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人到老年,文化生活不可少

时间:2013年08月29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 原
0

北京一处公园里,一位老人正坐在代步车上阅读。资料照片

北京的一处住宅楼前,老人们正在扭秧歌。资料照片

  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而“人活七十古来稀”也已成为历史,长达几十年的老年生活如何安排,既是老年人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需要关注的大问题。  

  老龄化、高龄化,如今已经成为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如此之多的老年人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做些什么,尽管人人都在提问,大家都在关心,但面对我国老年生活千差万别的现状,似乎很难有一个定论。

  老人各有各的活法

  走进不发达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背后就是留守老人,他们既要代替出外打工的下一代去耕种土地、喂养牲畜,还要看管下下代。而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发达地区,农村已经城镇化,外来打工者成为年轻人口的主力,当地老人则拥有一份自己的闲暇。江苏苏州吴江区过去是吴江市,再往前叫吴江县,曾担任多年文化馆馆长的沈泉生现在自己也已经进入老年,他自豪地说,我们老年人生活很丰富,听评弹、钓鱼、摄影、书法、绘画、旅游、带孙子,可以说是在安度晚年。

  与农村一样,城市老年人的生活也常常以照看孙子孙女为主,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出远门去承担照顾下下代责任的老人越来越多。贵州遵义的退休教师齐叔庄远离家乡,来到北京帮女儿照看外孙,而自己的老伴则在家里照顾9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是,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已经超过百万个。北京的刘斌夫妇,儿子因脑出血已于多年前去世,60多岁的老两口其实是失独家庭里心态最积极的,妻子每天踢一小时毽子,刘斌则学会了玩电脑,喜欢上QQ群聊天。不过,多数失独家庭并没有如此“想得开”。

  旅游,是当今我国老年人日渐看重的一项生活,国内游、国外游,让很多从前没时间享受世界风情的老人在晚年大开眼界。河南洛阳的退休工程师徐岚文已经80多岁,退休前从未出过国,老伴在世时,两人一起看护孙子孙女,老伴过世后,下下代也长大了,她开始四处旅游,凭借年轻时学过的英文、俄文、日文,游历了许多国家。然而,旅游在日常生活里不可能成为主要内容,因为旅游需要不小的开销,而老年人出门也不宜过于频繁,所以,家门口的歌舞活动成为全国多数老年人的最爱。

  北京大兴区庞各庄瓜香桥的西北角有一片小空地,邻近社区、村庄的老年人每天傍晚都在这里聚会跳舞,热闹非常,一直要跳到天黑。多年来,如瓜香桥这样的景象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城乡,在公园、花园、广场,甚至街头巷尾的任何一片空场,傍晚都会聚集着中老年人,他们唱歌、跳舞、弹奏、演戏,有的水平不亚于专业,还有些退休的专业人才成为这类聚会的组织者。“全国究竟有多少这样的聚会,根本无法统计,估计是个极其巨大的数字,纯粹属于自发,都是自愿。”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中国群文学会秘书长陈彬斌说。

  文化与生活需要协调

  我国各阶层老年人千差万别,收入的高低,文化修养的差距,年龄段的差别,家庭、职业和子女负担的不同,个人爱好的差异,使老人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既有如百多岁学者周有光、90岁高龄的作家袁鹰那样笔耕不辍的,也有60出头就每天看电视、玩麻将的,还有一把年纪仍然全身心扑在后代身上,天天起早贪黑送孙子孙女上学下学、做饭、打扫屋子的,更有依然下地干活的。

  老人们的生活,其实并不能完全归自己掌握,收入偏低,孙子孙女需要照看;文化水平有限,从年轻时就没有养成爱好和情趣等等,这些原因,让老人的生活常常不能顺着社会所期待的那种健康、有益、丰富的方向发展。一些文化馆馆长也反映说,目前各地的文化馆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仍然缺乏专为老年人提供的设施,结果,老人坐在那里打麻将成为常态,还有很多不发达地区,社区、乡村至今不能为居民和村民的文化活动提供应有的器材、场地和经费,其中自然也包括老年人。

  近年来,公园、广场的歌舞声严重扰民,正成为媒体和城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其中有许多就属于老年人的文化休闲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楼房建在河畔、湖畔、公园附近,而老人的晨练与傍晚歌舞声又非常吵闹,使上班族颇有怨言;许多老人一大早与上班族挤一趟公交车赶去参加各类健身聚会,也令公交男女心生不满。齐叔庄老人近些年爱上了合唱,天天赶去参加排练,而女儿则希望父亲能把时间多放在外孙身上,于是,矛盾时有发生。像这样因父母的个人偏好而导致的家庭矛盾,在全国也不少见。

  老人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而这类的活动需要场地,有人提出设置专门场地供老人娱乐,以免影响其他居民,可这样的场地往往远离社区和村庄,老人未必有兴趣。这些,都让老人的文化爱好与社会现状出现诸多不协调甚至不相容的地方。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旭东认为:进入老龄阶段之前,很多人不能将自己的理想和所从事的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常常只为工作而忙碌。进入退休年龄后,按理说应该进入个性自由发展的黄金期,有充裕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爱好,但各种环境因素却让他们十分被动。所以,作为非老年的社会成员,要转变观念,不能把老人仅仅看作是一个被动的、需要照料的客体,而应该视为积极的主体,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实现他们的文化追求。为了他们,其实也是为了自己,因为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看电视时间超长不利于健康

  8月下旬,第十五届全国老年合唱节在河北承德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55支合唱队参赛,气势壮观。也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一直关注老年合唱的发展,他认为,老年人的生活中最需要的是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可以让日渐孤独的老人增强横向联系,给生活带来值得期盼的目标,还可以增加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扩大狭窄的想象空间。比如现在老年群体中盛行的合唱和舞蹈,就可以让老人每天处于活动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据统计,全世界的老年人用于文化活动的平均时间占比最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经大于物质需求,时间也日益充裕,过去的业余活动都一一变为了主业。加拿大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至少花3小时看电视,明显超过其他年龄群体;英国老年人每天看电视与读报纸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其他年龄群体;意大利对260名67岁至91岁老年人所作的调查研究表明,传媒接触是他们最常进行的消遣活动,而美国老年人则将40%以上的闲暇用于看影视、听广播、阅读与欣赏音乐。

  在我国,由于收入和习惯的原因,看电视在老年人的文化享受中明显偏高,远远超过唱歌、舞蹈、运动、阅读、游戏、出门看电影等。一项数据分析显示,看电视是我国老龄人口最主要的文化活动,再往下才是散步、跑步、游戏、交流和阅读书报刊,看电视以外的所有文化活动平均每天所用时间还不足5分钟,与看电视相比,这些活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看电视时间超长,对体力、视力都不利,年纪越大越有可能损伤老人的身体健康。

  贾旭东认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内容,改变老年人偏爱在家看电视的习惯,首先要满足老年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目前,基层文化设施还无法有效地为社会各个层面服务,尤其是大量的老年人。所以,国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候,特别是在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当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设施在老年人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假如大量设施与老年人的生活特点不符,就有可能造成浪费,因为这些设施的使用群体中,老年人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