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市场与制度性保护相结合
——对当下曲艺人才缺失问题的一点思考
任平表演四川清音《中华医药》
王喆表演京韵大鼓《大西厢》
翁屹涛表演小热昏《敬老尽孝》
在笔者的调查与访谈中,许多曲种的代表性传承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本曲种常常面临无人肯学、无人可教的尴尬无奈的现实状况,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该曲种艺术形式不可逆地彻底消失,最终仅沦为名录形式的存在。
学界和业界在探讨如何解决曲艺人才缺失的问题上,更多的是将关注点集中于增加人才培养的来源上,却忽视培养出来后人才的出路。换言之,以前我们更多的是试图通过增加曲艺人才培养的数量来弥补人才短缺,很少考虑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够或者愿意进入曲艺表演行业并以此作为长期甚至终生的职业。
现存着不少在文化市场中基本丧失了竞争能力的曲种。这些曲种或不具备较强的艺术观赏性,或已经远离当下的现代生活,既无法进入城镇演出,也无法在乡村的各种宗教祭祀、风俗礼仪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中占得一席之地。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暨全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在这次曲艺盛会上,来自全国的几十个曲艺演出团体的演员、各级曲艺研究与保护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各地曲艺家协会的代表齐聚一堂,不仅众多曲种展演了各自的代表性曲目,供参会者进行观摩学习与艺术交流,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来自曲艺演出基层的管理者、艺术家与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曲艺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上这些曲艺从业者的相互交流,以及笔者在会后对来自国营、民营曲艺演出团体的一些演员访谈,都极大地触动了笔者在曲艺人才培养相关问题上的思考。
人才缺失是当下曲艺传承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在会议讨论与会后采访、交流中,人才缺乏与流失几乎是所有曲艺从业者反复提及的焦点问题。在许多曲艺演出团体中,不仅很难招收到具有一定艺术素质的学员,而且一些从事曲种学习和表演多年的年轻演员,甚至个别声名远播的著名演员,往往在各种生活现实的逼迫与诱惑中,放弃本行而改做他行。这种出多进少甚至只出不进的后继人才培养现状,已经成为当下曲艺继承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无论是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曲种的角度而言,还是对从事市场经营的众多曲艺演出团体来说,皆是如此。对于前者,人在艺存,人走艺失,各个曲种的表演技艺及其艺术理念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只有通过人才能近乎完整地传承下去。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代表性传承人是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每一个曲种得以延续艺术生命的根本保证。然而在笔者的调查与访谈中,许多曲种的代表性传承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本曲种常常面临无人肯学、无人可教的尴尬无奈的现实状况,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该曲种艺术形式不可逆地彻底消失,最终仅沦为名录形式的存在。因此,当下针对所有曲艺曲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保护的重心与核心应该集中到每位曲种艺术传承人身上,既包括各个曲种当下的代表性传承人,也包括未来的曲种艺术传承人。当然,在当下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上,各级政府及保护单位已经作出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然而在对未来曲种艺术传承人的关注与培养上,却很少为各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单位注意并提及,如何培养、由谁培养、培养后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尚需保护工作上的理论论证和实践规划。对于后者也即经营性的曲艺团体,出观众喜欢的作品、出观众欢迎的新人是其在广阔的文化市场中永远占得一席之地的不二法门。然而纵观当下的众多国营、民营曲艺团体,除了少数几个曲种中的民营曲艺团体尚能做到既出作品又出新人外,其余的很多曲艺团体只能通过演出传统曲目来勉力维持,培养或者引进新人根本无从谈起。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之后即将出现的日益复杂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有相当数量的一批曲艺团体尤其是国营曲艺团体解体或重组似乎不可避免。让这些曲艺团体在人才方面尽快恢复造血功能,是这些曲艺团体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