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历经40余载的演进,在引进国外经典剧目与推动本土化创作并行不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发展路径。”11月2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9周年生日当天,由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与中央戏剧学院共同策划发起的“2024北京·天桥音乐剧盛典论坛”举办。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音乐剧从舶来到本土发展的成长历程,也开启了与会专家聚焦“交流与互鉴——2024中国音乐剧回顾与展望”主题,围绕中国音乐剧过往实践经验与收获、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深入探讨。
当日,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灯塔专业版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全国音乐剧演出场次1.36万场,较2023年同比增长5.5%;票房达到13.96亿元,同比增长26.7%;观众人数582.13万人次,同比增长4.6%。今年,音乐剧的受众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中。中国音乐剧市场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结合数据介绍,今年1月至10月,国内市场引进原版音乐剧目42部,中文音乐剧目共计225部。在数量和场次上,中文音乐剧遥遥领先。并且,中文音乐剧内容和品类丰富,创制作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不断细分观众群体,如改编自B站高人气原创动画IP《时光代理人》的街舞音乐剧《时光代理人:法则游戏》;在大世界“星图剧场”驻演,展示音乐剧创作过程的“元戏剧”音乐剧《星图》;粤语音乐剧《雄狮少年》以及历史人物主题音乐剧《大江东去》等,更催生出诸如音乐剧版音乐会,以及各类音乐剧GALA音乐会等获观众青睐的更多演出品类。
“去年以来,全国演艺产业全面复苏回暖,音乐剧则成为其中最为亮眼的艺术门类。”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表示,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赵氏孤儿》《将进酒》《飞天》,弘扬革命精神的《风声》,聚焦新时代奋斗故事的《在远方》《星辰》《逐梦》等题材丰富的创作实践,展现出佳作迭出,舞台更精彩的业态趋势;另一方面,观众一刷、二刷甚至N刷,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跨城观剧现象屡屡上演,音乐剧成为“跟着演出去旅行”的重要亮点,这些现象凸显音乐剧消费旺盛活力。
大麦总裁、阿里影业首席运营官何弭介绍,据大麦平台数据,2024年剧场类的观演人次同比去年1月至10月增加5.7%,剧场各演出品类中,音乐剧、沉浸式演出更为年轻人所偏好,24岁以下观众占比高于剧场类均值。弭介表示,“年龄分布上,虽然年轻人依然很多,但是在其他年龄段的分布也是在增加,会变得越来越均衡,这说明音乐剧这种更创新、更融合的表达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看音乐剧到天桥”是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战略核心定位。截至11月4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年度票房突破2亿元,创开幕9年历史新高。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杨树聪现场解密“2亿元票房背后,天桥音乐剧如何实现三级跳”。他透露,开业至今9年时间,有330万人来到天桥看戏,有110万人次是来看音乐剧的,9年来天桥总票房是9.57亿元,音乐剧票房占到了5.25亿元。杨树聪认为,“三级跳”背后是定位、经营和未来创新的三重故事,即包括以差异化、前瞻性为核心,以世界样本、企业逻辑为方法,以音乐剧及综合性产品的定位,以国际、时尚、大众为品牌定位,基于多元化战略选择的定位调整,实现了“看音乐剧到天桥”的目标理念,由此实现三级跳。未来,天桥艺术中心要完成的是以行业内共同努力的资源为“竿”,以消费者为基点的“撑竿跳”。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马晨骋回顾从2010年制作的首部作品中文版《妈妈咪呀》以巡演24个城市、演出超400场、票房突破8000万的成绩,开启音乐剧创作实践之路至今,上海文广经历了音乐剧产业初创到如今的音乐剧转型尝试。中文版《猫》,影视作品改编《小时代》《伪装者》,引进经典《芝加哥》《摇滚学校》,音乐剧综艺“爱乐之都”,创作《爱情神话》和中文版和英文版《剧院魅影》等多种实践,见证着上海文广在产业浪潮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剧革新探索,马晨骋表示,“在大IP推动之下,音乐剧已经不仅仅是舞台的呈现,不仅仅是咏叹调去演唱,我们可以有摇滚、可以有蓝调,可以有全新的音乐形态和表现形态,这也会是我们未来音乐剧的主力表现。”
在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中国音乐剧协会副主席靳东看来,更好地以原创音乐剧来讲好中国故事,依靠大力培养更多“高精尖”音乐剧人才,打造从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蹈、制作、设计,到“灯服道效化”等全方位的专业人才队伍,应着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全球视野中寻找文化共鸣,了解国际观众的审美与文化期待,构建文化自信的新语境,并且通过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文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