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丁亚平 | 加强电影数字化建构,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年06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丁亚平

    在电影发展中,电影数字化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伴随工业革命和探索,电影数字化与技术的发展,走过不同的阶段。在当下时代和实践交叉融合的裂变时刻,如何把握数字化伟力,面对席卷而来的数字化浪潮,实现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电影人面对和亟待攻克的时代课题。毋庸置疑,辩证而积极地运用好新质生产力,正确认识中国电影数字化与电影技术发展、利用好电影数字化,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进而服务于电影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在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电影工业化2.0时代,电影产业加快实现信息化转型,电影技术传输,电影行业决策、预测与分析、生产规划制订规划、票务数据核查、用户行为分析以及行业监管等网络数据平台与用户体验质量分析模型得以建立。在尚未全面数字化阶段,如专家所言,“数字电影的制作工艺,以信息的数字化为主的阶段,遵循传统电影制作工艺,只是进行了数字化设备的更换”。在具体的项目运作中,从绿幕抠像、后期合成,到LED屏与场景整合的技术进阶,再到具身嵌入的整体融入,数字电影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与观众产生日渐广泛与紧密的交互行为。一方面,电影制作面临技术领域越来越复杂的界面与处理;另一方面,工业信息化持续发展,对拍摄、传播与电影样态的影响巨大,成本大大降低。适应数字信息技术系统与计算机数字影像的数据操作之间的互动趋向,搭建场景向虚拟拍摄延伸,携带深度信息的全息立体影像的数字成像和数字媒介等,向人们展示了数据信息化的持久力,再现空间的认知及规范表现出明显的扩展,使借助全新信息技术进行产业革新成为可能。

  在电影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取向下,电影制作、发行、传播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充分借鉴互联网在线积累、快速获取以及高效处理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技术优势和成功经验”;电影院线、影院和视频网站基于会员数据库挖掘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和网络交易数据。网络数据库在互联网带来的不断冲击下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积极适应网络传播规律和网络媒介化重构的要求,成为电影行业面临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电影制作生产从化学成像、胶片成像,经数字介入、数字模型应用,到2000年左右出现数字成像,电影创作更加自由,电影的特效呈现和视觉体验持续提高。以卢卡斯《星球大战前传:魅影危机》《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为标志,电影创作和体验全面升级,工业网络化与数字化开始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且向着商业化不断迈进。就在人们适应网络的崛起和网络化时代新要求,把工业信息化那套流程与要求“摸了个七七八八”的时候,随着网络与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大数据直接作用下的电影制作生产和传播的复杂系统,使传统的电影创作范式、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在网络上孵化而成的影视剧、微短剧、网络游戏、动漫作品极为丰富,其数据运行方式、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感,引发广泛关注。数字化技术使打破传统制片方式成为可能。传统电影拍摄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机械式等对应方式难以匹配新的需求,而网络时代新的应用,会让所有对应的流程、标准产生变化,人工智能应用带着新的网络与信息技能与策略,展现了广阔的天地。

2

  毫无疑问,AI(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成为电影发展的重要助力。当下的电影创作实践,借助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内容创作和制作正在发生。数字化应用不是数字成像,而是按算法成像的逻辑寻求更加高效、精准的数字化创作与制作。电影正在进入智能时代。通过科技创新、整合资源和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数字化体系建设无疑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在工业化3.0时代,电影制作与接受的互动性增强。AI生成预演等技术尽管目前未达到专业人士的水平,和当前预演等产品还有区别,但AI是发展趋势,未来制作成本和风险将进一步降低,而电影剧本创意实施和完成度则大为提高。强大的运算能力不仅降本增效,而且为回归创意等内容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从创意探索与试错到制片管理、观众反应,电影数字化创作与制作催生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持续获得新进展,不断赋能电影内容生产。2023年,ChatGPT聊天机器人出现。今年2月,OpenAI发布文生视频模型Sora,依托大语言模型的数据逻辑生成电影化的视频内容,AI与电影领域的尝试融合,开辟了电影交互体验的全新功能,多媒体电影创作获得更显耀的可能性和广泛影响力。3月25日,OpenAI官网公布首批获准使用Sora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据报道,OpenAI计划与好莱坞相关机构举行会议,鼓励电影制作者将AI模型整合到工作中。ChatGPT、文生视频模型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迅速涌现,引发行业震动。

  伴随人类和技术共同进化,人类创造实现新的价值,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大脑与身体如何处理媒介信息,电影想象力与创造空间得到拓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赋能中国电影工业化,怎样迈向全新的3.0时代,备受瞩目。虚拟制作技术进一步强化,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不断产生如美国电影学专家罗杰·F·库克所说的“大脑活动所有层次上的‘草稿模型’的东西”,数据化通过将世界的当前状态与预测状态相比较,实现由思维机制到实操的动作与参与。从众多搭建场景到无数的虚拟元素呈现,电影向虚拟拍摄大步迈进,且向着全面商业化应用走出了重要一步。它所运用的虚拟场景与现实制片相结合的制片方式,表现为将后期前置,前景搭建与虚拟拍摄结合的数字演变与技术合成的方式占据实操的主导形式。制作思维从“在后期中解决”转向“在制作中解决”的显著特性,几乎完全在影片拍摄、制作、发行等领域起作用。基于人工智能基础上的述行性舞台,背后是支持AI算力的硬件和某些数据库中存储的影像数据。智能交互的数据体系与电影共生,驱使围绕AI与电影、科幻IP、Sora等热议话题日益增多。AIGC时代,电影生产领域为未来影像发展带来的变革和艺术的自觉远超想象。

3

  电影发展的定位需要正本清源。广义的电影技术及数字化指涉一种开放性的框架结构,包括与电影相关的多个层次,涉及产业、评价、艺术、历史等维度,展现了一个持续变化的、延伸的、扩展的中国电影格局。技术化真正发挥助力电影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刺点”的效能,成为关键。在这个意义上,需要看到,电影技术及体系建设会不会成为眼花缭乱的美丽肥皂泡?是不是存在某种片面性?这提示我们需要一种反思性的力量予以观照。换言之,中国电影的发展,仅靠电影技术化体系建设难以提供完全明晰的基础和方向。

  首先,一味依赖和“信仰”大数据和信息资本,势将背离电影产业创新所追求的发展与开放性,更可能与电影艺术的审美的本性和思想的闪光渐行渐远。滥用“数字化”和技术,可能会让人们忽略电影体制机制潜在的重大转型的意义,甚至呈现一种鲜明的反电影特质,跌入电影文明衰落的风险。其次,需要警惕“数字乌托邦”,警惕仅仅成为有价值的商业对象并进行貌似不可替代性的数码物应用。尽管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认为,凡是能够自己呈现一种时间性、不再受运动控制的物质,都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但数字化系统并不能够自我感知,电影数据库及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我们思考的可能,却无法自主地调用、投射、识别与融合艺术等个性背景知识,获得电影发展方式创新的整体性的理念与方法。诚如有研究者指出:“自主选择故事情节走向或界面信息,看似是对现代个体价值的尊重,体现了一种文化民主。实际上,这是一套掩盖了资本与利益驱动的技术乌托邦话语,对文化的破坏力不容忽视。”技术系统没有一个自主的、联觉的、具体化的记忆-联想机制,打开“通向述行性的大门”,将其贮存的信息与数字文化的形式、隐喻、当下的社会身份相联系,围绕一些关键词或在线数字视频文件等,就题旨的表层特征进行信息提取、索引、复制和加工,轻易访问,获得数字内容,仍止于混合混搭、放松自足的模块化作用。最后,技术化系统缺乏电影体制机制基本的创新,难以通过电影人复杂心理与艺术创造的能力,使艺术生命力获得彰显。与技术与数据共舞并获得表达故事的方式,制造出所谓的作品,仍需自主创作,重新认识艺术的本质。人的创作行为与潜能是其意识的映照,有其颇为深刻及复杂的内在机理,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莫不如此。人工智能产生再重要的影响,也无法取代需要幽微复杂的故事叙述与关键角色、场景的形塑,更难以撼动人的创造性的本质与穿透一切的潜能。

4

  从中国电影技术化建构的对策性思考出发,电影的书写、再书写,人的解释和操作,在人机之间安置自我,积极发挥中国电影发展的主体经验,才是中国电影技术体系建设的意义来源。

  首先,当前中国电影建构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对电影行业在数字化驱动下所展现出的崭新面貌与未来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和整体把握,在电影创新发展中重新界定自身与外部关系,发掘培育机理,为再数字化确立社会身份,在具体情境中寻求数据“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对话性和关系性或可概括电影技术艺术的问题意义与美学。这之中要不断发挥数字“刺点”作用。技术化发展本身在不断纠错。从电影产业创新到电影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更加富于行动,也更需要升华的空间。

  同时,数字化等技术变革的背后,也是一次次的创新“试错”。数字化、技术等常常牵着人们在做事情。所以,持续培育和引导,包括交互、互动的表达式,它的热和力,聚集起来的激情以及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至关重要。

  其次,在电影创新发展中倡导并专注于技术方面的革命,进一步推动电影技术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电影力量,就要避免资本和商业化因素干扰。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艺术价值的多元视角和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出发,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为电影经济增长注入动力。要在互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数字化赋能下,实现新质生产力良性循环,推动电影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再次,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作出积极探索。电影数字化运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有其复杂性。创建富有生产性的优秀文化传承的美学新路径,需要把握数智赋能的转型机遇,提升电影技术与文化融入水平与交互体验感。

  技术快速发展中,相关的数据库会不足,特别是ChatGPT、文生视频等是在西方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有时不能与中国文化的思想珠玉、感觉性和艺术逻辑相契合,人工智能处理中华传统文化时如何能“不走样”,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仍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和文化结合的大数据能进一步引领中国电影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电影借助新质生产力驱动以全新姿态展现于世界电影舞台,显示出新的特征,让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不止步,擘画新的蓝图。中国式现代化引导下的电影技术建构的极速发展和新态势,无疑正在成就着中国电影当下的巨变,同时也是构建未来电影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电影技术发展、数据库的建设通过电影内外结构要素的共现,呈现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多维度的、全面的中国电影生态。作为一种全景式的视角观照,它不仅显示电影新质生产力的共时性意义,还将过去与现在予以联结,体现出电影的历时性价值,而非以单向度标准来衡量电影。期待电影数字化建构推动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科技大学教授)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