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采用复原出土原貌方式 临摹高洋墓壁画
郝建文 谷同伟
壁画是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自古及今,盛衰有时,不绝如缕。今人谈壁画,言者必称汉唐。殊不知北朝壁画的艺术水平其实不在汉唐之下,只不过被历史长久地湮没了。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河北省境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北朝壁画墓,其中北齐皇帝高洋墓壁画,场面宏大,形象逼真,上承大汉遗风,下开盛唐先声,用线自由飞动,挥洒自如,有满壁风动之感,是迄今发现的北朝壁画中内容最丰富、面积最大的一幅,展现了北朝晚期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巨大成就,堪称精彩绝伦。
壁画出土于上世纪80年代,在磁县湾漳村,面积约700平方米。墓室壁画残损严重,内容已不可详知,但墓道壁画则异常清晰完整。壁画呈斜坡状,长37米,最高处8.2米。东绘青龙,西绘白虎,两面各绘53人组成的仪仗队列,向南做前进状,人物按不同职能分为前导、侍卫、文吏、仪卫等若干组。队列上方绘有41个飞舞奔腾的神兽,神兽四周飘散着彩云、莲花忍冬和火焰宝珠,象征着祥瑞的天国境界。整个画面人物组合清晰,上下前后呼应,生动表现了护送引导墓主人升天成仙的场景。门墙壁画也极为壮观,正中绘正立面大朱雀,伫立展翅,姿态雄健。两侧绘神兽、玉兔和凤凰,四周饰彩云纹和莲花纹。
对于古代墓葬壁画,考古中以往多采用临摹的办法,以便保存和展示。而临摹则多采用复制性临摹,以保持其历史感和沧桑感。但是如果不加区别的一律盲目追求历史感和沧桑感,壁画一些本质的东西却会因模糊不清而被削弱,影响观众的理解和参观效果。
高洋墓墓道和门墙壁画掩埋一千五百多年来,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地下环境,从未被破坏和扰乱,1987年出土时鲜艳如初,清晰如初,罕见的保留了当时的原貌。但揭取之后,壁画逐渐脱色变旧。1995年根据脱色变旧的壁画绘制的摹本,其实已经不是壁画出土时的原貌了。考古的基本意义是寻找历史的原貌,有原貌而未能按原貌图画,可能在无意间形成不够准确的历史信息传递。正是本着这样的理解,河北省博物馆采用了复原出土原貌的临摹方式,对高洋墓壁画进行了临摹,临摹的根据是考古现场壁画照片、文字记录、壁画线图、考古工作人员对现场的描述以及1995年摹本。临摹中对局部脱落、褪色以及错位等进行了合理的复原,力求再现壁画当时的风貌。
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壁画正在紧张的临摹过程中并将在新馆开馆时隆重推出。为了让部分观众先睹为快,河北省博物馆特在春节期间预约开放古代壁画临摹工作室,通过预约,观众可以在省博物馆看到1995年的壁画摹本以及最新临摹的成品、半成品和临摹绘制过程。
河北省是文物大省,也是历代壁画保存最齐全、最丰富的省份,随着省博物馆新馆开放日近以及博物馆各项条件的改善,这些文物珍品,将陆陆续续和观众见面,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增光添彩。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