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公布

时间:2019年01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2018年12月25日,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发布大会在京举行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为年度优秀作品作者颁发“啄木鸟杯”和证书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为年度优秀作品作者颁发“啄木鸟杯”和证书

  发布大会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主持

  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作者与专家合影 图片由中国文艺评论网提供

  《啄木声声——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论文集》

 

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关于表彰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的决定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明确要求,按照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关于“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激励”的工作部署,为有效激励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决定举办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经过初评、复评、终评,我们决定对于冠超《哈尔滨城市早期美术文化研究》等8部著作、王宏伟《对“画派”“草原画派”相关问题的再思考》等26篇文章进行表彰。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2018年12月25日

  年度优秀文艺评论作品专家评语(著作类)

  (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

  于冠超

  《哈尔滨城市早期美术文化研究》

  专家评语:

  该书史料翔实,脉络清晰。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讨论城市美术的历史,尤其对哈尔滨这样一座颇具国际色彩的城市,方法亦甚为合适,对中国近代美术史写作是一项重要补充。

  王海洲

  《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

  专家评语:

  该书梳理了中国电影11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既能把史料组合起来,又能在其中插入电影学和电影艺术的讨论,文体灵活,特别是关于港台电影的梳理、新时代电影现象的解析,使本书兼备了史料性和时代性。

  

方李珍

  《戏曲诗学》

  专家评语:

  该书对戏曲本体进行深入研究,是一部在戏曲批评方面填补空白的具有独到见解的论著。作者依托中国古典美学,重新建构了戏曲本体的主体性,使中国戏曲的精神浮现出来。其理性气质、创新探索,值得推荐。

  

朱文斌

  《东南亚华文诗歌及其中国性研究》

  专家评语:

  该书以独特的眼光思考东南亚诗歌里的中国元素,在无数诗人的题材、意境、情感方式里,看到华裔作家与中国大陆血脉的联系,折射出无尽的故土情怀。论著材料丰富,角度多样,是了解东南亚文学的有趣的参考性文本。

  

张兰芳

  《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

  专家评语:

  该书从艺术学理论学科视角出发,跨越艺术之间的界限,对古代不同门类艺术作品风格做了综合研究,在艺术风格形成、风格类型、风格特征、风格发展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在探究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普遍性规律和特征方面做了一项有益的基础性工作。

  

陈仲义

  《现代诗:接受响应论》

  专家评语:

  该书抓住现代诗的接受问题,运用中西接受比较视角和方法,对现代诗接受响应中的特异性、主体性和“有界”性等问题做了独特研究,构思新颖而细致,论述深入而具体,是中国现代诗接受研究领域的一项值得重视的新成果。

 

 高译

  《中国画艺术美学》

  专家评语:

  该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画所呈现出的艺术美问题及在历代画论中有代表性的思想与观点,其重要性在于作者能在理论分析中有针对性地对笔墨、色彩及技法问题展开讨论,有独到的见解。

 

 黎保荣

  《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关键词》

  专家评语:

  该书对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来自异域的关键词“启蒙”“科学”“人文主义”考镜源流,发掘出被遮盖的传统文化精神底蕴。论著资料详实,论证充分,见解新颖独到,令人信服。

 

  

  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专家组名单

  专家组组长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

  理论组

  组 长:

  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成 员:

  白建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张 晶(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舞台艺术组

  组 长:

  罗 斌(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

  成 员:

  解玺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王 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视听艺术组

  组 长: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

  成 员:

  王次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音乐舞蹈艺术委员会主任)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造型艺术组

  组 长:

  郑晓华(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成 员:

  陈振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郑 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文学组

  组 长: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成 员:

  王兆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编审)

  孙 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邱运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陈汉萍(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文艺评论栏目主持)

  一辈子就挖一口井

  □ 陈仲义

  诗歌界流传着一句名言:写不好诗的人,才去搞诗评论。对此,我常想起阿里戈·萨基,这位连三流队员都不是的鞋店推销员,居然带出了意大利国足,居然缔造出辉煌的AC米兰。所以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自视甚高,按照上帝给你安排的嗓子叫好了,即便是小小狗,也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1982年,《花城》刊发了我第一篇评论处女作《新诗潮变革了哪些传统审美因素》,从此我告别了十年三流的诗歌写作。也逐渐面向自定的学术十二字方针:前沿视阈,问题意识,野生思想。野生,意味着不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是中心嫡系,而是自在的、破茧的、寻求活力的。

  当然,出彩的时候很少。因为资质平平,反应迟钝。有时竟像蜗牛,原地趴着不动。

  原地不动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它意味着死守一炷香。用顾城的话说“一生老是和一个东西过不去”。好听一点,就是“挖一口井”。在知识大爆炸、学科细化、争先恐后的当下,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两件事,我看足矣。

  无力建造湖泊、水库、游泳池,那么,一辈子就挖一口井呗。电视上一个无聊的广告、报纸上的标题、电线杆上一块“牛皮癣”,随时随地都和这口井联系起来。所有哲学、美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和方法论,所有的水泥、砖头、沙土、绳子、轱辘、甚至不起眼的水藻……都紧紧围绕着这口井。这口井的名字就叫做——“形式论美学”。

  直到花甲之年,才有了点渗透式的出水。我就把那个泉眼,称作“张力诗学”。

  半个世纪,人生变成与这口井做永无穷尽的“角力”,是不是有些无趣?!

  这需要一种定力:定海神针般拒绝各种诱惑,保持持续的精神追求。

  需要一种钻力:钻探、历险、“钻牛角尖”,土拨鼠般在洞里来回搬运,乐此不疲。

  需要一种苦力:马拉松加冷板凳;自甘清苦、自甘“遥遥无期”的等待。

  是的,永远在途中。煎熬而充实着,寂寞且安心着。

  文学评论者首先要解决的是评论态度

  □ 宫明亮

  非常荣幸获评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感谢各位评委的厚爱。这是对我的肯定、鼓励与鞭策,也是我的一次新出发的起点。

  作为一个文学评论者,当面对文本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评论态度。我的原则是尊重文学艺术的规律,牢牢地盯住文本,实事求是,不阿谀,不帮闲,不因被评论者的职位、名望、专业影响力而作违心之言,这是文学评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文艺评论者的基本操守。

  阅读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对我已有的文学经验的确是一次挑战。它让我确信,任何好的作品都是让读者的生命经验、历史经验、社会经验、情感经验得到扩充和延伸,它不是对读者原有经验的唤起与共鸣,而是给读者一种全新的体验。基于此,我以作者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为经,以中国文学发展现状为纬,建立对文本的审美艺术与文化内涵的探索构架。作品描写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实业巨富的创业历程与情感世界,挖掘并剖析了主人公在追逐财富、权力、亲情、爱情中寻求灵魂自我救赎的人性奥秘。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是文学与现实的一次短兵相接。其次,它塑造了一些在中外文学画廊里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形象。坦率地说,当代还没有产生过像主人公这种具有大气魄与大胸襟以及丰富内心世界的巨富,无论作品中还是现实中。它具有典型的精神叙事风格,继承了从屈原、陶渊明到鲁迅的文学叙事传统,更关注人的精神层面,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探索解答人性在漫长的时光演化中因何而变,因何而不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的故事与情节复杂曲折、细部绵密,走入了更深层更个性化的表述。而反观当代文学创作现状,情节与故事细部的稀薄,是其走向肤浅和俗化的表征,也是难以根除的痼疾。

  最后谈一下语言。在文学评论的框架中,语言是极为重要却易被忽略的一极。作家的文学探索是从语言出发的,最终复归于语言,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杰出的作家具备了用语言为作品中一切事物重新命名的能力,不管是已存在的或是新颖的事物,它包含了人物、思想、事件,包含了人类已知的所有。《艾约堡秘史》这部作品在语言上表现得极为出色,抛开它宏大叙事部分,仔细观察它无处不在的细微之处,作家都给予了前所未见的全新表达,这是完全不被重复的,作家独有的艺术经验,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我认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深奥又最优美灵动的语言,从诗经、楚辞、汉赋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的祖先构筑了一座座语言艺术的高峰。今天,汉语面临着网络时代的挑战,以实用与戏谑为特征的网络语言对汉语言之美形成或明或暗的磨损。因此,那些作家中的优秀者们便自动肩负了继承与创新语言艺术的双重责任。我相信,他们将来会把汉语带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它在世界上重新获得它应有的荣耀,而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文学评论也必会产生有见地的理论成果,这也是语言角度上的文化自信。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 张兰芳

  很荣幸今天有机会上台发言,感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为全国各地的艺术理论研究者、文艺评论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就当前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展开多重角度的理论批评。

  众所周知,“艺术学理论”学科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在中国当代独特学术土壤中逐渐生长起来的新学科,“艺术学理论”学科与具体门类艺术学科相比,无论在研究对象、视野范围还是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它始终以具体的门类艺术创作实践、艺术事象以及理论文献为基础的研究对象,但其视野范围却不局限于单一门类艺术领域,而是在打通不同门类艺术之间壁垒的基础上,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能够涵盖艺术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

  风格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在各门类艺术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既具有个别性,又具有一般性。在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之后,对于“艺术风格”这一基础论题,不仅需要从单一门类艺术学视域进一步开掘、发现新的研究对象;更需要以宏阔的视野,对古代艺术风格之间的共通性、规律性问题从宏观层面予以审视,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风格理论体系。有鉴于此,我的专著《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正是想作这样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在理论建构上,本书秉持三个“超越”原则,即超越门类,超越时空,超越艺术个别,择取不同门类艺术领域普遍存在的四个共性问题,即“艺术风格形成论”“艺术风格类型论”“艺术风格特征论”以及“艺术风格发展论”进行综合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门类艺术风格的共同本质,把握风格的基本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将古代深邃的风格思想、风格规律以及风格批评与理念方法论述得直观形象,明晰条理。

  在理论阐释上,本书重视传统艺术资源与理论精粹的挖掘整理,尤其重视古代概念、命题、范畴的借鉴运用和现代阐释。如,借鉴古代风格类型划分思想,结合不同门类艺术经典风格案例,从“形”“意”“文”“法”“气”五方面提出基本风格类型范畴;又如,基于《周易》“通变之谓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辩证法思想,借鉴刘勰《文心雕龙·通变》关于九代文体风格演变的分析,结合历代艺术风格事象的变化,将“通变”规律作为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实现了对古代概念、范畴的现代阐释和转化,彰显出传统艺术资源与理论精粹对当代艺术理论建构的重要意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新时代的理论研究者,我们有责任对中国古代艺术资源与理论精粹进行挖掘、研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学科体系;作为文艺评论者,我们有义务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为当前开展文艺评论工作提供思想智慧、理论武器和借鉴指导,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

  学术的纯粹性和评选的公正性

  □ 傅道彬

  非常荣幸我的论文能够获得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的荣誉称号,这既是一份崇高的学术荣誉,更是一种精神的鼓励。

  在这个时刻,十分感谢评委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果让我回答“啄木鸟杯”的最大特点,我觉得就是它的学术纯粹性与公正性。我们生活在一个讲关系、讲人情的社会里,许多事、许多评选都需要托人、找关系,而一旦关系、人情介入学术,一切标准都会模糊不清。而在“啄木鸟杯”评选中我看到了学术至上的标准和理论创新的追求。本次获表彰的于冠超老师,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普通教授,没有什么行政职务,也与学术界很少往来,说句实话,在哈尔滨师大知道她的人也不是很多。我也是前几天才知道她报了这个活动。她没找过任何人,没找过任何关系,她的努力只是按照要求填了表格。她只当是一次经历,也没抱什么希望,而最后经过专家们客观公正的评选,却凭着一本老老实实写作的《哈尔滨城市早期美术文化研究》的著作,获评“啄木鸟杯”的优秀著作。她说,这带给她的不仅是荣誉,更是她对学术的信心与希望。一个干净的奖杯,让我们想到学术环境的纯净与公正该有多么重要,一个干净的奖杯让我们感到自豪。

  在这个时刻,十分感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我自己在1978年到1988年十年间读完了大学、硕士、博士,我们那一代人的学术开端是与改革开放的思想启蒙联系在一起的。“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经过拨乱反正,重新出发,那时的大学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浓厚的学术风气,旧学深沉,英华含咀;新知培养,清风扑面。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学术出发点,我们是被改革开放的思想大潮托举的一代学人,因此我们应该向那个时代致敬。

  在这个时刻,更应感谢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我这次的论文题目是《中国文学创立期的艺术格局与历史高度》。目前流行的文学史大大低估了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矮化了其达到的历史与艺术高度。我想说的是,先秦文学不是简单的发源起步,而已经呈现出宏大的艺术气象,实现了崭新的思想突破,达到了相当的历史高度,从而为后来的文学开辟了道路。马克思称赞古希腊神话像人类的童年一样不可重复,其达到的艺术成就“仍然能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来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一点对评论先秦时期的中国文学也有借鉴意义。

  学术应该以创新为第一要务,宋代杨万里有诗谓:“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学术创新开始于“雾外江山看不真”的迷茫状态,过渡到“只凭鸡犬认前村”的艰难寻找,最后在茫茫的雪野上找出道路——“印我青鞋第一痕”,初霜的早晨,留下我们开拓探索的第一行清晰的脚印。我们愿意以这样的诗句自勉,不断努力,守正出新,在通向远方的学术道路上留下我们的足迹,不负我们伟大的时代。

  年度优秀文艺评论作品专家评语(文章类)

  (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

  王宏伟

  《对“画派”“草原画派”相关问题的再思考》

  专家评语:

  该文对画坛目前存在争议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人云亦云,且能深入辨析,详加论证,不失理论依据,是一篇有独立见解、有现实锋芒的批评文章。

 

 王琴

  《论广东汉剧“梁派”唱腔艺术特色》

  专家评语:

  该文从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梁素珍对汉剧行腔板式的革新、一曲多变、依情创腔、恢复失传传统曲调等四方面,论述了“梁派”唱腔独特的艺术特色。

  

朱天曙

  《汉魏六朝:中国早期古典书论的生成及其价值》

  专家评语:

  该文对汉代至六朝时期的书论篇目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每篇书论内容作了精要的评述,着力对这一时期书论形成的书法研究门类、基本品评术语和文献价值进行了详细考订和解析,研究细致深入,学理性强。

 

 任婷婷

  《指示于伶而改进于剧——论〈半月剧刊〉剧评的三个维度》

  专家评语:

  该文以北平《半月剧刊》所发表的京剧评论为对象,探讨了京剧评论作者应有的“行当意识”“角色意识”和批评规范,进而提出了“指示于伶而改进于剧”的剧评思想,对于当前戏剧评论与批评,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刘倩

  《外来客还是旧时友——评上海越剧院〈红楼·音越剧场〉》

  专家评语:

  该文以脱胎于经典越剧《红楼梦》的《红楼·音越剧场》为对象,从文本、音乐、舞蹈、舞美诸多层次,深入分析了这部作品的得失,有肯定,有批评,有建议,入情入理,有理有据,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创新,不无启示作用。

  

祁述裕

 陆筱璐

  《论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扩大文化市场开放的若干思考》

  专家评语:

  该文在全面论述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三个重要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市场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明确文化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行业顺序、完善文化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和坚持三个原则等对策建议。思考既敏锐又富于现实针对性。

  许苗苗

  《游戏逻辑:网络文学的认同规则与抵抗策略》

  专家评语:

  该文真正触及了网络文学深层的内在质地和其遵循的游戏逻辑,同时,建构起网络生存一代与网络文学的精神关联,体现了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日渐深入与深化。

 

 李立

  《当电影遇上哲学——试论电影史与艺术史的博弈》

  专家评语:

  该文针对近10年来电影研究日益脱离电影本体,追求思辨的现象,试图厘清哲学如何进入电影,又如何影响电影,电影与哲学博弈的过程与所产生的结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吉提

  《郭文景与大歌剧〈骆驼祥子〉》

  专家评语:

  该文全面分析了作曲家郭文景何以用歌剧的艺术形式,使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从北京公演到国际公演,并以“风搅雪”的宏大气势、全方位的中外音乐碰撞与融合、丰富的戏剧性内涵和由此迸发出的综合艺术震撼力获得了巨大成功,学理性强,有理论高度。

  张海

  《当代书法“尚技”刍议》

  专家评语:

  该文对当代书法发展的审美倾向进行了归纳,在沿用古典评论模式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之后,对当下的书法提取出一个尚“技”进行概括,分析到位,能发人之未发。且摆脱了一般优劣褒贬的旧套路,拥有一种宏观的当代书法发展检讨的逻辑力量。

  

张萌

  《唱出更好的自己——听雷佳毕业音乐会有感》

  专家评语:

  该文分析了歌唱家雷佳的博士毕业音乐会演唱曲目,指出其作为新一代中国民族声乐的代表人物,对于如何践行祖国与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在服务人民大众、讴歌时代的同时,又能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做出的新探索。以小见大,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周燕芬

马佳娜

  《〈白鹿原〉:文学经典及其“未完成性”》

  专家评语:

  该文既能深入洞察作家的内心深处和思想裂变,又能知人论世,诚恳地指出作家面临的文化难题,同时从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的高度指出《白鹿原》的经典价值及其未完成性。文字平实简洁,却有着史家之才识与高度,对《白鹿原》提出一个有待深入的命题。

 

 姜寿田

  《国学概念的提出、辨析及书法与国学的关系》

  专家评语:

  该文对国学概念提出的背景、书法艺术与国学的密切联系、倡导书法家学国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等问题作出了有深度的阐述。指出当下倡导国学的意义及在现代化背景下,书法艺术在推动中西文化融合,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中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

 

 宫明亮

  《雕刻时代的心史——评张炜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

  专家评语:

  该文从时代、人性、叙事等方面切近文本,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进行了有深度也有才情的分析。更难得的是论者对批评文体的讲究,亦十分到位。

 

 姚亚平

  《风格史-断代史 现代性-后现代——西方音乐历史编撰学若干问题的讨论》

  专家评语:

  该文讨论了西方音乐历史编撰两个常见的术语,风格史和断代史。梳理了风格史研究的源头成因,继而涉及到西方音乐分期断代的史学理论,并关注到在新时代学术思潮影响下西方音乐历史编撰的最新趋势,有扎实的史论功底和史学研究前沿性。

  

索久林

  《推动当代摄影大潮的引擎——摄影通感与跨界的感悟》

  专家评语:

  该文紧密结合当下数字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实际,指出多种感官、多种艺术形式跨界的审美要素已成为摄影认知和表达的重要构成方式和推动当代摄影大潮的引擎。视角独特,对于摄影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夏烈

  《媒介裂变下的文艺批评生态和批评者重构》

  专家评语:

  该文通过对“前互联网时期末叶”和互联网时代文艺批评状况及其问题的探讨,对文艺批评的当前状态作了准确的描述,揭示了它与时代发展的差距和疏离,呼吁文艺批评的信用重建,这是一种针砭时弊的醒示。

  徐健

  《中国话剧危机出现新变种》

  专家评语:

  该文具有问题意识,从批评视角出发,从话剧艺术观念、创作、演出、剧场等各个层面,对中国话剧的发展直言不讳地提出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有据而又言之有理,理论思辨具有深度。

  

唐宏峰

  《新机制、新媒介与当代性——对当代条件下文艺高峰建设的思考》

  专家评语:

  该文紧密联系当前文艺创作与接受的实际,阐述文艺高峰建设的意义,分析当代文艺在新机制和新媒介下,反映当代现实,探讨文艺出精品的条件和应该采取的举措,有现实意义。

  

黄键

  《戏曲历史剧的“思”与“诗”》

  专家评语:

  该文结合当代戏曲历史剧的演出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当代戏曲历史剧的美学倾向出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即思与诗的有机结合的趋向。有理论气质,有思维深度。

  

程光炜

  《柳青、皇甫村与20世纪80年代》

  专家评语:

  该文通过对柳青长达十四年在皇甫村的生活事迹、思想活动的考察,重新思考了被上世纪80年代忽略和有意遮蔽的柳青及其《创业史》,进而反思80年代形成的文学史评价机制。作者细读文本、细针密线,从具体研究对象抽象出问题意识。

  

傅道彬

  《中国文学创立期的艺术格局与历史高度》

  专家评语:

  该文对先秦文学已有的定位提出了质疑,认为先秦文学不是早熟式的童年歌唱,而是成熟期的青年的放歌,具有君子品格、成熟特征、经典意义。作者旁征博引、细致梳理、小心论证,显示了学术探索的勇气、锐气。

  

谢麟

  《真性情写真山水——宗其香与广西》

  专家评语:

  该文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入手,论述特定的题材对画家创作的影响,尤其是针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桂林山水对当时中国画家所发生的作用,其中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真切也更有现实意义。

  

黎学锐

罗艳

  《小人物身上的大时代痕迹——从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到话剧〈花桥荣记〉》

  专家评语:

  该文从舞台时空的延续入手,在两部几乎毫无共通点的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的和逻辑的联系,即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时代和社会变迁中“异乡客”的别离之苦和浓浓的乡愁,从而切近了文章的主题,将小人物身上的大时代痕迹呈现出来。

  薛晋文

  《农村题材电视剧突围的思考与展望》

  专家评语:

  该文在熟稔几十年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和演变路径的基础上,在城镇化大背景下,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突围的思路:史诗性路径,强化地域性和风物性,同时在形式风格上做到雅俗共赏。

  

穆海亮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专家评语:

  该文抓住了“非戏曲化”这一长期困扰戏曲批评的问题,对于戏曲批评中的功利主义、文学本位、话剧思维等现象提出批评,指出戏曲批评应当重视其艺术本体和美学特点,并给出了以中国戏曲美学原则构建戏曲批评的建设性意见。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