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又一个双年展大爆发的年份,在以男性策展群体为主的国内双年展策展模式逐渐成熟之时,国际双年展的策展舞台已然是女性策展人的天下了。我们是否可以说,一个全新的双年展时代就要到来。
叱咤国际艺坛 ——女性策展人一瞥
卡特琳娜·达维特、金弘姬、卡洛琳·克里斯托弗·巴卡尔基耶夫、比奇·库莱格、WHW小组……这些女性策展人的群体性崛起到底会给略显沉闷的当代艺术界带来怎样的变革,值得期待。
如果想理解现代双年展展览模式和体系,就必须搞清“策展人”这一特殊身份之定义和作用。一个新生事物往往会因为被“顾名思义”而引起人们的误解。何为策展人?难道就是顾名思义的“策划展览的人”?恐怕至今中国大多数人仍然会这么想,但显然问题没那么简单。独立策展人冯博一曾讽刺说“现在是个人就是策展人”。评论家吴鸿和王林也切中了要害:“策展人常常是‘召集人’、‘出资人’的概念”,“人家要挂策展人的名头,你有什么办法?”笔者想说的是,既然“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当然“人人也都可以是策展人”,在金钱与权力交织的当代艺术界,做策展人恐怕比做艺术家更“容易”得多。
策展人不是“包工头”
策展人,“curator”,在最初的历史语境中是与私人博物馆的兴起息息相关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藏品进行保管、陈列和研究,这样的工作内容要求策展人需要同时担任管理者、研究者和策划人等多重角色。而公共博物馆的兴起,更强调了藏品以展览的方式向公众开放这一因素,并大多由展览部来完成。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尤其是与当代艺术相关的博物馆)逐渐认识到不能只满足于常设展览,于是根据对藏品的研究和对当代艺术发展状况的了解,策划临时性展览成为这些博物馆中策展人的主要工作。
不过对于大型国际双年展来说,它与博物馆大相径庭。虽然目前有很多国际策展人都有着类似曾经在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作的学术背景,但恐怕还远远不够。如此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策展人全方面的能力,如强大的组织能力、自如地应对媒体、保持不卑不亢地求得政府的支持、精密测算费用的耐心等等,最后还要有承受致命批评的勇气。毕竟,他们所要面对的是选定展览理念和主题、选择艺术家、场地协调和布置、作品运输保险、宣传文本撰写、社会人际交往、资金筹措和成本控制,甚至还有外交斡旋等一系列工作——而不只是拍拍脑袋、想个主题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想想怎么把作品挂上墙这么简单(有趣的是国内还真有人曾经把策展人翻译为“陈列设计师”,虽然他们最初的工作中的确包含设计展品如何陈列的问题)。
有人会将策展人比喻为“包工头”或“职业经理人”,“包工头”带有强烈的商业气味和盘剥色彩(尽管现实状况下,某些无良策展人的确如此),但还是“项目负责人”一词更为妥帖。双年展本身是一个任务项目,策展人的工作就是通过组建自己的团队,将项目整体进行拆分,由团队逐项包干落实。因此,现代双年展模式要求策展人首先必须是出色的管理者,能运用科学管理体系掌控整个团队工作。虽然批评家的角色很重要,但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道理也正是如此。双年展需要策展人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
另一方面,策展人同时是批评家或具有研究能力的人。作品根据某种联系被集合在一个展览中,而时代、地区或主题这样的联系就显得过于简单,通常更适合博物馆,而现代策展人需要根据研究和批评提出某个问题或得出某个结论。根据问题或结论来组织作品和展览要求策展人需是批评家或研究者。冯博一曾经这样表述:“策展人通过展览的策展理念、主题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布展等,提出策展人对艺术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问题和观点是如何得来的?是通过严肃的研究谨慎地得出,还是胡乱地制造“标签”、生拉硬套,以至于策展人的工作竟然被浓缩为“想个好题目”、“找个好噱头”等。后者恰恰是时下中国当代艺术展(尤其是画廊举办的商业展)惯用之伎俩,艺术界厌恶之现象。
策展人也可以是理论家、学者和谋划大师。卡塞尔文献展的波德、塞曼、卡特琳娜等无数人无数次地证明了,现代双年展不只是一般性的视觉艺术展览,它有着我们上面提到的各种作用。
同时,策展人是艺术的催生者。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策展人的指手画脚颇有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策展人不是对已经生成作品的二次调用,而是要为了展览催生作品的诞生”。这一现象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展览中屡见不鲜。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完成了一件作品,而策展人通过许多件这样的作品来呈现他的问题和观点,并通过展览的方式展示给观众。
女性策展人:英雄与侠义的化身
1997年,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以一个女性策展人卡特琳娜·达维特(Catherine David)作为20世纪文献展的一个总结,可谓寓意连连。它不仅标志着卡塞尔文献展为代表的当代艺术顶级大展的华丽转型,更标志着女性策展人这股新鲜力量高调登陆国际艺坛。曾经在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工作的卡特琳娜力排众议提出的“百日百人会议”理念,完全顺应了当代艺术潮流的发展需要——从单纯的架上艺术,到新艺术形式(新媒体、行为、影像等)的兴起,到最后,艺术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的工具。这一绝佳的转向出自一位女性之手,略显出人意料和趣味盎然,让人不禁想起了法国女强人波伏娃。虽然这种女性力量从人文学科到艺术领域的传递整整迟到了40年,但绝对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在这个刻意强调尊重女性的文明世界中,女性不但更加能体现出自身有别于男性和超越男性的特质,而且在某时某地能获得女性专属的优越权。也正因为如此,类似组织工作、协调关系、应对媒体、疏通政府这样的内务和公关对于她们来说更加得心应手;而精打细算和拿捏辞藻更是女性们独擅胜场,女性敏感细腻的气质与中产阶级的艺术如同牛奶和咖啡般的天然融合,加上女性主义强调的独立自主和战斗精神,以卡特琳娜为代表的女性策展人完全成了周星驰口中的“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
卡特琳娜·达维特之后,最近几年,女性策展人开始频频登临世界双年展舞台,下面的名单可能略显冗长,因为必须将这些女将们所负责的国际双年展会和她们自身的学术背景一并罗列,才能看出她们所具有的绝佳背景和占据的最重要的一线阵地。1997年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人卡特琳娜·达维特,学术背景是曾任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2006年光州双年展策展人为金弘姬(Kim Hong-hee),学术背景是韩国首尔Hong-ik大学艺术系教授,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策展人。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来自西班牙的玛利亚·德·柯芮尔(Maria de Corral)和罗莎·玛汀妮兹(Rosa Martinez),特别是后者作为独立策展人颇为活跃:1996年参与策展了首届欧洲宣言展,1997年则成为第五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策展人。2008年悉尼双年展策展人为卡洛琳·克里斯托弗·巴卡尔基耶夫(Carolyn Christov Bakargiev),而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又将交给这位女士,其学术背景为曾任纽约MOMA旗下的PS1当代艺术中心资深策展人。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是比奇·库莱格(Bice Curiger),学术背景为曾任世界当代艺术重镇苏黎世艺术馆馆长,以及泰特美术馆《Tate etc》杂志出版主任。2011年法国里昂双年展策展人为维多利亚·努斯霍恩(Victoria Noorthoorn),学术背景为曾在纽约MOMA国际展览项目中心工作,在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非常活跃,曾担任南方共同体双年展策展人。2012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双年展的策展人定为安妮·巴娄(Anne Barlow),学术背景为纽约非营利机构“Art in General”的执行总监。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性策展人的组合也让当代艺术这出大戏更加热闹。2009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由来自克罗地亚的4位女性策展人共同主持,她们是萨格勒布大学的同学,1999年共同组成WHW(What,How and for Whom)小组,专门从事展览策划。这一做法立刻就被韩国人效仿。2012年的光州双年展将由来自亚洲的6位年轻女策展人共同主持:Sunjung Kim现为首尔独立策展人和韩国国立艺术大学教授,曾在2005年出任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专员并担任了2010年第六届首尔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览的艺术总监;片冈美(Mami Kataoka)现为东京森美术馆的资深策展人,在1997年至2002年,她是东京Opera City Art画廊的主要策展人;卢迎华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文学系,曾担任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研究员,目前是伦敦frieze艺术杂志和北京《当代艺术与投资》的特邀编辑,同时为多家国际艺术杂志、画册和出版物撰写关于当代艺术研究的文章;Nancy Adajania是来自印度孟买的文化理论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同时也是《艺术印度》(Art India)杂志的主编;Wassan Al-Khudhairi为伊拉克裔,现为阿拉伯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从2010年开始掌管这个新成立的艺术机构,作为策展人她专注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现当代艺术;Alia Swastika来自雅加达,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雅加达方舟画廊(Art Galerie)工作并担任2011年第十一届日惹双年展(Jogja Biennale XI)策展人。
近十年来,女性策展人频频出现在国际顶级双年展策展人名单中,尤其是对诸如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标志性展会的执掌,标志着女性策展人全线火速开进当代艺术阵地,由性别而带来的一系列相关因素,是否会对国际展览和策展界带来强有力的冲击,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