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理论学术>艺术史

探寻广府“非遗”之窗 传承人忧心“后继乏人”

时间:2012年02月10日 来源: 作者:
0
  中新社广州2月10日电 题:探寻广府“非遗”之窗 传承人忧心“后继乏人”
  作者 程景伟
  “做这个太耗眼力和精神了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雕传承人高兆华正全神贯注地用刻刀雕琢“玉龙”,雕法极为细腻且工序复杂,围观者不由地发出一声感叹。
  9日的羊城春寒料峭,但数日来正举行“广府庙会”的广州城隍庙及其周边聚集的人气却维持着“炙手可热”的状态。主办方在庙会期间还开辟了“广府非物质文化之窗”,包括高兆华在内的十余名广府“非遗”项目传承人应邀“摆摊”,并现场“秀”手艺。
  作为南派玉雕领军者之一的高兆华对中新社记者说,广州玉雕以造型典雅秀丽、轻盈飘逸、玲珑剔透等特点见长,还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内蕴。但玉雕不像一般的首饰品,其雕刻技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入行者需长时间锤炼才能学有所成,而不是很快就能够以此挣钱为生。这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难以接受,广州玉雕的传承因此也面临较大困境。
  忧心技艺“后继乏人”的广府“非遗”传承人不单高兆华一人,广绣大师陈少芳、广彩大师许恩福等人亦有同感。据了解,创作缺学徒和艺术品缺销路,是“非遗”传承的主要障碍。
  现年75岁高龄的陈少芳从事广绣创作与艺术研究近50年,她说,广绣制作时间长,要花很多心思去思考和设计。要吸引年轻人学习,起码要三四千元人民币的月工资,而这门手艺一般要5到10年才能出师。如此高成本,让老一代手工艺品在工业品冲击下普遍难以生存。
  陈少芳称,为使广绣跟上时代,必须创新。“我制作的广绣用真丝底、真丝线,再把油画、装饰画等现代元素与传统广绣结合,绣出来显得很高贵。”
  与高兆华、陈少芳有所不同的是,广彩瓷传承人许恩福目前在华南理工大学与广州美术学院均开设了广彩瓷相关的课程,但选修的学生多出于业余爱好。许恩福称,每年都有人来向他学习广彩,但有人在两三年里学了简单技艺后就放弃了,此前他带了100多个徒弟,坚持至今的只有10人。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严格按照传统的全手工艺术品,有传承人开始走时尚、薄利多销之路。“非遗”之窗现场最受热捧的摊位之一,广州状元坊戏服厂将传统粤剧戏服的扎作工艺,用于制作车头吊绳和弹弓座,以色彩艳丽的醒狮头、舞龙头等形象出现,10-30元人民币一个的价钱吸引不少人光顾。
  藉“广府庙会”的契机得以打开一扇窗口向大众推介传统技艺,这让高兆华、许恩福等“非遗”传承人颇感欣慰,他们认为这对“非遗”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他们更期待的是,有更多的人尤其年轻人对有没落之虞的“非遗”项目产生热爱,并参与到创作中去,而他们也乐于开班授徒。(完)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