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夏潮:让不同的文艺评论工作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时间:2020年08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马李文博
0

  让不同的文艺评论工作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

  8月18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记者采访了新当选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

  记者: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文艺评论界应该如何围绕相关内容营造氛围?

  夏潮:文艺评论是围绕着文艺创作开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胜脱贫攻坚战,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艺术家们用艺术记录时代、描写时代、反映时代,文艺创作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丰收景象,这就给文艺评论家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前提,我们相信文艺评论一定也会出现一个新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说,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文艺要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2014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之初,就强调要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提倡和彰扬紧贴时代、关注当下文艺思潮、文艺作品和艺术家的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我想,我们应坚持协会成立时的这个初心,文艺评论界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记者:当下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接受、评判文艺作品的重要渠道,新媒体上也有不少有一定思想深度且时效性很强的短评、微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是否会引导文艺评论家们在评论形式和传播方式方面有所转向?

  夏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整个文艺的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人都可以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和评判者,评论家也需要接受和学习新事物。传统的评论家大多是学院派出身,因为要适应传统学术评价体系的需要,写的文章大都比较长,理论性比较强。有的人写长篇大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写不好短小犀利的文章。所以,我们期待评论家们的一些固有的习惯要有所改变,要转变文字风格、话语体系,评论文章要更接地气,要更有针对性,更有灵气。这并不简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同时,我们也需要对传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做一些改进,要让那些针砭时弊、受老百姓欢迎的评论文章能够被视为评论成果,得到表彰和奖励。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网络化时代,我们的眼光要瞄向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现在有一些以网络评论为业的艺评人,他们评论的特点是快,语言风格也很接地气,当然,在理论支撑方面会差一些,也时常会有一些简单过激的表达。这次评协代表大会的代表里已经有这方面的构成。对这些依附网络生存的艺评人,协会应有更多的关注和联系,要努力为他们的思想理论和职业提升提供一些帮助和服务。

  记者:现在人们看到的文艺评论还是有好话居多的现象,有什么途径能更好地实现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精神?

  夏潮:文艺评论的职责除了引导创作、推出精品,还有提高审美和引领风尚,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不仅仅是与作家、艺术家的互动,评论家的发声对整个社会大众审美的提升和社会风尚的引领具有重要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已经呈现相当程度的市场化趋向,但文艺评论不能市场化,文艺评论家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坚守这一点,我们就会逐步改变目前评论领域普遍存在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吹捧与自我吹捧相结合”的状况,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记者:为了满足人们多元的审美需要,越来越多的国外文艺作品比如电影引进中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如何面向西方文艺作品发挥作用?

  夏潮:目前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中有许多广受欢迎的外国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文艺创作和生产的角度看,不能无视国外优秀艺术的借鉴;从社会大众文化消费来看,也不能不重视对国外文艺作品的推介和评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自成立以来推优表彰的优秀评论作品中就一直有对外国文艺作品的评论著作和文章。我想,文艺评论工作者在今后仍然会继续开展对外国文艺作品的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这也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需要。

  记者:您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自身建设有什么期望?

  夏潮:在学术上,一定要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前提下,对学术和艺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应不扣帽子、不贴标签,提倡对争鸣中的不同意见要宽容一些,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要宽厚一点。要让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门类的评论家们在协会这个大家庭中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

(编辑:包梦暄)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