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纪录片《雨花忠魂》:以平凡铸就伟大,以牺牲成就辉煌

时间:2024年10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龙平平

  南京中华门外,有一个美丽的山岗——雨花台。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懈探索、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做出了艰辛努力和极大牺牲。雨花台,就是这段厚重历史的不朽见证。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纪录片《雨花忠魂》,采用平视的视角描绘和讲述雨花英烈这个群体的故事,把英雄烈士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悲欢的普通的人,让我们看到了雨花英烈的忠诚之心、爱国之志、奉献之情。

  作为一名党史研究者,我创作电视剧《觉醒年代》剧本的时候,就是想告诉大家,特别是告诉青年一代,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100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要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牺牲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而《雨花忠魂》恰恰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聚焦雨花英烈这样一个群体,回答了这个问题。该片以中国共产党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8年奋斗历程为主线,遴选了28位雨花英烈中的杰出代表,按时间轴将英烈人物革命事迹贯穿其中,集中展示了他们对党忠诚的政治立场、无私奉献的崇高人格。回望历史,正是经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最先进的一部分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确定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在《雨花忠魂》的第一集《追寻真理》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的故事,看到了被周恩来誉为“中国革命青年楷模”恽代英的故事,还看到了“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施滉的故事。他们激情洋溢、无所畏惧,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实践中,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忠诚与信仰。

  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有着自己的创作规律与标准。我们通常讲的一个标准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所谓“大事不虚”,就是重大历史事件、进程、人物、决策、会议等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有史料支撑。纪录片《雨花忠魂》也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片中涉及党史上的时、地、人、事,以及其过程、背景、环境、结果等,均有权威党史资料记载的出处。但光做到史实准确并不能让片子好看,过去观众总说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很枯燥、没有故事、不感人。我很惊喜地看到《雨花忠魂》很好地解决了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如何好看这一问题。主创人员奔赴俄罗斯、美国、中国台湾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寻访到一批新的史料,雨花英烈许多鲜为人知乃至不为人知的故事第一次从尘封的文献之中被复现出来,丰富的细节使得冰冷、枯燥的历史有了“体温”。如创作团队通过几封家信来讲述潜伏在国民党军政府的地下党员冷少农烈士的故事,他曾经为中央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可是由于工作保密的原因,他长期离家不归也不能向家人说明实情,面对母亲和家人们的不解和责怪,他只能独自默默承受,通过书信隐晦地向家人表明心志。又比如创作团队从台湾岛内“国史馆”发现的蒋介石要求立即枪毙周镐烈士的电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军统少将出身的周镐在弃暗投明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尤其是在淮海战役战场上策反孙良诚部起义,让蒋介石愤恨在心。还有片中新披露的周执中烈士在抗日前线写给父母和侄子的信件,让我们看到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在热河抗战这个局部战场上的一位心怀家国、对日本侵略者满腔怒火的烈士形象跃然纸上。

  纪录片《雨花忠魂》按照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4个历史时期分为《追寻真理》《疾风劲草》《救亡勇士》《托起黎明》4集,统筹把握个体与群体、小爱与大爱的关系,以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英烈事迹,恢弘澎湃、荡气回肠的历史视角,把烈士日记、书信等内容作为展现载体,将雨花英烈对革命真理的追求、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对亲人的眷恋、对感情的珍视融入到细腻生动、感人至深的人物刻画中。从而使该片既反映出雨花英烈作为革命者的崇高志向,又体现作为普通人的真挚情感,通过直达观众内心的影像传播,让红色记忆与受众心理相融合,最终建构起观众对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希望有更多像《雨花忠魂》这样优秀的文艺作品来鼓舞和引导当代青年,帮助青年人从历史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更加健康地成长,更好地服务社会。

  (作者系党史专家、编剧,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第三编研部主任)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