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观察>观点

手艺产业化不是简单地商品化

时间:2014年07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所有的手艺实际上是依托于需求的,没有需求就没有价值。这是经济学的一个规则。我对“非遗”或者具体到手艺的产业化理解涉及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产业化其实就是生活化,也就是把已经逐渐远离我们现实需求的那些东西,重新拉回到生活,让它重新活化,让它和我们日常生活和老百姓的需求、欲望重新对接,这就是产业化。第二方面,所谓的产业化就是让更多的有创造力的人包括资本,进入到“非遗”的传承保护再生产过程中。第三,产业化其实就是价值融合。国务院年初发文《文化创意与社会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样可以运用到这样的主题上,其实手艺很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融合性,它本身的直接经济价值可能是很小的,甚至我们不应该过分苛责和要求它,但是它对于相关产业的融合带动所起到的作用会非常强。

  谈到手艺或者“非遗”的产业化,绝对不是把所有的东西,简单地商品化、商业化、市场化,这不叫产业化。其实谈到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的东西是一个美学和经济的平衡问题。有些涉及到文化的、涉及到审美的、涉及到遗传基因的东西,绝不可能产业化。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有一句话十分贴切叫“无为而不为”。我们许多手艺“非遗”其实它整体不见得有产业价值,或者也不应该产业化,但是里面涉及到很多元素,比如剪纸,里面可能有很多文化元素、艺术元素,或者民间一些特色民族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提炼,用于重新的设计,然后进行产业化。“非遗”或者是与手艺相关的外围部分,比如说器物、器皿,很多依托附载手艺的工具器物等等都可进行利用。另外现在到全世界各地旅游很多都是以“非遗”为吸引物的旅游,也就是它的大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甚至传承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可以作为产业化开发的一个目标或者标地的。这是我觉得可以产业化的部分。所以我认为要维持一个美学或者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一个平衡关系,文化方面要“无为”,经济方面做到“无不为”,这里面要掌握好分寸。

  我建议我们可以发起建立中华手艺银行,借鉴国际上已经很成熟的艺术银行模式。当然艺术银行不是金融机构,就是一个文化机构,是用银行的模式来整合艺术资源,来展示和推广艺术资源,从而提升艺术资源的价值。中华手艺银行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机制来整合我们非常宝贵的难得一见的艺术,而且这个过程中不应该分精华和非精华,不应该提糟粕和所谓的精致,所有的东西我觉得都有价值。对其价值大小的判断就通过展览交给大众去判断。另外一方面我们运用手段去推广,并实现它的流通价值。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