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先生对我而言,是值得敬仰的艺术前辈,同时也是可亲可近的挚友。如今他离开了我们,我们非常地想念他。他的作品为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对祖国、母校终生不变的情怀也让我深深敬佩。
赵无极先生14岁时,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学习,并深受林风眠先生的喜爱。在校期间,他完成了写实传统所需要的基础课程和技法训练,并主修中国画,这为他日后风格的形成奠定了东方元素的基石。
1948年,赵先生离开学校赴法国留学。在那里,他又对西方的传统与现代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融贯东西的绘画风格。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和外国的交流比较少,但对赵先生来说,祖国在艺术上的发展,以及母校的师友,一直都是他最为惦念的。
1979年,与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并称为海外华人“艺术三宝”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受邀回国,设计香山饭店。在他的心目中,这座饭店厅堂内的装饰最好用壁画,而最合适的画家人选莫过于自己多年的老友赵无极。他对赵无极先生说:“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报答养育我的祖国,这种心情相信你能理解。世界各国都有我们的作品,唯独祖国却还没有……”赵先生立刻打断他,“你不用多说,我和你的想法一样。对于祖国,只要有需要,我肯定会尽力的。”之后,赵先生配合整体设计白色的基调,舍弃自己最喜爱的色彩组合,精心创作出两幅黑白的巨幅水墨画。
1983年10月,我作为当时浙江美术学院的院长邀请赵无极先生来杭州举办画展。展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美术界的同仁们无不被他那别具东方意蕴与民族特质的抽象艺术所折服。随后,我们得到文化部外联局批准,经过精心的筹划,再度邀请他回到母校讲学,并开办讲习班。他欣然应允,还特别跟我说:“当年上学的时候,条件都是很艰苦的,我可以习惯。所以这次也不用特别安排宾馆,我住在学校里就好。”
本来,我们只是准备在学校里举办小范围的讲习班,没想到全国各地的美院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表示想要派代表参加。不仅如此,法国电视二台也跟随赵先生而来,对他重返祖国的讲学进行了全程报道。
在为期1个月的讲学中,赵先生毫无保留,将自己半个世纪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技艺与大家分享。当学生们怀着试探的心情,提出希望画外国模特儿的愿望时,他的夫人弗朗索瓦自告奋勇地说:“我来给你们当模特。”当时,有些学生理解抽象艺术就是大胆、放手乱画。赵先生则不无幽默地说:“诸位同学,这是我的夫人,娶她因为她美,而你们把她画得很丑,那我就不会找她了。抽象艺术也要有造型基础,也要美。这就需要过硬的基本功,绝对不是随便乱来的。”学生们受益匪浅,后来还整理并出版了《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
赵先生在上课的时候非常认真,课后也与大家相处得特别融洽。我们一起带着学生们去杭州的各处古迹参观,他记得青年时期曾在西湖畔的一处房子里作画,大家就陪他去找。在杭州的日子,赵先生非常开心,临行前还特别将自己为香山饭店所作的水墨画草稿送给了我,我至今仍然珍藏着。
赵无极先生回到巴黎之后,我们的联系也没有中断。他每年都会寄书、寄贺卡来,还将最好的印刷机器送给版画系。用他自己的话说,母校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
有一次,美院的老师到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展览,赵先生提前1个小时就在展厅旁等待,他告诉我:“这个时段堵车很严重,我担心会迟到,所以就干脆没有开车,自己坐地铁过来。”
每回去巴黎,赵先生都要热情地带着我们去他的画室参观,分享他的创作心得。一同漫步在塞纳河畔,他感慨地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是个东方的艺术家。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好好吸收、消化,再与西方的艺术相融合,就会有更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回想起当年和大家在杭州的那段生活,是我永生难忘的。我的艺术离不开母校对我的培养,割不断中华民族的根。”
(本文由本刊记者张婷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