的媒介身姿,轻逸的文化取向,具有这个时代涵容真善与抚慰人心的力量。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的开篇浓墨重彩地阐述了“轻逸”美学风格。他本人在创作中尝试:“我想指出,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
卡尔维诺的主张虽针对文学而发,但也适用于整个艺术领域。尤其在数字革命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一切、改变一切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轻逸”或将会是适应时代氛围的审美特质与文化特性。以“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为代表的网络漫画,正与“轻逸”相契。
漫画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便是用简练而夸张的线性造型描绘对象。比如“老树画画”中最常出现长袍文士形象,多数时候只是一顶阔檐笠帽下的半个空椭圆,完全没有五官;即使不戴笠帽,也只是将头发、耳朵等率意勾染,面目始终不可辨;至于花树、石桥、烟云等,也只是寥寥几斑墨、几根线,亦相当简单。“小林漫画”中的人物通常都有鼻子有眼睛,但也只是几弯弧线或小圆圈,基本没有对人物周边环境的描摹,都是主体直接在白底上呈现。这种极为简约的造型特点,符合网络应用场景中的观看。网络漫画的多数显示界面都是手机、iPad等“小屏”,在比图书页面更窄小的尺幅中,委实不需要对细部做更加精确密实的刻画,只需略具大形、粗达其意即可。
说到“达意”,“老树”“小林”两位都没有因为造型的简约而放弃这方面追求。“老树画画”中的人物虽然面目模糊,但其通过人物的姿态、所处的环境渲染出了人物的心态与情怀;“小林漫画”则通过几种常见的表情符号,如嘴巴弧度向下表示悲伤、向上表示微笑、张开表示欢乐,眼睛画成线表示随性、画成圆圈表示专注等,和人物组合关系传达出特定的情绪与感受。正是通过笔简意赅的“微意态”,辅以带有两人标志性特征的书法字体,形成了两人颇具辨识度的网络漫画风格。
提及漫画中的书法字体,两位网络漫画家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质。“老树画画”的书法字体通常是他撰写的诗文,既通俗易懂又具有独特的节奏与韵律;诗句用看似稚拙的书法写就,却与文字内容和画面形式格外相称,备受网友称道。“小林漫画”中的书法字体通常是几句或隽永或诙谐的“鸡汤”段子,有的是作者自撰,有的来源网络,又有加工,其书法是一种线条肥润、整体穿插布白、有几何美感的“手术刀体”。两者都吸纳中国文人画“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文字与画面相互补充和生发,让画面元素相对简约的同时扩展信息容量,这种文图关系也增添了意蕴与情感张力,更容易激发观者的共鸣。
“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都很好地体现了“轻逸”的美学风格。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采取的做法是“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对于网络漫画而言,“轻逸”的处理则是压缩不必要的画面元素,削减过于模糊的作品旨趣,选用明朗精到的配图和文字。让图像一眼达意、让文字直指人心,大道若简,举重若轻,这正是两位网络漫画家的整体风格特征。
网络漫画“轻逸”的美学风格也与传播语境同频共振。
在媒介的层面上,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呈现界面毕竟是通常不到7英寸的小屏幕,而且大概率处在不停地竖向滑动伸展中。因此,纸质漫画常见的横向构图和多格漫画Z形排布的版式都需做出适应性调整,精简画面元素,改变多格连续性漫画的排布方式。这也是“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均为单幅漫画的原因。这种数据容量不大的单幅图片有利于作者上传发布和受众分享转发。这种媒介之“微”,正与作品之“轻”相得益彰。
在受众的层面上,互联网革命和人工智能勃兴的时代环境,也使得社会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线性递增。看一眼不需要太费脑筋思量的网络漫画,或心中一动,或莞尔一笑,暂时忘却在场状态,正是无数网络受众的现实需求。卡尔维诺在论证为什么追求“轻逸”的写作风格时说:“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解说网络漫画在今日受众中所起到的功用。以网络漫画之轻,消解生活世界之重,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也是各种表面“微”背后的大功用。
虽然网络漫画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品格是“轻逸”,但由于网络传播特有的裂变效应和大众媒介的群体辐辏现象,“头部流量”的内容生产者往往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从“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累计上千万的关注度和数以亿计的作品点击量便可见一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网络漫画在这个时代广受青睐,是一种必然,但最终占据头部位置的是“老树”“小林”二人,却有着一定的偶然性。两人有数量众多的模仿者、追随者,也有试图超越者、另辟蹊径者。对于这两位而言,一旦成为一种“现象”,便也拥有了一种责任。如何“逸”而不逃,“轻”而不飘,便成为他们面临的现实考验。
卡尔维诺对“轻逸”进行阐释时强调:有两种轻,一种是“深思熟虑的轻”,一种是“轻举妄动的轻”。那么,前者应该才是更具美感也更有力量的“轻逸”吧。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也许才是我们对当代网络漫画的美好期待。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网络漫画的“投射效应”
作者:郝斌
“老树”作品
近年来,网络漫画应运而生,深受网络读者欢迎,并作为一个新兴艺术现象持续引发关注。时兴的网络漫画虽然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精品,但这一艺术现象的广泛影响力及其“投射效应” ,值得认真审视。
漫画,是美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种类。如果对照漫画的基本含义,我们将发现本文讨论的网络漫画严格来说已经与传统漫画拉开较大距离。比如,网络漫画善于抓取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却无意表露其本质和特征;虽然注重表达世事人情,但主要意在表达自我情感、塑造自我肖像;其艺术手法和形式既有作者个性化特征,也呈现出某些模式化倾向;其艺术功能主要在乎自娱、自嘲、自我调侃,相对少地表露他者或社会等。由此,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漫画的价值观念、艺术标准等来衡量和评价网络漫画。在二者的差异中,网络漫画鲜明标示出了自我定位和艺术特色,通过积极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平台,进而探索建构自身独立而别样的艺术新身份,其作品也体现出鲜明的网络印记。
其中,表达自己内心成为网络漫画创作者的一个核心倾向。正如“小林漫画”所说:“我随意拍下的这些人,其实不过是在拍我自己。”这里“拍我自己”并非“自拍”的字面意思,而是借拍摄对象以表达自我内在的心绪、情感、性情等。再如,他说“对自己内心的寻找”,都直接强调了创作者内心和自我“小生活”的回归和抒发,试图为其创作构建一种“自在”的价值。这也正如“老树画画”所说:“一个人的存在感必须由他自己建立起来。”
这种“自己内心”又与创作者的“小生活”紧密相连,即指代“小生活”中的个体感受。“老树画画”还批评了远离内心的现实功利的创作诉求:“过度意义化的想象和强制太多了,从现实功利的角度对绘画不怀好意的要求和利用太多了,绘画与画画儿那人的性情和内心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他希望做一个纯粹好玩儿的人,一个画起画来忘乎所以的人。网络漫画追求的“小生活”及其“自己内心”的回归和发掘,也体现了创作者对于当代美术现状的反思。
网络漫画作者颇多主动或被动游离于主流艺术圈之外,有的作者甚至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可谓自学成才。如“小林”说:“我画画也一直没有拜过名师,拜师后可能进步很快,但也可能一辈子受这个派别影响。那是我不愿意的。 ”他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有过研究。换个角度来说,他也有无数的老师。这也体现了网络漫画作者们较强的学习和表达能力。当然,作为网络漫画家,他们能够坚持艺术创作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出新的艺术空间和艺术契机,为他们提供了舞台和机遇,他们又是幸运的。
实际上,网络漫画并非忽略意义呈现。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们的作品不可能受到众多读者的认可。恰是他们作品中包含独特的社会意义,与受众的现实境遇、内心情感、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共鸣,才使之得以在读者中流行。因为作者本身就是网络用户中的一员,他们通过网络漫画对于自我“小生活”和“自己内心”的抒发,进而也投射为对于社会大众的情感抒发。这就是网络漫画独特的“投射效应”。
如“小林漫画”中的“你这辈子最灿烂的笑容都给了手机屏幕”“相爱没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手机”“大概我们只能在朋友圈里看完彼此的一生”等内容,生动地刻画了在当代互联网社会语境中每个人都遭遇“手机依赖症”的问题,既爱又恨,且无法全然摆脱;“手头紧、眉头紧、时间紧、衣服紧,这就是我的前程四紧”“别人年纪轻轻经历的痛:恋爱、吵架、和好、分手我年纪轻轻经历的痛:腰痛、肩痛、腿痛、头痛”等内容,生动揭示了当代年轻人艰难的生存境遇;“该减负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爱”等内容,还关注到当代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批判视角十分敏锐。“老树画画”的作品同样体现出对于现实生活境况的真切体会,如画中“遇见愁事,睡他一觉。碰上烂人,哈哈一笑”“还需谦卑行事,不要舞刀弄枪。万一没有耍好,搞得遍体鳞伤”“今晚又得加班,加班也不加钱。心中很是郁闷,楼道抽支香烟”等表达,生动刻画了现代职场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感。网络漫画独特的“投射效应”,很容易使网络读者将漫画内容与其自身的工作生活境遇相关联,从而引发深切的共鸣效果——在幽然一笑中,再次在艺术中感受到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酸甜苦辣。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及新的网络媒介信息流通的需要,网络漫画在独特社会意义表达方面,往往选择当代语境下的日常网络生活、职场生活、个体生活、家庭生活等作为题材。不少作品仅从题目就可以感受其浓郁的日常生活气息,如此能更容易与大众接近。在形式语言方面也作了相应变更,甚至体现出一些模式化倾向,但这种倾向又与新的网络媒介形成的“快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高度贴合。“老树画画”“小林漫画”等微信公众号几乎每周都有多篇作品更新。网络漫画“模式化”创作方式,经由网络媒介转化为一种极具当代性的新的大众化艺术形态。
同时,网络漫画创作还有机融合漫画、书法、诗词/段子,体现出创作语言的综合性特征。如“小林漫画”是一个高超的“段子手”,他的“虽然你单身,但胖若两人”“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等段子在网络传播中十分富有吸引力。再借由漫画作者一定风格的书法,又实现了对诗词/段子的生动的视觉呈现。由此,以书法书写古体诗、打油诗、段子,搭配调侃现代生活的漫画图像,这类网络漫画迅速走红网络,得到广大网络读者的青睐。
网络漫画在积极融入现代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存在对社会关注与讨论的模式化和“平庸化”的问题。不少作品往往依据思维惯性和固有知识进行简单的对号入座式分析,而难以触碰到问题的实质。不能不说,这是网络漫画艺术的美中不足,这也反映了我们今天对于它的更高期待。的确,无论是纸媒时代还是网络时代,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始终是漫画创作必须坚守的艺术品格。如何使网络漫画在现有基础上更具有自觉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也是值得网络漫画作者在未来创作中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方面。
总之,网络漫画的成功启示当代美术创作进一步拉近艺术与人民的关系,努力推动新时代美术创作的大众化之路;启示当代美术创作积极运用新的网络媒介,创新艺术创作方式,甚至推动艺术形态的变革。可以说,网络漫画为当代美术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方向。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