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教育、激励、鼓舞和引导广大人民,这是曲艺师徒相授的优良传统,也是时至今日曲艺传承发展的历史根基所在。
□ 百姓需要曲艺,曲艺更需要百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百姓命运、社会变迁,体察民生冷暖、万家忧乐,满怀底层忧思、草根情怀,从而做到接地气、传正气、有人气,把艺术的快乐、激情和温暖、温馨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使曲艺真正成为人们的生活伴侣和精神支撑。
□ 一切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曲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作表演高水准、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运用曲艺的审美功能,帮助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分清荣辱,抛弃糟粕和毒素,从而充分发挥曲艺的价值引领作用,传递曲艺独特的美学精神,给人们以有益的启发和享受。
□ 必须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直面现实,热情地讴歌生活,勇敢地批判生活,在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去烛照未来,塑造美好的社会人生。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在改革发展中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文艺创作表演呈现出异彩纷呈、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曲艺艺术在党的一系列正确文艺方针政策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指引下,进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曲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曲艺界更加团结,曲艺创新意识日益增强,曲艺交流展演空前活跃,曲艺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打开新局面,曲艺理论学术研究趋向深入,曲艺院团管理体制和创演机制逐步完善,曲艺发展环境越来越融洽和谐,一大批曲艺新人崭露头角,一大批优秀曲艺作品应运而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曲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显著标志。
与此同时,与其他民族艺术形式一样,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曲艺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创作表演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困难和问题,令人十分担忧。比如:在市场化环境下,有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片面强调“娱乐功能”,导致“泛娱乐化”倾向严重,艺术品位和格调降低;有的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重拾前辈名家剔除的“伦理哏”、“荤口”、“暗臭”等糟粕,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有的心态浮躁、远离生活,奉行“短、平、快”,闭门造车,缺少沉静的思考和理性的选择,影响了艺术水准的提升;有的流于简单化的宣教式表达,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需求,出现“叫好不叫座”、难以传播的尴尬;有的盲目“创新”,追求对传统的所谓彻底颠覆、解构和表面化的技巧技法,远离了曲艺艺术的本体特征,等等。对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它们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背后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方面的问题,也反映出当前曲艺创作表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正确分析当前曲艺事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探究曲艺创作表演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问题,推动曲艺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树立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作为当代曲艺工作者,我认为,高度的文化自觉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自觉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刻洞察。这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根基,曾经引领世界长达十四个世纪以上,虽然中间也经历过挫折和磨难,但始终延绵不绝、薪火相传。提倡文化自觉,首先就是要正确对待中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信心信念。我们应当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摒弃糟粕、革故鼎新,努力开掘文化新内涵、创造文化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文化自觉体现在对文化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这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传承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作用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整个社会和每个个人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独立性和不确定性。文化的发展宛如一条蜿蜒曲折、奔腾不息的河流,恰似一幅山高水长、群峰耸立的画卷。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都是多元共生共存的,都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同时,又给予人们以温暖、信心和力量,给予社会历史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动社会历史前进。胡锦涛同志讲,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进行文化创造,必须把握文化的特点,遵循它的发展规律。它既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又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展开,既不能落后于时代,又不能超越时代,应有足够的耐心和坚韧,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三,文化自觉体现在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理解。这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关键所在。提倡文化自觉,归根到底是要通过繁荣发展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文化由于自身固有的特点,广泛而又深刻地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它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维系着社会的团结和谐与稳定。人们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尤其随着当今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深度,更有效地作用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能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形态。
第四,文化自觉体现在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的正确抉择。这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已在接纳中国。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中国已经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并且必将成为世界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一员,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世界文化的大潮之中。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会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文化冲突,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并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做到文化自觉,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面对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消极回避和简单抵制都是不可取的。面对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在对外交往中应既保持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特色又吸收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曲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推动曲艺创作的大繁荣和曲艺事业的大发展,需要广大曲艺工作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曲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曲艺艺术发展的规律,立足于当下曲艺创作表演的实际,守正而为,加强曲艺理论评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1.秉持历史之根,传承优秀曲艺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离不开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根基。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以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自东汉以降,曲艺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始终传达传递传播着民族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贯穿着一条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演变脉络。俗话说,“说书唱戏劝人方”。千百年来,历代曲艺家在说书唱曲中惩恶扬善、揭丑显美,无论是传统评书中的岳飞、杨家将,还是鼓曲中的伯牙子期、廉颇相如,或是新时期的“学雷锋”、“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中华民族世代崇尚、代代相传的爱国、崇德、孝义、仁爱、清廉、公正、为民、自强等内涵在曲艺作品中几乎都有所体现。曲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教育、激励、鼓舞和引导广大人民,这是曲艺师徒相授的优良传统,也是时至今日曲艺传承发展的历史根基所在。传统曲艺中的优秀组成部分,虽历经时代的淬炼,依然显示出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仍然必须从中不断汲取宝贵营养和思想力量,为曲艺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
2.把握人文之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独特方式,其基本功能在于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文化的对象是人,文化的主体也是人。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实则坚强。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需要在人文精神的立场上寻求立足点。人文精神溯源,大致要溯及西方文艺复兴乃至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西方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与之相对照的中华曲艺中的四部少数民族口头传唱史诗,包括藏族的《格萨尔王》、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苗族的《亚鲁王》,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通过吟游诗人或说唱艺人之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精神归宿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传递生命的温暖和快乐,这是中外说唱艺术的共通共有共同之处。一直以来,曲艺都是以最生活化的语言、最耳熟能详的故事和最易于抒发思想感情的说唱,紧密地融于世俗百姓的生活与情感中,展现出强烈的地域性、浓郁的民族性和独特的趣味性。百姓需要曲艺,曲艺更需要百姓。那些有作为的曲艺名家大家,那些经久不衰、家喻户晓的精品佳作,无不是以人民群众为创作对象和表现主体,无不保持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怀,无不体现着为人民立言、为人民抒情、为人民说唱的精神境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百姓命运、社会变迁,体察民生冷暖、万家忧乐,满怀底层忧思、草根情怀,从而做到接地气、传正气、有人气,把艺术的快乐、激情和温暖、温馨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使曲艺真正成为人们的生活伴侣和精神支撑。
3.恪守审美之魂,传递健康情趣。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的精神世界有多么广阔复杂,艺术的内容、形式、功能就有多么广阔复杂。普希金讲过:“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曲艺评论既要当报喜鸟(好处说好),又要做啄木鸟(坏处说坏)。艺术的功能之一是审美,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帮助人们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的审美意识。曲艺作为一门通俗的大众艺术,一直以来秉承着高度的美学精神,以其独特的知识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发挥着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和审美调节功能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费孝通先生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阐释“文化自觉”的内涵,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继承发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吸纳、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之美,将“己美”和“他美”交融综合,才能真正促进文化健康发展。一切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曲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作表演高水准、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运用曲艺的审美功能,帮助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分清荣辱,抛弃糟粕和毒素,从而充分发挥曲艺的价值引领作用,传递曲艺独特的美学精神,给人们以有益的启发和享受。
4.立足现实之基,进行艺术创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进步的文艺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具有现实的创作姿态,关注社会的命运,把握时代的脉动,继而在现实的传播中获得广泛的共鸣,使主流价值观得到传播,从而彰显现实主义精神的永恒魅力。曲艺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样式,来自民间、源于生活、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从《友谊颂》到《买猴儿》,从《如此照相》到《领导冒号》,曲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与时代形影相随,与民族和国家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必须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直面现实,热情地讴歌生活,勇敢地批判生活,在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去烛照未来,塑造美好的社会人生。只有自觉秉承曲艺的现实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生活,把握历史发展主流,讲述伟大时代的动人故事,描绘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曲艺才能在顺应时代潮流中进行艺术创造,在改革创新中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在多出优秀作品和人才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更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