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木雕“天安门” 梦想筹建古建筑博物馆
中新社甘肃榆中12月25日电 题:甘肃农民木雕“天安门” 梦想筹建古建筑博物馆
中新社记者 丁思
北京天安门、天坛祈年殿、西安钟楼、古代民居……走进丁武明的工厂,仿佛来到了古建筑王国。
丁武明是甘肃榆中县夏官营镇红柳沟村的农民,父辈世代都是木匠,也许是从小在家耳濡目染,丁武明对木匠活喜爱有加。
“正如‘女学裁缝,男学木匠’,都是挣钱养家的羡慕活;给人盖一座房子,便可免费在雇主家吃一顿饭。”17岁时,丁武明初中毕业,开始正式学习木匠工艺,跟随当地老艺人干建筑活。1980年初,手艺成熟的他决定“将古建筑的技艺用实体模型做出来”。
想法萌生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农民出身的丁武明开始造访古建筑。丁武明的首件作品是“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城楼1:20的微缩模型。为了画好建筑剖面图,他曾多次到访戈壁地区的嘉峪关,看城楼的每一个角落。丁武明说,作品出炉后在当地引起“轰动”,这也给他增添信心去挑战建构复杂的古建筑。
天安门是古建筑技艺的代表,它精湛的建筑设计是每一位能工巧匠心中的目标。2008年,丁武明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带着卷尺绘测天安门的横梁、柱子,“够不着的我就目测”,带着小本上的满页数
据,丁武明“心满意足”地返回甘肃潜心描绘草图。加上拍摄的照片和史料记载,耗时数月的剖面图才绘制完毕。
2009年,丁武明再次前往北京购买实物天安门的原始材料楠木。“楠木木质坚硬耐腐,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遇雨有阵阵幽香,是制作古建筑模型的上等材料。”丁武明说,根据原建筑的色泽和形状,模具也要选择檀木、椴木等不同木料。
在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便是“斗拱”地拼接,斗拱是在古建筑中的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的部件,有的斗“小至5毫米”。丁说,制作古建筑模具需“胸有成竹”,脑中对建筑的高度、宽度、甚至每一个楼宇的转角都要烂熟于心,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斗拱、大梁、檐柱、雀替、颈柱等零部件依次做好,再按剖面图依次拼接、黏贴。就这样黏贴拆补,经过一年,“天安门”活脱再现。
2010年,丁武明开办了自己的工厂,招纳村上木匠,接受定做古建筑模具。目前,已制作出35件作品,一件作品价格要卖到5万元人民币以上。
采访当日,丁武明正在黏贴八角楼的屋顶部分。今年56岁的他仍旧每天工作10小时,呆在工作间里一坐就是一天。
丁武明告诉记者,中国古建筑的工艺技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多技艺都面临失传,“我只是想将这份珍贵的历史真实的留存下来”。
上周,丁武明去了趟湖北武汉,看到了黄鹤楼,“那可真是漂亮啊”丁武明说,“现
代建筑已经很难入眼了,我还是痴迷古建筑,将来希望能筹建一个个人古建筑博物馆,将中国著名楼阁私藏于舍下”。(完)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