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我们依然记得“网络江湖”不断上演的一幕幕审丑闹剧:一脱成名、一骂成名、一丑成名者前仆后继;公众场合中的粗俗言行屡见,粗鄙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交名片;社交生活中称兄道弟,谄媚奉承屡见不鲜,利益关系、利害关系、短期行为成为目前一部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新年当有新气象,重拾文明礼仪刻不容缓。如何医治与矫正这种当代社会病?离不开对中国礼仪文明的重建。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率先垂范,谨慎地规范自己的礼仪生活。《管子》曰:“小礼不谨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礼,不可得也。”其次,对社会公众来说,讲究礼仪要从具体的仪节开始,从“小礼”入手培养自己的礼仪情感与礼仪行为,也就是说,要不断积蓄正能量,才能最终压制抵御邪气,实现礼仪文明的目标。
中国曾拥有高度发达的礼仪文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礼仪文化影响至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心态等各个层面;礼仪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诞生有礼、成年有礼、婚庆有礼、寿诞有礼、丧葬有礼,相会有礼、送别有礼、宴请有礼、馈赠有礼、岁时有礼、邦交有礼、祭祀有礼。温情、庄重、文明是中华礼仪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人生因为有礼充实而自信,我们的家国因为有礼而享誉世界。
然而,这一礼仪传统曾一度失落沉沦。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中国人在抵御外侮与内部社会调整过程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在持续大半世纪的历史动荡中,中国民众常常在生死的底线上挣扎,礼仪成为社会生活的装饰品,礼仪文化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在西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我们社会的精英人士对传统的认知发生重大改变,他们多致力于冲击传统礼仪,比如推行公历,废止传统节日,改良人生礼俗等。还有一些人以激进的口号与行动,破除中国固有的礼仪传统,如“文革”中“破四旧”的极端行为。在内忧外患的百年风雨中,中华民族的心灵遭受巨创,其后果是生存价值的迷失、精神的萎靡与直接的社会失范——当社会不能给予个人礼仪传承空间,不提倡家庭礼仪建设,不重视个人礼仪品性养成,而现实又充满赤裸裸的功利追逐的时候,人又会如何?孟子曾经说过,人与兽的差别,就在于人有礼让之心这一点点上,这点差别岂容丢失?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富裕、中国国力日益增强,我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礼仪文明的重要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对优秀礼仪文明的复兴与重建,也离不开对西方积极礼仪元素的吸收融合,从而将礼仪文明建设作为传承与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这是文化强国建设中不应被忽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