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历史都是由人书写的。但不应忘记的是,历史对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盖棺定论最终的评判结果都要以时间作为尺度。尽管这一过程或漫长或短暂,其结果都是以客观和公正还原历史真实。尤其是当某些人书写的历史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时候,对历史的曲解和给人们造成错乱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时间的延伸、历史的沉淀,后来者重新书写还历史本来面目,其结果必然会带给人们更为震撼的心灵效应,由此将愈发显示出历史的真正价值和真实的内在光辉。
陈独秀作为在中国特定历史阶段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他的评判就曾出现过人为与时间评判结果的较大反差,表现为与特定历史背景紧密相关且跌宕起伏的历史评价波动。他那辉煌与凄凉交叠呈现的一生,甚至一度成为少有人涉足的“禁区”,随着思想的解放,目前对陈独秀的重新定位和认识出现了回归和升温的趋势,这恰恰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佐证。
由军旅作家钟法权撰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独秀江津晚歌——一个人和一家人》一书,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托,用独特的视角和分镜头切换的叙述手法,围绕陈独秀本人和邓氏家族两个主线,从多个侧面较为客观全面地展示了一位历史风云人物在人生谢幕阶段最后四年的江津岁月,生动刻画了陈独秀的凄清晚景和寄人篱下的无奈与悲苦心态,表现了陈独秀作为一名学者不屈倔强的傲骨和困厄不改夙志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可贵品格,为人们更加公正地认识陈独秀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也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一部看似平淡但却频震心灵的文学力作。
通过阅读此书,我仿佛感到,陈独秀在江津的最后时光,像是一首慢节奏的交响曲,这首乐曲音调时而低沉、时而高亢,节奏时而流畅、时而间歇,音色时而亮丽、时而晦暗,主旋律与变奏交替出现,有时还会扬起一串泛音。这首乐曲的主题就是晚歌,乐曲中较为沉闷的乐段是关于一个人的咏叹,而明亮的乐章则是对以邓燮康和邓仲纯等为代表的邓家人的宣叙。这首乐曲婉转低回,每一个音符都扣撞着人们神经系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不断引起袅袅不歇的共鸣,催人泪下,使人随着音乐的节拍思索和喟叹。
我以为,作者选择晚歌作为作品的主题是十分恰当的,也可以想见作者为之所付出的心血和琢磨。因为晚歌并非挽歌。晚歌的调子是动人心弦的,而挽歌的调子则必定是灰暗的,会将受众带入到一种哀伤沉痛的情境之中。陈独秀在江津度过的人生最后四年,尽管处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大背景之下,一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此时进入到了人生的低谷,生活的磨难、经济的拮据、身体的疾患等等都在蚕食着他的意志和健康,但他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不做日寇的汉奸、不向托派作妥协、拒绝当权者的施舍,唯一接受的是朋友和校友会等的帮助,内心的孤苦只能偶尔借助诗词聊以抒发,纤弱的神经常常被环境的变化所左右,但致力于文字学学术研究的志向一直未泯灭。这既体现了陈独秀文人的本真,也传递出当一个人脱离组织孤军奋斗时必然难以摆脱的寂寞与无助。用晚歌来传达这一主题就具有了正面肯定的意味,而如果选用挽歌一词,唱出的曲调则是哀悼式的,则主题的积极意义和作品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只会平添一种同情和惋惜的情绪。显然,这不是作者创作的初衷。
处于人生终结阶段的陈独秀,昔日风光已成过眼烟云,不理解和不认同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痛苦现实。但困顿可以消磨锐气,困境却不能增添俗气,摇摇欲灭的残年烛火依旧发出最后一丝光亮。那支撑他和人生的精神支柱就是,“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和“不怕在世人指责,就怕后来人笑话”。这正是陈独秀有别于常人、非常难能可贵的骨气。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陈独秀晚年的困窘,无疑是由性格和人生志向选择决定的。此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选择决定处境。不是陈独秀看不到重新选择定位的可能性,而是一旦做出改变境遇的重大选择,价值观的底线就会被突破,精神的支柱也就会随之轰然倒塌,在他眼里,没有了做人的节气,也就等同于行尸走肉,没有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作者以陈独秀在江津度过的最后四年作为切入点,以陈独秀其人及邓氏家人作为两条叙事主线展开创作,驾驭起来就会较为得心应手,也便于回避许多较为敏感的问题,但这样一来,作品的平衡感就会有或多或少的削弱,时间上的连贯性也会因两个主线的交错而受到一定影响。全书的结尾,以陈独秀和邓氏后人的聚会收笔,给读者带来一种温暖和熨帖的慰藉,也为读者留下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