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理论学术

范迪安、王岳川、徐龙森:“艺载中国”的高端对话

时间:2022年02月07日 来源:北大文化书法网 作者:
0

“艺载中国”的高端对话  

2022年1月28日北京电视台)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岳川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

  徐龙森  著名山水画家

   

   

   

  全球化趋势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拥有自身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家来说,这种挑战是更为严峻的。一方面,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创造出具有当代文化属性和视觉面貌的艺术,另一方面,需要从本土的艺术传统中寻找艺术资源,使本土的艺术传统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散发出创造的力量。 

  这种艺术目标的双重性也是观察和认识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价值的重要视角。而一位中国艺术家对于传统与当代这两个命题的认识,通过他的山水画巨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分量的答案,使得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和当代艺术的跨文化性角度认识他的艺术创造所具有的文化精神。 

  范迪安:在人类的艺术史上所有伟大的作品,都产生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艺术家坚 定的信念,一个是艺术的传统。 中国的山水画史是一部壮观的中国绘画史。是艺术家人格理想的象征和文化精神的表达。……(略) 

   

  王岳川:我曾经在2011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出席国际会议讲演的时候说:山水艺术源于中国山水哲学。儒家孔子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还有“水有九德”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道家庄子对山水也很重视山水不再是与人不相干的自然山水,山水成为人可居可游可卧之处。 

  中国山水画其本质在于“山水在说”——说人类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说人间诗意可居可游可卧栖居,说东方山水的哲学意蕴和人间情怀,说今日山水生态美学的何去何从。 

  在我看来,当代画家面临“大问题”和“大解决”。 

  “大问题”首先体现在李小山多年前提出的中国的危机同时面对传统与今天西方与现代后产生了诸多困惑和追问。百年来,所谓危机是西方话语霸权长期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绘画传统在内霸权欺凌结果说穿了,所谓中国画的危机本质上中国画家的危机是画家艺术自卑丧失文化自信的的艺术无助的危机 

  我还注意到吴冠中说法笔墨等于”。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而且笔墨是奴才,即位于从属的地位,从属于视觉美感和情感表达;进一步看,媒介材料都在演变,笔墨也需变化。其后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对“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公开批评在我看来,笔墨等于”的要害在于,这中国画笔墨工具精神本体论之争的焦点。我当然不认为笔墨等于,这种说法毫无疑问是西方立场俯视中国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总是被西方质疑中国的考古,否定夏朝,怀疑先秦历史文化“疑古派对中国文化源头大加怀疑彻底否定,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绘画书法京剧音乐等全盘否定导致空前危机,我们却没有能力质疑西方,甚至没有想到去质疑西方和怀疑西方其实,西方学者开始质疑西方作假的历史:萨义德《东方主义》(1978)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1987)、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地理传播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史观》(1993)、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1998)和约翰·霍布斯《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2004)等新著不断西方伪造史可举几例:伏尔泰说:我们应该常常记住:500年前的时候,不管是在欧洲北部,在德意志,还是法兰西,几乎没有人知道如何写字……。我们自己的风俗变化无常,却没有经过文字化的改进,直到这以前的450年间仍是如此。这充分地告诉我们,我们的文字技术是多么差 

  我相信伏尔泰真诚的话。由此使得我们有理由怀疑古希腊柏拉图撰写诸多著作的可能性:前些年出版《柏拉图全集》四本著,总字数200万字,而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亚里斯多德全集》十本,总字数三百万字。请问: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几乎同时代的孔子及其弟子所对话集论语仅仅只有1万多字,曾参《大学只有1500字,子思《中庸只有3500字而孟子《孟子》也不到2万字四书加起来还不到4万字什么与他们几乎同时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能写出百倍于同代中国哲人的著作难道我们不可以问一声:请问当纸还没有汉代发明并远未传到西方古希腊人是用什么书写工具出如此浩瀚的著作?为什么殷商甲骨文传到战国竹简、木牍、帛书直到纸张发明一路有序传递下来,而西方居然在同时代纸没有发明的情况下,甚至罗素说连文字都可能没有的情况下,却能写出300万字200万字呢?事实上,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传教士就开始作伪。1897年,2个英国人在埃及定位了一个垃圾堆,然后找出了50万张莎草纸,70%的古希腊典籍都出伪造自这里。…… 

  如今已有众多的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对这些伪造进行了分析,其中董并生著《虚构的古希腊文明》(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诸玄识《虚构的西方文明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考辨最为详尽。此不赘述。 

  中国画家面临文化自卑问题的“大解决”之路在于:我们大可不必文化自卑,不必偏激到笔墨等于”;也不必过度自戕哀怨“中国穷途末路”;不必过分否定古典经典,说什么“笔墨当随当代整个画界都重点彩、块面、色彩……,铺天盖地的点、面、色充斥当今中国画,中国画的线条、墨韵、意境散殆尽;不必抄袭西方用“逼真写生”的西方绘画法度取代中国意境。国画也写生,但强调的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是写山神,写山魂,而不是写山之形,山之状。逼真写生这西方素描基础传入中国后,照片式写生变成中国的当代形态!中国画需要重建文化自信和文化生态,找回国画失落的中国身份中国元素中国笔墨中国意向、山水立意。 

  从中华民族的山水哲学当中去寻找山水画大美思想山是有神的大山水离不开正大气象”!一,就是要回归中华民族的美学本根;二,就是大的尺幅,顶天立地,传承康德以来崇高美学思想,而不是小趣味小技巧玩味;是大气凛然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四,象,从魏晋以来,中国就是意象之争言不尽意,象大于意。 

  我注意到,今天有一位画家徐龙森,他的大山水画有着多层意境,有一种地老天荒原始的形象构成了一副丰沛的精神画卷。如今这位画家仍在探索,不屑于拉帮结派。同时他在海外多次展出,践行实现中国艺术文化输出 

  水墨画最能体现中国哲学之道。水墨将大自然天地万物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各种色彩,做减法——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到最后损之又损”——黑色,这种黑色在老子道德经》中称之为”、玄色,“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不难看到,在中国山水画墨分五彩中可以寻绎到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精神的高层对话和时空的智慧回 

   

  附:2011年王岳川教授在英国伦敦大学国际会议讲演发言               

  徐龙森大山水生态美学现象 

  王岳川 

  中国山水画源于先秦自然审美观。儒家孔子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故而在美学史上称为“比德说”道家庄子有《山水篇》山水不再是与人不相干的自然山水,山水成为人可居可游可卧之处。到了中古时期,汉末魏晋流行的感物思迁的山水景物,但诗人还没有真正的山水画观念,文人骚客关注山水景貌的变幻所引发的对时间迁逝的玄思与感叹,在“寓目身观”的真山实水中描摹山水物貌的色泽形态。而到了唐代,山水诗表达出人对山水自身的体验互动和精神互答。 

  在中国绘画史上,尽管山水画是较晚出的画科,但却比欧洲风景画要早一千多年。汉代时,山水仅作为人物背景出现。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世人崇尚老庄,谈玄成风,寄情山水,结庐而居,于是,在戴逵、顾恺之、张僧繇、宗炳等独立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中,山水的以形媚道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体认,但六朝时山水画技法仍不成熟。而以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为代表的隋代山水画,其笔墨、山石造型、水的质感方面的技法就已趋于成熟。唐代山水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派,一是以吴道子所“变法”开创,王维、张璪等推进的“水墨山水”派。山水画的鼎盛时期是宋元时代。于是,以线条笔墨为贵的山水画,开始与以色彩胜的青绿山水相抗衡。 

  北宋前期画家范宽到终南山卧居,饱游饫览山水异景奇观,形之于笔墨,从而形成浑穆大气、沉雄高古、笔墨峻厚的特点。其代表作用《溪山行旅图》等。以正面峰峦示人,以顶天立地的手法突出夺人的壮观气势,给以高山仰止之感。北宋中期代表性的山水大家郭熙,喜作高山长岭,巨幛大幅,雄奇中含灵动之意。其代表作《早春图》充满人间春意的复苏气息,用笔精到而富于变化,以草书笔法画树,用浑柔线勾勒山石,加以皴染而独到地表现出“早春”的流动时空变化。 

  南宋画家有感于江南山水的秀丽形象,可游可卧,心摹手追,于是画风由北宋的浑穆险峻、雄强厚重(范宽、郭熙)转化为空灵俊秀、疏林晚照(马远、夏圭为代表)。夏圭善于运用秃笔带水做大斧劈皴,又称为“拖泥带水皴”。代表作有《溪山清远图》,为长约10米的长卷巨制。全幅气象万千,广阔壮观。元代山水(元四家)是由士大夫心态转向文人心态失意痛苦的写照。如倪云林画山水,意已不在山水,而在笔墨意趣。他崇尚简率之中的真性,喜用精妙的笔墨点染几棵小树,一抹平坡,半枝凤竹,来透出几许闲适无奈,一腔淡淡乡愁,一种地老天荒式的无言寂寞。可以说,山水画在北宋董、巨、范、郭为写实一路,可称“客观之境”,在南宋以马、夏为写意一路,可称为“主观之境”,而元人黄、倪、王、吴为写境一路,可称为“唯我之境”。至此,山水画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境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很高价值的画类,并泽被后代。 

  古代山水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当代人画山水要么承接古代文脉,要么从西方风景画借鉴。当代山水画与徐龙森走了不同于古代与西方的第三条道路,而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绕不过去的重要文化现象。 

    大山水蕴含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化诉求 

  不难看到,当代山水画家徐龙森不画山水之貌,那是匠人画的;也不像文人画山水之神,山水之神是人赋予的;他抛弃了山水的貌,甚至连其他画家可以追求的山水虚无缥渺的山气氤氲,也不太在意去表现。徐龙森画的是“山水之骨”——他的山水画上没有自然的春、夏、秋、冬,也没有树木、草叶,凸显的是山水之骨、山水之本。可以说,徐龙森的精品山水都“只见骨不见人”,“只见本而不见色”,春天春草、夏天绿树、秋天飘叶、冬天飞雪都看不见——他目击道存,直视山水之魂。 

      在我看来,徐龙森在理念上消解现实本体,他的画面看不见历史,读不出时间,既不类隋代,也不似唐宋,更不是元明清。同时,他的画面还消失了地理空间,不是欧洲的山水,北美山水,也不是江南山水,只是大山水本身的投影。徐龙森消解了可以赋予它非常现实的形貌山水,而力求遗形去貌表达自己心灵的山水。他因此消解了时空的现实存在,获得了超越现实的天荒地老的“大山水”。他是一个通过反本体论而获得新本体论的的山水画家。很多人成为了方法论画家,还有一部分成为了经济论画家,更多的则变成了西化后殖民画家,而徐龙森是超越了本土论的本体论画家:他想画的是宇宙之心、世界之本、山水之骨。正因为徐龙森心如此高,必然就会遭到他人的误读乃至攻击。 

  徐龙森在斯德哥尔摩和罗马的大型画展极为震撼,为什么得到老外的普遍欢迎?我们把徐悲鸿、潘天寿的作品拿到西方展出,西方人会指认其身份是中国画。徐龙森想超越这个界限,不仅仅能画出中国风,而且画出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精神。徐龙森在文化互动中让自己笔下的大山水“非中非西、非古非今”,所以他画山之魂,而不是画山之貌、山之神,与山之形貌的春、夏、秋、冬景象完全不同。他不仅不同于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的山水画格局,还另类于法国、德国、瑞士、罗马、的地域审美范式。 

  问题的关键在于,徐龙森想做千年水墨视角格局的新尝试。他对问题的透视度,是一般画家所不具备的。一个大画家必须精通技、精通情,精通道,缺一不可。如不通技,叫做“瞎画艺术家”,没有情,就是没有深度的艺术家,不通道,是盲人艺术家。道是高、技是中、情是深,缺一不可。     

  他殚思竭虑去构想每幅画构图的独特和笔墨的奇崛,表明他有可能找到面对世界的中国符号。中国崛起之时,大文化书画必将崛起。真正的画家画画是自我享受——穿梭古今,游历山川。龙森的大山水创作是置身于山水而魂力求穿中西。一般来说,写山水之正面很难,所以“马一角”画山水一角相对容易,而范宽画山峰之正面难度更高。徐先生在画山的时候,是用很直接的方式表达,用正面示人的方式呈现,也许他的底气就在这里! 

  徐龙森想告诉我们什么?他就要告诉“山水在说”——说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说人类诗意的栖居,说东方山水的意蕴,说人类山水的经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山水因为徐龙森而敞明表达。他的山水究竟在说什么,由每个观者自己去填空,可以有一万个不同的结论。人们看的是什么,结论属于自己,正因为空缺,才可以无限填空,让人们无穷地遐思。徐龙森通过画笔在“说”,也许在说一个深不见底的玄思,说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他者,说一个永远到不了彼岸的境界,说一个永远不能周延和终结之谜。他有意在大山水中潜藏技法,没有花鸟树木,没有画水画云,他正努力偏向哲学意境的画本身的表达没必要巨细无遗地表现实在景物 

  徐龙森深陷传统和现代痛苦着,在他的画中清晰地呈现出一种文化互动的诉求。他在思考人们应该从千百年看山的传统经验中解放出来,重新以新的视角去看山,去体会山、体验水、感受水墨、印证审美。正是这样,我觉得徐龙森不仅是一位深谙传统又缺乏依傍的画师,更是成为了当今画坛一个重要有争议的文化现象。 

  于是,徐龙森这个大文化生态现象,必然成为当今画坛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徐龙森出走传统之后,整个山水画界对他的绘画态度,他将面对各种质疑和误读,尤其是对他的新山水美学观念釜底抽薪的不同观念者,需要仔细辩驳。要清楚学院派怎么看,专业画院怎么看,收藏家怎么看,这是他必须要面对的当下问题。理论界有作者死了”之说,即画家画完画以后就进入欣赏着评论者一环,于是现在的设定统统不灵了,当下的二度体验和犀利评价对画家而言是残酷的。 

  第二个问题,我注意到龙森的展出主要是海外,其展出活动面对的观众主要是西方人。他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他要展示给老外怎样的东方审美经验和画面冲击?另一方面,他要展示给西方什么样的自我形象?是山水画家的形象还是人类精神生态思考者的形象?他的山水“搜尽奇峰打草稿”,是否让西方人能够登堂入室领受东方文化的神秘奥妙?同时徐龙森什么时候面对中国观众甚至中国批评家?他在努力获得文化厚重和精神妙笔。至于技法的娴熟是一个画家的基本前提,技法还不触及不到哲学的羽翼,触及不到大文化底座的震动。徐龙森还要去更深地思考,具有童心慧眼看世界的光泽和纯度,才能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第三个问题,徐先生十年前并不画画,而是在于收藏,绘画历史似乎是空白的。而且,我注意到,徐先生在大作品和小作品之间,在独创性和类型化之间出现了不应有的犹疑。应该坚持自己大画的独特性,一旦艺术家出现类型化倾向,其独创性就会大大折扣。现在徐先生的画是“无言独化”式的单纯,今后他是否回归复杂,还是未知数,不过,我想说的是,他目前在山水大生态精神中是国人中走得最远的,这殊为不易。 

  水墨是中国道家哲学高境界,因为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徐龙森把天地纷繁万色悉数去掉,只用极简墨色去贴近“道”,如果增加越多越繁就只是“象”。他现在是选择要“道”还是要“象”,这是画界今后评价他深度的一个尺度。如果他只是一个“象”画家,天地万象的画家多得很。我乐于将徐龙森定位为画家,他现在的创作是墨分五彩,淡墨和灰墨多,焦墨和浓墨少,他需要在墨分五彩后进入“墨走五行”,是大山水用笔与用墨与中国五行哲学意蕴相合拍。 

     汉字文化圈被“美语文化圈”边缘化后的笔墨介入 

  徐龙森已经从一个世纪的对西方的仰视中走出来了。他是在自己的画室里边画画,他是脚在地板上,头伸在云天之外,他怀有“中国意、中国心”,他的大视野使他有可能成为文化追问型的画家。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整个世界被边缘化, 汉语文化圈名存实亡,周边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已经彻底“去中国化”而成为“美语文化圈”忠实随从,丧失了汉语文化圈的缓冲地带,在地缘政治中中国处处受敌,动辄得咎。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所谓很低是因为“全球美国化”把中国文化边缘化了。其实,从一战以后西方也是很迷茫的,谁说美国人就那么清醒,明天的世界是什么样美国同样也很迷茫。胡塞尔、萨特都指出欧洲虚无主义泛滥。在虚无主义思潮全球化中,欧美国家长期以来,在国家利益上奉行实用主义和霸权主义,在精神上泛滥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在国际准则上风行人权政治和丛林法则,在艺术上大搞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政治波普。这使得世界的多元对话成为虚设,相反正如智者所言:由于化石能源危机、核子生化对抗、信息爆炸和超限战而出现全球性增长的极限、对抗的极限、施恶的极限的三大极限;由于世界变小、变平而出现的原子化社会、公民社会的极度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各种迹象表明,人类处在又一次历史大变局之前夜。 

  在这个历史大变局前夜,徐龙森的非常敏感的文化触觉使他感受到一种新视野的激动。他现在就要实证他的画能传达给人一种信念,这就是大山水中山的挺拔和人的刚毅。他的画作视觉冲击的强度代表了中国山水画最前沿的实验,可能会带来一种文化自证和文化自赎的大文化效果。 

  在我看来,当全盘西化的历史一页掀过去以后,很多人都因为西化而变成了“赤贫”,变成了丧失文化身份的“文化乞丐”。这种“文化乞丐”仍拿已经过气的西方那一套到处套用,但是现在以已经越来越不管用了。中国正崛起成为一个大国,它肯定要发出自己的文化声音。如何能够发出当代中国的声音成为一个世纪的追问。当人们审视自我崛起后的文化形态时,才发现除了抄袭西方以外别无所长,抄袭西方、崇拜西方、跪拜西方成为全盘西化的世纪缩影。美术同样如此,肆无忌惮地全盘抄袭西方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其实,当代西方艺术是“一战”、“二战”以后人类理性失败,人类价值失落的虚无主义衰退艺术。为什么中国在八十年代以后那么多画家追逐这种衰退?因为从“文革”走出来,人被毁灭了,人的尊严被撕裂了,所以在彻底虚无主义中在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中找到精神契合点,于是在随波逐流中成为当代西方艺术的顶礼膜拜者。但是,历史掀开了中国身份重建的一页,中国文化身份重建意味着人们不再追逐当代西方艺术,而重建当代中国艺术文化自信时,中国有什么艺术精神可以传递给人类?把西方那些抄袭的东西还给西方,他们会要吗?西方人会嘲笑这种文化低能!我认为当代中国最难的地方就是设立中国文化新价值,并且上升为人类的新价值这一课必须补上!我认为,徐龙森清醒地回归到他山水画精神上,他不再依托西方去认识自己,而是超越东西方视域的狭窄,成功地完成了文化突围,走上了大山水的创新之路。 

  徐龙森在艺术突围中遭遇了中国文化战略问题。理论之所以有生命,就在于它具有超前意识。中国文化战略落实到个体身上,实际上就是一个思考者要选择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和他的艺术高峰性,以此成为他与西方对话的前提。在西方有色眼镜看来,中国文化的汉字、艺术、人品和食品都是蒙昧的,徐先生他不信这个邪,他通过山水强调他所感受的中国画的先进性和高峰性,这是一种大的胸襟,殊为重要。 

  大山水内蕴的文化战略是要通过东方文化的高深玄妙境界来表达一种信念——在和谐共生中减少人类心理的焦虑痛苦。西方现代美术、现代艺术有一个基点——现实已经如此可恶如此惨烈,因而艺术家绝不画美好的东西来歌颂它,所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尤其是在一次、二次大战以后,如果还写颂诗歌颂这个战乱的世界就是野蛮的。徐龙森的画是超越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对抗性,以一种博大的、张力无边的静默使人从心底产生一种新的能量,获得一种能让人内心宁静的深刻力量。作为中国人应该超越西方“恶之花”世界,深情冷眼看这个世界,感到还有值得感恩和温馨的东方世界。在战后,人类渴望重建家园的心仍是美好的,正如崇高的山川值得颂扬一样,伟大美好的情怀也应该被艺术歌颂。徐龙森通过画笔对人类的宁静和大美做了梳理,他的美学意义将在今后的岁月中显示出来。        

    徐龙森大山水“大、深、高、远”四重境界 

  守正创新是艰难的。学无古今,古人同我们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人们总是想超越古人、超越时代,其实,经典是不可超越的,它就是那个时代的最杰出的代表。相反,时过境迁的我们需要对杰作表达永恒的虔敬和领悟。 

  徐龙森大山水具有显著的特色。特色是不同画家比较的偶然元素,而比较的必然元素是心灵深度。徐先生的巨型山水画《道法自然》长26米,画了整整七年的时间。而《高山仰止》10米高,在绘画大空间上他给我们一个启迪,就是“做人要做大人,不要做小人;要做君子,不要做反君子,画的画要有正气,不要小气”。在“大”当中带出“正”——“天地正气”来: 

  第一是“大”——崇高,大视野、大情怀。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画家的眼睛已经适应了小,只有小才可以把弄,只有小才可以玩赏,只有小才觉得自己主体性是完满的。但是康德早就说过:人类审美有优美和崇高。而崇高本质在于大,面对千里阵云、万里河山、苍茫大海,人们感觉自己是沧海一粟,缥缈无比。而人们天天面对着一盆景,当然觉得自我主体性无限膨胀。当人看到一个小舢板与看见一艘航母时感受完全不同。徐先生填补了水墨大山水视觉这个空缺,他可以豪迈地去大英博物馆办展。大是情怀大、眼界大、胸襟大,我们要开始学会欣赏崇高,不要把玩小美;我们要学会欣赏浩然之气,不要把玩小家子气,这是浩然之气之人格使然。 

  第二是“深”,精神深、淘养深。徐龙森对文化与艺术很虔诚,他的深度是藏在潇洒自在当中。虔诚就一定会把心收回来,虔诚的意义在于,只有虔诚得越深才会走得越高——达摩面壁十年,才千古不朽。 

  第三是要“高”。今天的798有相当一部分画家都在“精神比矮”,超不过曹雪芹、超不过达•芬奇,超不过米开朗基罗,他就说我比他们矮还不行吗?事实上,人要提升自我是很难的,犹如登山,当他爬到三千米以下时没有什么反应,当他爬到四千米就感觉到头痛欲裂心跳欲炸,到了五千米的喜马拉雅山基地时一半的人被淘汰,到了七千米每天只能走五百米,走到八千米攀登珠峰时,只有几个人可以成功地登上去。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高是心境的高、境界的高、精神不断向上飞升的高,只有很少精英才能到达并领悟这一境界。 

  第四是“远”。徐龙森的作品《若出其中》之淡远给人以深刻印象。在徐龙森先生的大山水面前,我们的灵魂受到了洗礼。在他的《玉出昆仑》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玉的光辉和纯粹。这种纯粹产生出的远境使人与世俗的现实保持应有的距离,从而给诗意的栖居留下了真实的空间。 

  当然,徐龙森仍在大山水画探索的路途上。人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对外在世界永远达不到的境界,所以战胜自己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徐龙森追求的是一种纯艺术,这种“纯”非常重要。精英的意义就在于铸剑,精英如果不在铸剑,而热衷于做锄头镰刀,人类就只能剩下凡俗绝望!我赞同徐龙森坚守的“小众艺术”,他不需要成为大众艺术,当大众无穷多的时候,小众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不能成为小众?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一座高峰喜马拉雅山是最高的?为什么不全部都是喜马拉雅山?在我看来,少就是多! 

  徐龙森的大作品淡远飘逸,他以画之品的方式画出山的形态和生态文化的追问。我更乐意用天荒、地老、远古、初始这样一些词与形容他的作品。这种天老地荒、宇宙之初的意象会唤起人类对自我生存环境和人文生态的反省,在高山仰止中让人震撼。 

  水墨画的墨色非常关键,在墨色上我有个小建议,现在作品淡墨居多,如果画《大山水二十四品》,我希望看到有一些极淡,有一些极浓,就是焦墨或者是浓墨,点状也可以出现,以避免线条太甜、层层积墨太统一,以及画的光滑度稍多的问题,在皴法上也尽量多元化多形态化。这种多元我称为“墨色光谱,墨色可以多种光谱形式出现。墨分五彩,画远古感、蛮荒感、苍茫感。在吞吐宇宙的大山水画中的行笔泼墨中,贯穿墨走五行的新思维,徐龙森在创作新作品的同时,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大山水生态美学新概念新画面。  

(编辑:胡艳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