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从传奇到日常: 让古装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出的新窗口

时间:2023年04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林淑玉
  古装剧是当前电视剧集、网络剧集中的重要类型,不但数量巨大,有影响的“爆款”也是层出不穷。其实,将古代历史题材剧更多地用“古装剧”来谈论的历史并不长,这一过程是和观剧平台逐渐从电视屏幕转向网络终端密切相关的。细究起来,从古代历史题材剧到古装剧,命名的嬗变不仅预示着类型的扩容,更潜藏着创作理念的变化。从围绕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适当演绎的“史诗化”叙事,到以某一历史阶段为背景进行异闻野史的“传奇化”叙事,或融合多种历史元素却无从找寻原型的“架空”呈现,古装剧的流行是对历史叙事进行影像化处理的明证。然而近年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梦华录》等一系列具有“日常审美”特点的古装剧的出现,将异闻传奇化入日常生活,在文化浸润的“生活流”中展现烟火日常的审美内蕴和个体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打造了一个个与现实联通,且颇具世俗情怀与现代意义的审美样本。这一类型的古装剧不仅在国内积累起稳定的受众,在海外也颇受欢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多个国家播出,据凤凰网报道,谷歌搜索“The Story of Ming Lan”大概有一千一百万的搜索记录,在You Tube播出时受到海外粉丝热议,未剪辑版的单集播放量达百万,国外重要的网站IMDB和Vi Ki也都给出了超过9.0的高分评价。《清平乐》出海至韩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不仅收视火爆,还获得了2020年东京国际电视剧节“海外作品特别奖”。2022年的《梦华录》更是被翻译成英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多个版本,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带到了世界各地。“生活流”古装剧以务实与审美兼具的态度还原古代日常生活的细节与伦理,挖掘情感真实与普遍困境的价值,在对生活的积极介入和对世俗观念的甄别中凸显了烟火人生的选择与乐趣。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生命镜像。曾经日常生活被赋予琐碎、庸常、重复等消极的含义,长时间没有进入文学艺术创作的视野,和日常一起消解的是作为普通个体“一地鸡毛”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占据的大部分真实的人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学中因“南方生活流”诗歌和“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审美载体进入作家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思潮兴起后,日常生活不仅以审美形态普遍进入创作,而且作为一种映射个人自主性的存在物长期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电视剧虽和文学创作有所不同,但对日常生活本身即可作为审美载体的发现却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服化道”的精细,拍摄场景的还原虽在电视剧呈现之初就作为一种品质的要求出现,但这与近年来“生活流”古装剧中将日常生活直接赋予美学意义并将其作为与人同等重要的“统一物”来呈现,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近几年热播的“宋潮”古装剧中,宋代的生活方式、饮食风格、文化审美不仅作为故事的情节与背景出现,还成为审美的主体与故事行进的载体,使得人物性格、故事推进潜藏在“人景合一”“文化使然”的场景里,在强烈物与人的统一性中映射了“个人生活”的多重意义。以古装剧《梦华录》为例,情节推动的过程融入“宋代东京城市街巷的布局、点茶斗茶等茶文化的详述、民间商会的运行规则、店铺性质与酒曲专卖的关系”等有“介绍”性质的商业、文化生活,再加上贯穿整部剧的身份等级制度、婚俗礼仪及其关联的宋律刑罚等,《梦华录》企图在传奇故事中呈现一部宋代生活录、一幅世俗风情画。在这颇费心思的设定中,宋代的日常生活不仅与人物、情节一样具有主体地位,成为叙事的动力,还作为人物、故事存在的文化环境出现,成为影响人物性格与选择、故事推进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再加上,陈设建筑、衣着装扮的还原以及“人在画中”的镜头美学,使得《梦华录》将“物与人”“景与情”的统一始终作为美学的追求,在“唯美日常”之外,更以美化之后的“真”与“实”获得了审美的共鸣。

电视剧《梦华录》剧照
  历史题材个人化
  “生活流”古装剧践行“日常生活诗学”的原则,在面对历史题材时,常常着眼于历史的褶皱处,不再将承载集体价值观念和社会反思意义的宏大话语作为叙述方式,而是关注个人化、碎片化的历史镜像中普通人的命运走向与人性景观。这一类古装剧常常聚焦家庭空间,面对历史记忆时,展现出一种基于个人视角的平等姿态和世俗情怀。它们将传奇故事化入一种超越时空的人本主义的普遍观照中,虽与历史现实存在差距,但却使得影像构筑的这一封闭审美空间获得了与现实同声共感的联通,极易产生共鸣。《清平乐》虽以传记形式写宋仁宗的一生,却时时关注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人”的情绪与心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梦华录》虽围绕宋代的婚姻与等级制度展开,却要么立足于家庭,要么立足于市井生活,以大力展现盛明兰、赵盼儿等个体生存的韧性与智慧,表现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与选择。这些作品没有拔高求全,也没有追问宏大的社会历史意义,而是从人基本的生存立场和生活伦理出发,挖掘世俗生活的美感与合理性,正视人奋斗的意义与价值,显示出鲜明的人本情怀。在人物塑造上,无论统领朝堂的“官家”“圣人”,还是困于内宅的官眷、庶女,抑或是卖茶开店的赵盼儿、孙三娘,作品关注的重点都是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处境与情感,叙述的角度也多是从个人出发,展现个体对生活的基本欲求,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务实心态和不逃不靠的清醒态度。这种充满世俗判断和基于人性需求的个人话语隐含了对生命某些自然属性的认同,也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存与生命意识。
  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迁,精明理性的市场规则、重视生存与体验的物质观念、渴望平等与尊重的个人意识以及多元而宽容的社会环境,潜在地影响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流”古装剧虽以世俗情怀肯定了个人奋斗与日常生活的意义,但也不能忘记对芜杂世俗价值的甄别,避免陷入追求物质、及时享乐的错误导向。此外,历史题材的过分“落地”与个人化解读容易产生某些历史想象的误导,比如《梦华录》中爱情、权谋、传奇、浪漫等多元素的混搭,以及对于朝堂政事处理的简单化、主角光环下命运转折的传奇化等问题都导致了作品内容的驳杂和思想的浅白,也使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呈现缺少应有的反思与深度。同时,《梦华录》为了增加剧情的观赏性,嫁接了许多非必要的舞蹈、表演、晚会等元素,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作品的叙事逻辑与“生活”逻辑,思想性也因此有所削弱。因此,此类电视剧在处理价值观与生活美的关系中,应注意要在尊重人正常欲求的基础上,在解决生活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挖掘人性中的善、美、宽容与智慧,以相对务实的态度塑造世俗生活的理想,也由此为观众提供一种切近实际的美好想象。同时创作时,要明确叙事日常化、题材个人化的目的更在于以真切的形象来探索超越历史阶段的人性之美,而非对客观历史进行解构,更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潜入。
  “生活流”古装剧以一种相对平等的姿态,逼近庸常又传奇的人生,在对生活的积极介入中呈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它以世俗人情和文化韵味为依托,不仅一定程度上以“情景重现”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独具东方特色的美学品格,也以一种相对简爽的态度表现了中华民族由古至今质朴良善、重情重义的立身之道与家国情怀。这一类型古装剧品质的提升和美学的探索,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