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端午文化消费缺点儿创意

时间:2013年06月14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洋
0

  当端午节一不留神过成了假日,人们在感到遗憾的同时也应当反思:拿什么唤醒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平心而论,端午节并不缺乏文化符号,除了粽子、龙舟之外,五毒、艾蒿、雄黄酒、王老虎等,都是端午民俗传统中必备的素材。可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符号已经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变得陌生。换句话说,不是民俗节日没了味道,而是我们多少已经不识传统的滋味。

  艾蒿无人识,五毒吓煞人

  端午节期间,陶然亭公园里开辟了传统民俗活动互动区,请来售卖端午节庆用品的商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围观。虽然现场看着挺热闹,可年轻的顾客们一张嘴,就让摊主们有些哭笑不得。

  看见卖艾蒿的摊位前围着不少人,有个小伙子兴冲冲地挤了进去,开口就问:“大姐,你们这草怎么玩儿啊?”摊主一时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是艾蒿,端午节挂在门上,可以驱赶蚊虫。”一听是这么回事,小伙子退了出来,边走边不解地嘀咕:“不就是熏蚊子嘛,家里都有电蚊香了,谁还用这个啊。”

  再看不远处的剪纸摊位,制作剪纸的老先生特地准备了几幅传统五毒图案的剪纸。一位姑娘拿起剪纸仔细端详,立即花容失色:“这上面怎么都是毒蛇、蝎子?贴在家里多吓人啊!”老先生赶紧解释,端午节前贴五毒剪纸是老传统,端午当天正午时分撕下剪纸,就算是祛病驱毒了。围观的顾客这才恍然大悟。

  类似的插曲,在很多端午民俗文化活动现场都能看到。不少民间艺人抱怨,无论是剪纸、枕头,还是布艺,卖得最好的居然是生肖图案,端午主题的传统作品反而少人问津。不过,很多市民也抱怨,过节买东西就想图个漂亮吉利,可是就连普通的香包香囊,很多旅游景点卖的产品都是“很土很难看”,还没有香味,令人失望。

  传统加时尚,顾客才买账

  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民俗小商品,其实就是它们在点缀着传统节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认为,“恰恰是商业化的激素,对保留和培育传统节俗文化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是怎么让人们认可这些民俗商品,却是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已经是个国际大都市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消费品得变变,满足当代人的审美才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副主任王作楫感叹,传统节日是在一代又一代普通人的生活中传承的,无论是习俗还是这些习俗的载体,只有紧紧跟随人们的生活变化而变化,才有可能真正传承下去。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也认为,民俗消费品是节日里的情感载体,如果消费者不能对其产生审美心理,自然很难对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他同时强调说,城市的消费文化是快节奏的,传统消费品如果与今天人们的时尚生活方式不符,消费者就会敬而远之。

  培育市场难,商家不给力

  这两年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不少时尚设计者从民俗传统中发掘灵感,开发出了不少打着“民族风”旗号的时尚新产品。不过,要想找一个以端午文化符号进行时尚设计的代表,就连不少熟谙市场的专家都犯了难。对此有专家认为,这说明现在的民俗时尚化设计还处在浅层次阶段,开发深度显然还不够。

  其实,有些商家对端午文化消费市场也在观望,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多少还是有些顾虑。北京福人福地文化公司曾开发了不少春节文化消费品,其销售总监高峰透露,将民俗产品时尚化,设计和制作成本其实很高,“如果没有大客户订购,能不能回本都是问题。”他觉得还是要等到大家有了过端午节的热情,这一消费市场才能真正形成。

  对此,专家们也承认,仅靠几家小商品生产商去培育一个庞大的节日市场,从成本角度来考虑确实不可能。说来说去或许还是那句老话:也许当全社会对于传统节日的热情再高一些,认识再深一些,这个节日的整体面貌才会真的变得不一样。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