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艺术大讲堂

【艺术公益大讲堂】朱世慧:我愿为京剧而生

时间:2021年06月2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胡艳琳
0

  让优质的文艺内容借助网络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光明网制作并推出《艺术公益大讲堂》系列视频节目。《艺术公益大讲堂》旨在凝聚文艺名家共同开展网络艺术优质资源共享和知识普及,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艺术传播规律的网络公益精品节目。本期嘉宾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湖北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 

 

  朱世慧,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京剧院院长。工丑行,代表剧目《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膏药章》《法门众生相》等。先后荣获第六届、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我愿为京剧而生”——这是朱世慧为本期《艺术公益大讲堂》挑选的主题,朱世慧说,他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在舞台上做演员,一个是舞台下做管理,但这两件事都离不开京剧。  

  虽非出身梨园世家,但家庭环境的熏陶,让朱世慧从小就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1959年戏校来招生,别人唱歌跳舞,朱世慧一段像模像样的《打渔杀家》引得前来招生的老师频频点头。就这样,12岁的朱世慧顺利考入了湖北省戏曲学校。初到戏校,朱世慧学的是老生,先后得到张善慈、郜俊卿和陈鹤峰三位麒派名家的指点。而转工丑行则纯属“意外”。一次学校排演剧目,正好缺一个丑角。老师见朱世慧聪明伶俐,又能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便决定让他试试。而这一试,就“定了终身”。当时朱世慧的父亲听说孩子要改丑行,很是不乐意。学校为了打消他的顾虑,特意为朱世慧安排了教学课程,每天上午四堂业务课,两堂课学老生,两堂学丑行。朱世慧也成了当时学校里唯一一个同时学习两个行当的学生,而这也为他今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从戏校毕业后,朱世慧进入了湖北省京剧团。19809月,一出新编历史剧《徐九经升官记》在全国一炮打响。朱世慧首次将丑角以正面形象立于舞台中央,他在剧中独创的“丑生”艺术也为他赢得了“京剧第一丑”的美誉。这出戏历经四十余年,久演不衰,成为了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在《徐九经升官记》中,朱世慧将角色与京剧丑行的“唱做念打舞”“手眼身法步”相结合,在遵循京剧本体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化程式于无痕,向观众们展示了一个“体歪心正”的好官的心路历程与为官之道。在采访中,朱世慧一直强调,是对京剧本真的热爱、对艺术纯粹的追求,才一步步成就了他。除了《徐九经升官记》里的“瘪官”,他还是《膏药章》中质朴善良有正义感的膏药章,是《法门众生相》里的太监贾桂……朱世慧以精到讲究的表演挑起大梁,将丑行立于京剧舞台中央。在中国戏剧梅花奖连续29届的评选中,仅有两位京剧丑角演员获得该奖,朱世慧便是其中之一。更难得的是,他凭借《膏药章》《法门众生相》两度“摘梅”。 

  2005年,朱世慧担任湖北省京剧院院长。作为院长,他始终要求自己遵照京剧的规律办事。要用眼去识人,用心去爱才。他规划剧院发展蓝图,不断完善 “金字塔形”人才结构,培育了裴咏杰、王小婵、万晓辉领军的三个梯队的人才队伍。湖北省京剧院现发展形成了十多个艺术流派,可谓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文武兼备,欣欣向荣。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世慧对京剧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时代在往前,京剧并没有落后。京剧为什么不会灭亡?因为京剧不是高雅艺术,它来自于民间,它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艺术,它不是为哪一个阶层或哪一个年龄段而打造的,它是为中国人打造的。我相信京剧艺术会越来越好。 

    出品人:谢力 杨谷 

    总监制:向云驹 

    总策划:冉茂金 彭宽 张宁 宋乐永 

    总编导:胡艳琳 廖慧 宫辞 

    总撰稿:胡艳琳 宫辞 

    撰 稿:杨煜 

    联 络:李曙光 

    编 导:潘海军 

    摄 像:张宝 董嘎山 

    后 期:潘亚隆 潘海军 

    调 度:周硕頔 

(编辑:胡艳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