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文艺评论

边疆大地的民族之花——从“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系列研讨会”看中国少数民族诗人、作家的创作

时间:2012年07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泽生

  ◎这些被研讨的少数民族诗人、作家们,有的已年近古稀,有的刚进入不惑之年,他们或用自己民族母语单项创作,或用其母语和汉语双重文字写作,群星璀璨,闪烁在祖国的各方边陲。加强对他们作品的翻译、研究、宣传,可以加大、增厚我们中华文学的版图。

藏族女孩(版画) 一九五八年 李焕民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学版图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2012年5月26日召开“内蒙古当代蒙古族诗人研讨会”,截至7月10日“藏族中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的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2012年“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系列研讨会”共进行五场,暂告一个段落。

  2012年,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年。

  这一年,中国作家协会格外青睐少数民族作家,一次次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少数民族男女作家,请到首都北京,为他们举行面对面的文学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每次都是自始至终参加会议,还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丹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李敬泽,《中国作家》杂志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民族文学》杂志主编叶梅、作家出版社总编张陵等,和那些在京的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专家学者玛拉沁夫、叶延滨、胡平、降边嘉措、包明德、尹汉胤、梁鸿鹰、吴义勤、白烨、彭学明、商震、吴思敬、王山、王干、李朝全、肖惊鸿、纳杨等几十人分别与会,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认真地研讨,让他们切身感到来自文学中心的温暖。

  这些被研讨的少数民族诗人、作家们,有的已年近古稀,有的刚进入不惑之年,他们或用自己民族母语单项创作,或用其母语和汉语双重文字写作,群星璀璨,闪烁在祖国的各方边陲。与会的专家们,在研讨中,都深深感觉到他们的作品被全国的读者了解得太少,加强对他们作品的翻译、研究、宣传,可以加大、增厚我们中华文学的版图。

  这五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系列研讨会”,其中的第三场“中青年少数民族作家研讨会”本报已做过专题报道,这里将其它四场联合起来做一个综合评述,让读者在艳丽、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做一次精神的漫游。

  >>内蒙古草原上诗人的长调

  “从古代史诗《格斯尔传》《江格尔》,到近代的蒙古族作家古拉兰萨的蒙古文诗词,从现代蒙古族民间叙述诗《嘎达梅林》《格瓦桑布》,到当代蒙古诗人群体的吟唱,蒙古族诗歌为广袤草原点亮了一盏盏生命的油灯。”铁凝这样说。蒙古大草原,自古就是诗和歌的王国,悠悠的草原长调,至今还回荡在著名歌星腾格尔的歌声里。5月26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家玛拉沁夫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民族文学一样,都是从诗歌开始的”这一句话,点出了诗歌的文学地位,又暗示了为什么内蒙古的文学研讨只选择了“七位当代蒙古族诗人”,而没有选择诸如小说、散文等作家作品。

  已故两位当代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和巴·布林贝赫,虽然人走了,但诗歌还在,诗魂还在!所以也被研讨——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第一代诗人的代表、是新中国文学的前辈。

  人们用“他是大海,是火焰,是追求光明的不倦歌者”的诗句来评论纳·赛音朝克图。在他35年的创作生涯中,有30多部蒙、汉文诗集出版,代表诗集是《我们雄壮的呼声》《幸福和友谊》,叙事长诗《南迪尔和孙布尔》、抒情长诗《狂欢之歌》,以及《纳·赛音朝克图诗选》等。纳·赛音朝克图的诗歌,继承了蒙古族古典诗词和民歌的凝练、整齐、音乐性强、对仗工整等特点,朗诵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亲切感人。

  而兼诗人、学者于一身的巴·布林贝赫,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诗人和诗学理论家,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堪称蒙古族乃至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巍峨高峰。他被誉为中国蒙古族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和当代蒙古诗学理论的学术领路人。他先后著有蒙古文版诗集《你好,春天》《凤凰》《黄金季节》《巴·布林贝赫诗选》等9种,汉文版诗集《星群》《命运之马》《生命的礼花》等6种;并出版蒙古文诗学专著《蒙古诗歌美学论纲》等多种。他的诗歌作品的特点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得心应手地运用变化无穷的比兴、排喻、回旋反复、重章叠句和多方铺叙的手法,咏叹出饱满而深沉的诗情画意,传达出悠远旷达的草原文化底蕴。他的诗歌创作在当代蒙古文诗歌史中,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蒙古族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而健在的另五位蒙古族诗人阿尔泰、勒·敖斯尔、特·官布扎布、特·思沁、恩克哈达,前两位已进入老诗人行列,另三位还是中青年诗人。曾任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和作协主席的阿尔泰,出版了长诗《飞马》,诗集《阿尔泰诗选》等,以凝重、铿锵的节奏抒发胸臆,荣获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和庄重文文学奖。现为内蒙古作协主席的特·官布扎布,则著有《二十一世纪的钟声》等多部蒙古文版诗集,他的诗歌以更为现代的手法书写内心感觉……

  后五人的诗歌都继承和发扬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写实、抒情、夸张、排比、象征等多种手法,以浪漫主义的情怀,抒发民族的心声和时代的声音,洋溢着饱满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倾听云南红土地上的少数民族之声

  6月12日,中国作家协会“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系列研讨会”的列车到达第二站——云南。很早时,云南就有傣族的英雄史诗《相勐》《兰嘎西贺》等,有不少民间叙事长诗流传:撒尼族的《阿诗玛》《阿细的先基》,纳西族的《创世纪》,白族的《创世纪》等;后来又有南诏文学、段氏家族文学的崛起……而今,在云南,包括傣族、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在内的全省2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本民族的作家,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群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当代老作家、诗人中,也涌现了白族的杨苏、晓雪等代表性人物。

  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委联合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比中,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先后有96人次近100部(篇)作品获此殊荣,获奖数连续五届居全国笫一名、两届居全国第二名。

  铁凝说,从古至今,云南各少数民族用质朴、美妙的文学形式,铭刻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作家,为当代文学史添写了瑰丽的篇章。

  当前,云南文学主要形成四个方面的创作群体,分别是少数民族作家群,昭通作家群,少儿创作作家群,军旅作家群。丹增表示,希望云南的作家要善于挖掘云南丰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不辜负历史赐予的机遇与时代赋予的使命,用手中的笔向世界发出云南的声音。

  此次会议是以彝族作家普飞、哈尼族作家存文学、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佤族诗人聂勒、德昂族女诗人艾傈木诺、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傈僳族作家李贵明和白族作家张乃光八位作家的作品为基点,以点带面地展示了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果。与会评论家认为,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与主流文化融合速度加快,二是文化自觉性更强,三是创作一直紧贴大地。当前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正处在上升期,特别是人口较少的民族文学创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蕴藏很大的发展潜力。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坚持编辑发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期刊30余年,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坚持母语创作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之间的互译、出版,多年不辍。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坚守,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才得以持续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李敬泽指出,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是无根的,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哪座山、哪片地属于自己,但云南作家是有根的,让人羡慕。云南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地方,这在文学创作中有重要意义,云南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应深入思考作为本民族作家、云南作家意味着什么,想想什么是“最云南”,怎样才能创作出“最云南”的文学作品。他说,云南文学的丰富性是其他地域文学所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视野下的文学,在当代就更为需要对地方知识、地方经验的高度珍惜和高度的富于智慧和技巧的运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对云南作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文学

  诗歌一直是新疆各个少数民族的主题文学。新疆是拥有《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史诗传承的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只有诗歌,没有小说、散文等其它纯文学品种。现当代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诗人、作家阿布都哈力克、唐加勒克·朱勒拜、黎·穆塔里浦、尼米希依提、祖农·哈迪尔、艾里坎木·艾合坦木、库尔班阿里、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克里木·霍加、艾克拜尔·米吉提等人的诗、小说,给我们带来了异样的审美感觉。

  而6月30日,中国作协与新疆作协联合研讨的,是新疆的买买提明·吾守尔(维吾尔族)、夏侃·沃阿勒拜(哈萨克族)、朱马拜·比拉勒(哈萨克族)、博格达·阿布都拉(维吾尔族)、夏木斯·胡玛尔(哈萨克族)、阿里木江·司马义(维吾尔族)、帕尔哈提·伊力牙斯(维吾尔族)这样七位新疆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诗歌、小说、童话作品。这些诗人、作家主要用母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进行写作,所以,新疆以外的汉族读者很少了解。

  北京的专家、学者艾克拜尔·米吉提、包明德、贺绍俊、陈福民等等,都对曾任新疆作协主席的买买提明·吾守尔这位小说家之小说极为喜欢,认为他的《芦花公鸡》《大白寺》《镶金牙的狗》等中短篇小说,通过夸张虚构了荒诞离奇的故事,以暗藏讽刺的手法,带着阿凡提式的幽默与机智,来鞭挞当今世俗社会中的那些贪欲者。而同样用母语创作的哈萨克族老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委员朱马拜·比拉勒,创作有《深山新貌》《原野之鸟》《寡妇》《同代人》四部长篇小说和七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其中长篇小说《寡妇》和中短篇小说集《蓝雪》被译成汉文出版,受到汉语读者的欢迎。

  哈萨克族作家夏木斯·胡玛尔刚刚才从新疆文联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休,就又推出了两部由翻译家翻译过来的汉文长篇小说《博坎传奇》《阳界》,其实,他早已出版哈萨克文的长篇小说《英雄贾尼别克》《缓缓流淌的额尔齐斯河》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希望之火》等五部,以及其他报告文学集、论文集多部,他的作品充满了亲情、人情味,富有诗歌意境和时代气息。

  >>藏族作家站在世界高地上的呐喊

  7月10日,“藏族中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此阶段中的最后一场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会。

  高昂着头颅的青藏高原孕育了长江、黄河,生活在高原或从高原迁徙他处的藏族是一个有着十分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从史诗《格萨尔王》,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仓央嘉措情歌》和后来的史传文学,再到现当代小说的一代代藏族文学,深深扎根在藏民族历史文化中。清代就出现了藏族长篇小说家多卡瓦·策仁旺杰、达普巴·罗桑登得坚参等,他们创作的《勋努达美》《郑宛达瓦》,被称为藏族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此后的200多年,即至西藏和平解放前,再也没有长篇小说问世。

  1980年,降边嘉措的《格桑梅朵》“经过前后近20年的反复修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藏族作家的长篇小说。接着,出现了益希单增的《迷茫的大地》《菩萨的圣地》,多杰才旦的《又一个早晨》,梅卓的《太阳部落》(又名《太阳石》),阿来的《尘埃落定》等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而扎西达娃的中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的岁月》,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异样色彩,像一匹黑马,冲击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

  这次被研讨的是来自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八位藏族中青年作家次仁罗布、尼玛潘多、白玛娜珍、江洋才让、达真、亮炯·朗萨、格绒追美、严英秀的文学作品。

  而藏族老作家降边嘉措坐在一边,与艾克拜尔·米吉提、叶梅、尹汉胤、梁鸿鹰等人一起当了评论者。

  这八位中青年藏族作家作品,以多种多样的风格,写出了“真实的西藏”、“神秘的西藏”,写出了商业社会背景下,遥远的高原人神圣心灵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巨大矛盾,写出了外在和内在的清澈与浑浊。

  藏族中青年作家与其他省市区的少数民族作家最大的区别:一是这八位藏族作家、诗人,有许多是用汉语直接进行创作的,所以更容易与中文世界沟通,在华文世界产生影响力;二是这些藏族作家、诗人,在发言中每个人都十分强调“超越自身民族的局限性,融入‘人类’、‘人性’的世界文学潮流”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