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理论学术

[视线]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时间:2011年12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日和

  ——闽台曲艺渊源略述   

   闽台一家,两地地缘近、血缘亲、语缘同、文缘深、法缘久、商缘广、神缘通,而曲艺文化正是反映自古一家亲的一个史实。

  共一轮明月,赏百代乡音,南音艺人凭着一支尺八(洞箫)和一把二弦可以出入无忌,成为菲律宾总统的座上宾,这一佳话众所周知。至于它同台湾的关系更是如胶似漆。

  曲艺和戏曲虽同属于表演艺术,但不同的是,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可调动种种舞台手段,服装、化妆、布景、灯光、唱腔等,由演员当场现身说法,观众易于接受,再加上演唱板眼舒缓,便于配上幻灯字幕,虽是方言,接受的障碍要少得多。而曲艺就其艺术的形态特征说,大大不同于戏曲,它不是现身说法,而是说法现身,作品的思想主题、故事情节完全依靠演员一个人在说法中予以一一体现,集唱念做打于一身。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虚虚实实,跳进跳出。边叙事,边代言;边表演,边点评。这当中,语言是主要的。福建是戏曲大省,也是曲艺大省,曲种多,历史悠久。但目前福建还不是曲艺强省,其中的瓶颈就在于方言。这也形成了福建曲艺只可“南征”不宜“北战”的客观事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解闽方言”,就全国意义说,这是福建曲艺的弱势,但就闽台关系说,这正是福建曲艺的一大特色。

  福建曲艺历史悠久。宋继五代十国而立国,福建偏安江南,“民安土乐业,川原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两熟潮田世所无”,开矿冶金,岁产银居全国第一,海外贸易居全国之冠,经济发达促进文化教育进入了空前发展时期,宋建炎三年,西京洛阳被金兵重重围困,西京留守孙昭远奉七祖御像迁入福州,奠定了它作为南宋陪都的历史地位。五年后,移西外宗正司于福州,南外宗正司于泉州,率大批宗室子弟入闽,对福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南音、南戏、南少林便产生于这个时期。文化教育的日益兴隆,必然促进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寺观鼎盛,袈裟若云,所谓“闽中塔庙甲天下”,“道路逢人半为僧”,迨及宋末,仅一个福州府就拥有佛寺一千五百座之多,成为我国当时南方佛教中心,俗谓“北有洛阳,南有福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甚至远至一千几百年后,据国务院公布的全国汉语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寺庙142座中,福建占14座,居十分之一;而僧尼数达一万多人,占全国僧尼总数四分之一。

  由于当时佛教兴盛,“俗讲”成为社会风气。逼得福州太守蔡襄不得不下令禁止,在当时的虎节门(即今虎节路口)立下碑文:“僧人不得止宿俗家,妇人不得听讲及非时入僧院。”

  因此,早在800年前,据目前可查到的文献记载,说书(评话)在福州及其邻近经济区已十分发达了。宋刘克庄诗云:“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真是愁。”福建曲艺文化富赡华美,虽受方言限制,只可“南征”,不宜“北战”,但闽台一家,两地地缘近、血缘亲、语缘同、文缘深、法缘久、商缘广、神缘通,而曲艺文化正是反映自古一家亲的一个史实。在这一大前提下,可以说,福建本土全部曲艺文化渊源很少有不同台湾牵上红丝线的。在这里,笔者仅举南音与锦歌两种曲艺类型略述之。

  南音源自泉州,流布于厦门、漳州、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外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闽籍华人与华侨之中。它是一种世界语言。共一轮明月,赏百代乡音,南音艺人凭着一支尺八(洞箫)和一把二弦可以出入无忌,成为菲律宾总统的座上宾,这一佳话众所周知。至于它同台湾的关系更是如胶似漆。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志趣相同,两地弦友的交往不绝,怀着民族自豪感,为弘扬民族文化而献身南音事业者比比皆是。其中,被誉为一代南音大师的爱国艺人林祥玉的贡献尤其令人钦佩。

  林祥玉,厦门人,清咸丰四年(1854年)生于一个爱好南音的商绅之家,后弃商从艺,先后担任厦门集安堂、东阳阁等南音开山曲馆的乐师,海内外诸多南音名家诸如许启章、林霁秋、陈方舍、黄韫山、陈江渠等均出自其门下。弦友们誉之为:“一代名师出高徒,千秋清客有传薪。”

  他应聘赴台湾开馆授徒,教学认真负责,深得社会好评。尤其难得的是,他在教学中不断校勘、订正、编印出版了南音专著《南音指谱》,是目前见到的清代曲谱中最早也是最完整的版本。风行台湾各地,又传回大陆。他在台湾授徒课曲时,目睹日本侵略者残暴地推行“皇民化”统治,基于爱国义愤,与广大台湾同胞一道进行斗争,创作南音大谱《哭皇天》,以伸张民族正义,舒发内心愤慨。

  林祥玉在台湾授徒课曲、编曲,一个世纪过去了,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他及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南音在台湾得到广泛流传。近年来,每逢元宵佳节,分别由厦门、泉州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诸国弦友欢聚一堂,以曲传情,以乐会友,共谋南音的传承和发展。南音这一汉唐乐府成为当今沟通中外社情民意的文化桥梁。正所谓:“南曲传乡音,古乐添新韵,举目望云汉,故国月正明。”

  锦歌,即歌仔,为一种曲牌联缀或用单曲叙述故事的演唱形式。流行于九龙江流域及其出海口厦门等地。在不同地方称呼略有不同,台湾统一称歌仔,厦门台籍老艺人如白水仙、纪芋如等仍称为歌仔。而在漳州市龙海、长泰、南靖、平和等县则改称锦歌。

  锦歌形成于何时,至今未见文献记载。本人收藏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典籍汉学家龙彼得先生分别在台湾和大陆出版的期刊影印本《落堂春》《弦管时尚摘要集》《时尚雅调百花赛锦》《钰妍丽锦》,记载有明中后期漳州一带戏曲和曲艺活动景象,其与锦歌的血缘关系现在尚有待研究。但几乎同一时期,漳州人王锡祺、海澄人颜思齐曾带领两批共约四五千本地人到台北吉利和笨港(北港)开垦定居。迨明末清初,闽南人民又有三次较大规模东渡,锦歌(歌仔)也随之传到台湾,并在民间生根开花。上世纪30年代,漳州盲女艺人卢菊去台湾传艺,至今台湾尚在流行《牛犁歌》《搭船走》《天乌乌》等。

  锦歌(歌仔)的门类,从音乐曲体上分有七字调、杂碎调、哭调、杂念调、小调、串仔曲等。由于台湾长期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感情上往往悲痛、凄凉与惆怅,因此哭调名目繁多。

  从文学故事内容分,锦歌有“四大柱”:《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商辂》《孟姜女》;有“八小折”:《妙常怨》《金姑赶羊》《井边会》《董永遇仙姬》《吕蒙正》《寿昌寻母》《闵损拖车》《玉贞寻夫》;有“四大杂嘴”:《牵翁姨》《土地公歌》《五空仔杂嘴》《倍思杂嘴》。此外,尚有百多支长篇故事如《王昭君》《郑元和》《杂货记》《火烧楼》《杨管拾翠玉》等。

  为了歌仔在台湾的广泛流传,台湾同胞本着弘扬民族音乐、热爱本土文化的宏志,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台湾歌仔学会”,拥有正式会员近百人,并出版《会讯》,举办研习班,定期在台北古庙保安富神农殿主持“南管欣赏会”等活动。1991年漳州成立锦歌艺术研究会,笔者应邀参会。此外,还同漳州师范学院合作,在大学生中培养锦歌专业人才,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闽台曲艺的相通相融,是闽台文化自古一家的有力见证,也为两岸沟通与和谐发展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