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文艺气象·愿景

时间:2025年01月0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王蒙在新疆阿勒泰禾木留影。武学良供图

尚长荣在京剧《曹操与杨修》中饰演曹操。上海京剧院供图

荣新江在土耳其考察,寻觅散佚的文物文献。荣新江供图

于和伟在热播剧《我是刑警》中饰演刑警秦川。片方供图

刘红岩(左)和舅舅梅景田在长城上。刘红岩供图

李子柒(右)拜访荥阳油纸伞传承人郑传泰。李子柒供图

  河山添锦绣,星光映万家。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眺望远方,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绵薄之力。

  新年伊始,我们邀请作家、学者、艺术家、文化传播者和基层的文保工作者,写下他们的愿景和期盼。他们中有年过九旬依然笔耕不辍的长者,有为赓续薪火笃行不倦的戏曲名家,有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还有拔节生长的年轻一代。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河。每一位作者的美好愿景,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景,祝福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祝福人民的生活更加喜乐安宁,祝福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灿烂!

  ——编 者

好个2025!

王 蒙(作家)

  难忘啊,2024,共和国75周年的中国!到处是光明和发展,到处是创新和灿烂。盐城、苏州、宁波、杭州、三门峡、郑州、阿勒泰、乌鲁木齐、南宁、桂平、贵港、哈尔滨、沧州、青岛、黟县、合肥,我跑过的地方,高楼大厦,道路通达,繁荣昂扬。当然,难忘还在于面对挑战与克服艰难时心中有数,迎击、周旋,惩治贪腐、治党从严。“小小老老”的写作人王蒙,也在家国天下的鼓舞奖掖督促注视之下实干而且撒欢;就这样迎来了2025,“十四五”收官之年。

  我喜欢2025这个数字,我感受到它的宏伟与壮阔、吉利与完整、敦实与融圆。

  2025年首期《花城》上将有我的中篇小说新作《夏天的念想》,“忆旧堪怜恩与爱,闲思岂忘乐和忧?”

  2025年夏天,我希望能出版我的中短篇合集《夏天集》,包括《夏天的奇遇》《夏天的肖像》《夏之波》《高雅的链绳》等。

  2025年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将出版我的新作《诗词中国》,谈一批古典的中国诗词,从《尚书》上的《卿云歌》到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也谈了李白与毛泽东的《忆秦娥》,我甚至于比较了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与约翰·列侬的《昨天》。

  2025年首期开始,《中国作家》将刊登我的读《聊斋》的文字,借题发挥,弘扬传统,读书之乐。

  2025年,我还要再访新疆。主要去阿克苏,有文物与社会生活的调研,还要去看一位老师。1969年,她只有十几岁,我们相识,有密切来往。她名叫玛依努尔,是月光的意思,她酷爱读书,人们称她为阿凡提(即先生)。如今她也70多了。有朋到远方找,不亦乐乎?

  2024,我们充实而且骄傲,2025,让我们期待而且更加努力。一切都在继续,一切都在提高与升级,一切都在给力与前进。至于王某,他仍然是文学生产的一线劳动力,他仍然是一直耕作着的那头牛,牛啊,不敢放松的是“出活儿”。

  他仍然是那个歌龄70余年的歌者:“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家)

  记得传承版《曹操与杨修》建组初期,我在剧组的微信群里给每位青年演员发过一则短信:“此次‘曹杨’要看列公的了!一堂新人、新气势、新闪光,你们担子不轻啊!我有劲头按当年苦排‘曹杨’之精神来要求你们,逼你们苦排、苦练,不知你们有没有兴趣?会不会有意见?肯不肯吃苦?愿不愿意卖点力气?想不想为京剧事业的前途做点真挚奉献?我相信,只要主要角色的扮演者奋起带头,发扬‘曹杨’剧组当年优秀传统的拼命精神、玩命劲头,定会获得观众之认可!!!”

  群里的年轻人纷纷表态、点赞。其实,我的内心是忐忑的。一来担心他们的基础、体力、经验扛不下这两个多小时的活儿;二来担心繁杂的工作任务和社会活动会分散他们的精力;三来也担心他们会有畏难情绪,不敢吃这个苦!

  如今看来,是我多虑了!这些可爱的年轻人非但不怕吃这个“苦”,人人都还主动地“讨苦”吃并乐享其中!几年里,我与他们朝夕相处、争分夺秒,哪怕是出差在外,都会抓紧一切机会“开小灶”。三年三出戏,传承的不仅仅是作品,也是思路、理念和方法,以及戏里戏外的陪伴与坚守。短短的时间里看着他们快速成长,在一出出大戏里独当一面,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这些优秀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给剧目的未来、京剧的未来吃了一颗定心丸,我深感欣慰,也倍感骄傲!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一个剧种需要优秀的剧目和人才的传承,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激情和持续的干劲。一个年轻的梯队脱颖而出,需要剧目的依托和我们这些“老兵”的“保驾护航”。剧目和人才互为托举,合力为剧种的持续发展提供绵延的动力和保障。

  党和政府对文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让我倍感振奋,更使我清晰认识到振兴戏曲艺术、繁荣民族文化的迫切使命。生逢新时代,期待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老、中、青三代戏曲人身体力行地传承经典,承担起这个职业应有的社会责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做出更多的努力。

满世界寻找

荣新江(北京大学教授)

  2024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我的《满世界寻找敦煌》。大概因为书稿来自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系列讲座,文字比较接地气,再配上40年来在各地走访的故事和图片,颇受读者欢迎。我做纯学术研究,这类书原本不在写作计划中,可是这本书引起的关注,远超我所预料,不仅盖过了2022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自认为雅俗共赏的《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2023年出版的两本纯学术著作《唐宋于阗史探研》《吐鲁番的典籍与文书》也像是被“屏蔽”了一样,见到我的人都是“满世界寻找敦煌”,似乎忘记了我“满世界寻找”的还有于阗、吐鲁番文书,还有关于丝绸之路的各种材料。

  敦煌成为近年来各界关注的焦点有多种原因,最值得表彰的是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一代代“莫高人”坚守大漠的奉献精神。通过各种媒体,这种精神为世人所知,感动了读者,影响了大众。我是远离敦煌的北京大学教师,更多关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我的“满世界寻找敦煌”是另类的故事。

  “寻找”材料是每一位学者必备的素质。我们做敦煌、吐鲁番、于阗研究的人,因为许多资料被非法掠走,所以我们要“满世界寻找”。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分散在丝路沿线和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图书馆中,这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

  2025年,我要“寻找”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他们的家乡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因为处在四通八达的贸易通道节点上,粟特人天生就擅长经商,他们从本土出发,西向拜占庭,东到中国,北入漠北游牧民族区域,南向印度次大陆,一批又一批商队沿丝绸之路出发,在一些丝路上的重要贸易点建立聚落,逐渐形成了贸易网络,把控了整个丝路的贸易。

  从1990年开始,我就在追寻粟特人的踪迹了。几十年中,我去过粟特人的家乡撒马尔罕、布哈拉、片吉肯特,寻访粟特考古遗迹。我去过和田、龟兹、焉耆、吐鲁番、敦煌等出土粟特语文书和文物的地方,考察这些文物文书的来历。天水、固原、大同、北京,哪里发现粟特人的文物,我就第一时间前往。我畅游在长安、洛阳古代都城的坊里遗址上,感受粟特人在这里的生活与活动。在寻找敦煌资料的同时,也在世界各地寻访粟特文物资料。

  2025,我想把它当作自己的“粟特年”,把我多年来“满世界寻找粟特”的过程讲给大家听,更重要的是把我收集的粟特碑志、文物的研究成果奉献出来。

自信地讲述我们的故事

于和伟(演员)

  在创作路上遇到同路人,是令人欣慰的事情。2024年,我参演的电视剧《我是刑警》《城中之城》《西北岁月》播出,表演上的用心之处被大家看到了,这是我的幸运。我慢慢感到,关注度越高,意味着责任越大。一个人的“好”,并不能成就一部作品的“好”,好作品一定是故事、节奏、表演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带着这份责任去创作,我比以往更在意整部作品的质量。

  影视是老百姓接触最广的艺术门类之一,往往一下子就能够穿透人心,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音乐有音律之美,绘画有线条色彩之美,戏剧有思想人文之美。美,总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表达美,让观众在共情中提高审美,是影视创作者的责任。文艺有自身的规律,在润物无声中传递美,是我在塑造人物时的追求。

  文艺的任务并非给出标准答案,文艺的魅力在于通过形象感染人,引人思考,启发观众自己寻找答案。《城中之城》播出时,记者问我为什么饰演一个有“灰度”的角色?赵辉这个人物,既有他的“光辉”,也有他人性中的“灰度”。“光辉”和“灰度”共同构成这个人物的真实。《我是刑警》中,秦川说“命案必破,不破不休”“掘地三尺,我也要把你挖出来”。有人认为,这话有点像口号。我采访过多位刑警,这些话正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真实话语。真实是价值传达的基础,先有真,才有美。不论饰演历史人物还是当今各行各业中的人,我都尽量让人物回归“人”,回归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行为逻辑。只有人物形象真实立体鲜活可信,观众才可能在感同身受中获得启发和共鸣。我特别呼吁真实的力量,我们的文艺作品绝不可以失去真实。

  世界如此辽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的思想样态,构成了世界的参差百态。而人的认知难免有局限性,矛盾、冲突、隔阂往往源于误解。用理解跨越误解,文艺作品是最好的沟通名片。我希望未来在这张“名片”上留下更多印记。通过我塑造的人物形象,告诉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的善良、我们的悲悯、我们的坚韧、我们的乐观。

  自信地向世界讲述我们的故事,是我的愿景。一个演员的能力十分有限,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未来定有更多同路人

刘红岩(长城保护员)

  我是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也是村里的长城保护员。石峡村三面有长城环绕,我的生活从未离开过长城。我的舅舅梅景田义务巡护长城40多年,每次去长城巡视,他都会经过我家,给我讲讲长城的状况、长城的故事。因此,从幼年起,我就对长城产生了很深的感情。2019年,我通过考试,成为北京首批400多名长城保护员中的一员。

  我们村共有6名长城保护员,负责巡查守护长城石峡段。目前,这段长城还没有对外开放,但每年都有很多对“野”长城感兴趣的“驴友”慕名而来。监测险情、捡拾垃圾、劝阻游客……就是我工作的日常。

  巡查一趟往往需要走五六个小时,近20公里。从村子到长城脚下,是窄窄的小路,两个人并排都走不开,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倒。夏天杂草丛生,常常把路面遮盖了,我巡护时得带着镰刀,边走边除草。山上没有信号,有一次,一位保护员在巡视时脚扭伤了,也没有办法求救。长城保护员没有执法权,遇到少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也只能拍摄记录,下山后再向有关部门通报,而无法及时通知执法人员来制止。

  但我相信,未来10年,这样的情况一定会改善。

  如今,村子的东西两头,各修通了一条登山步道。村子通往长城的路上,已经竖起了一座信号基站。未来,将有更多监控摄像头,实现重点地段的电子监测,更及时更精准地预报险情。前一阵,村里告诉我们,可以去参加无人机培训课程。未来,无人机巡航拍摄让我们不必再往险峻的高处攀爬,巡护变得更轻松、安全。

  我希望,未来,修缮好的石峡段长城可以面向游客开放,让更多人能够亲身体会到长城的壮美。那时候,我可以带着游客们登长城,给他们讲长城保护的知识、我们石峡村和长城的故事。村民们的日子也会变得越来越红火。

  10年,20年,30年,我依然会守着这段长城。只要还能走得动,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同路人。

找到我要的答案

李子柒(网络短视频创作者)

  2022年临近春节,卖凉粉的张孃孃靠在小吃摊车前,一手揣兜,另一只手快速给我翻看她的社交媒体主页,里面都是她闲时用手机拍摄的凉粉视频。听她讲起网友看到这些视频大老远跑来照顾她的生意时,我意识到,一个被我忽略已久的事实——互联网快速发展,短视频的拍摄与传播已经非常普及,人人都是自媒体。

  过去几千年,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可能做梦都无法想象,在未来的一个时代,我们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将自己的才华学识、喜怒哀乐触达千万人,哪怕她的智慧只是凝固在一碗道地的凉粉里。而做了那么多年短视频创作的我,应该怎样结合时代变化,为传统文化做更多的事情?扫码支付了两碗凉粉钱后,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不更新视频,我想到这些非遗传承人的身边找答案。从2023年开年到现在,从四川出发,我陆续去了20多个省份,拜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在长时间跟他们的交流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长时间实地走访、更深入地接触了解传承人,我发现,传统文化在他们这里真的不只是一个“高大上”的标签,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他们这里也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烟火寻常。如何解决传承人年龄断代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传承人离互联网远,不能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实际问题?如何启发传承人用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习惯来创新产品?如何解决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发现了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2024年,我成立了李子柒非遗工作站,它是一个服务传统文化的纯公益小家。过去两年中我所发现的这些问题,也在很多“同行者”的帮助和支持下逐一被解决,有好几件事快拿到成果了。

  此时我敲下这些字的心情是欣喜的,传统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和喜欢。

  我希望有更多喜欢传统文化、离互联网科技更近的年轻人能加入。在这件事上,年轻力量大有可为。纸没有被发明前,文字被刻在龟壳兽骨简牍上。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之前,主要使用雕版印刷。每一项技艺的产生都源于当时的历史人文。而此刻我们身处的时代,有更便捷的传播环境和更尖端的科技,可以为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便利,只要是在守正的基础上来创新,我觉得都没毛病!说不定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以后,大家在今天结合时代背景为传统文化做出的这些创新,都会像毕昇发明泥活字、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一样,永久地留在这门手艺变迁的历史长河里。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1日 08版)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