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12亿纪录!《西游:降魔篇》成就了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五周连冠电影;加上电影密钥延期到4月,这部作品成为华语票房第一已经不成问题了。那么,电影的问题解决了吗?
【一种观点】
《西游:降魔篇》是周星驰最新的导演作品,是刚刚经历了《泰囧》的票房神话之后,我们又一次看到的不可思议的高票房电影。我们乐此不疲的,就像是奥运会上期待刘翔一样,期待每天都能看到这部电影的最新票房。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愿意谈论一部跟自己毫无关联的电影。票房如今成为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可以否定艺术片存在价值的重要依据。如今票房高低被等同于民众的喜好,不管一部电影艺术造诣如何,只要是票房不尽如人意,似乎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就并不存在价值。这正是我们应该警惕的,票房并非唯一,榜样也并非人人要学。我们还没怎么学会看电影这回事。
票房不过是种市场现象,而无法真的与电影产生关联。旧制片厂时期的电影,尽管没有今天的电影如此商业化,强调“好看”,但起码也是一种存在意识的电影。但如今,我们的电影却越来越单薄,一个空洞的概念也可以被不断翻炒,换一个包装又可以在银幕上折腾一圈。
如果抛开《大话西游》和周星驰的影响力,抛开各种演员因素和档期因素,这部电影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票房?无论是从剧作的完成度,还是从工业完成度看,这部电影都没有完成一部商业片应有的责任。只有我们的观众才会滋养这样的电影。我们的观众有一个别致的习惯,尽管他们会在网上攻击这些商业片,乐此不疲地寻找这些影片的弊病和缺点,并且哀伤地倾诉为什么没有人去看《一次别离》或者《万箭穿心》,甚或是在美国高居票房榜首的《悲惨世界》,可一旦《西游》这样的电影上映,他们还是会选择掏钱观看。我们把电影从宣传品,用超乎人类想象的速度打造成满足各方利益的商品,却真正地忽视了对电影的定义。电影已经与文化关联不大,与它更相匹配的词汇是资本。
用一句刺耳的大实话讲,观众不会看电影。不要说观众需要的是好莱坞,《悲惨世界》上映之后,我们还是不买账。尽管它也是好莱坞出品,尽管也是奥斯卡获奖作品,也有无数明星和大场面,可是对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太像电影,他们必须要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且还要试图理解法国大革命这回事儿。这完全不符合中国观众的预期,他们对待电影的态度,与春晚相差无几。对他们来说,他们喜欢去电影院花钱,看一部值得吐槽的电影,而这些完全可以用下载的方式解决。他们甚至认为,去影院看文艺片是一件浪费钱的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最关心的事物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能给他们带来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观众如此依赖网络,而电影商人们又如此看重网络水军。
我们必须强迫接受电影人的含辛茹苦,承认电影的高票房会给中国人带来怎样的好处。可目前来看,不尽如人意的商业片“红火”,带来的只有艺术片空间被剥削。市场越来越好,票房越来越高,我们已经成为全世界票房第二高的国家,可我们的电影呢,却被这增长速度远远地甩到了1966年。它们降住的只是观众,不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