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编织袋、蒲扇、自行车……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物品默默地描画着中国,正是这些平凡的生活用品构建着生动的文化体系,也正是这些东西帮助中国人感知现实世界、确认身份和位置。波普客2008年编著的图书《中国东西》,对中国当代日常物品进行文化考证,包含了视觉审美研究和社会学思考两方面内容。由此衍生出的“中国东西”展在2011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一亮相便引起了极大关注。如今,“中国东西”已经抵达德国,于2月22日至5月27日在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作为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中德两国政府在德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一部分,用120余种富有特色的中国东西,以独特的角度解读中国东西与中国人、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还原物品里的中国生活以及最真实的生活细节,传递出一种开放、包容、质朴的中国式审美,从而向世界展示一个生动的中国。
蒲扇
蒲扇来自大自然,扇体轻、风凉,深受人们的欢迎。在中国农村,一把蒲扇便是老百姓夏日里最好的伴侣。扇风、驱蚊,蒲扇在手,心里便会踏实很多。如果围绕在祖母的膝下,边享受祖母手中蒲扇扇来的凉风,边听她讲过去的故事,这把普通的蒲扇便变成了记忆深处爱的符号。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中国人骨子里头都喜欢扇子,慢慢摇晃之中,能摇出中国人的悠然自得。中国的扇子种类极为繁多。曹操有“九华扇” ,诸葛孔明有鹅毛扇,江南四大才子手中的是风流折扇,活佛济公却有一把济困解难的破蒲扇……
大白菜
每年冬天,很多人家都要在门口堆起一摞大白菜,作为过冬贮备。冬至过后,为了预防大雪封路难以出门,人们喜欢贮备大量白菜以求心里踏实。大白菜富含蛋白质、粗纤维及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蔬菜中,大白菜带有明显的草根特性,适合炖、炒、腌、拌等各种烹调方法。在餐厅里,大白菜是点菜时最便宜的选择,醋溜白菜不但味道极佳,而且特别下饭。中国百姓对大白菜有着特别的感情,因为它经济实惠,因为它易于保存,因为它朴实无华,也因为它与人们一起度过了困难和贫乏的时期。
丝瓜刷
丝瓜刷取材于丝瓜。丝瓜枯萎之后,晒干并搓去外皮便形成网状纤维的丝瓜络,很多中国人拿它来刷碗,老人们常说用丝瓜刷刷碗不粘油腻。眼下大超市里的现代厨房清洁用品逐渐取代了这种原生态的洗刷工具,但还是有些崇尚天然的人们,喜欢拿丝瓜刷来洗澡,据说有助于死皮细胞脱落,促进新陈代谢。丝瓜络也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具有通经活络、化痰消肿等功效。其实,丝瓜主要是用来做菜做汤。丝瓜的口感很滑爽,软软的,清淡至极,入口即化。
红蓝白编织袋
红蓝白三色编织绳编织而成的大袋子。大概是中国民间最常用的一种袋子,它外表和质地颇像蛇皮,俗称“蛇皮袋”。红蓝白编织袋的性价比很高,它够大,收容得下棉被和整季的衣服;它够皮实,搬家时可以将零碎物件一股脑塞进去;它够低调,是出门远行打工的最佳搭档;它够便宜,用过即弃也不可惜。2007年,这个普通的编织袋,竟然入了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的法眼,其当年新款里就有这样一个小版的“编织袋”。红白交替的条纹网格图案与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编织袋”图案别无二致。普通与时尚之间只有一念之差。
火罐
拔火罐是中国民间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西方人看到那深红的拔罐印迹,就像不理解刮痧一样,可能会认为这是虐待。拔火罐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住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从头痛感冒到风湿痛、腰肌劳损等一切酸痛症状拔火罐皆可治疗。拔完火罐,身上的红印迹会停留十几天,这让爱美的人望而却步。时至今日,拔火罐已经逐渐休闲化,常常与按摩、足疗等联系在一起。
搓衣板
洗衣机普及之前,每一家都会有一块搓衣板,它是洗衣服的好帮手。从年轻时洗孩子的尿布,到年老时洗孙子的尿布,一块结实的搓衣板可以用几十年。搓衣板除了搓洗衣服之外,还是夫妻房内最常见的“刑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跪搓衣板”成为天下女人达成共识的处罚丈夫的手段。怕老婆的人经常会遭到朋友调侃:“今天回去晚了,又得跪搓衣板了吧?”
算盘
算盘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器。《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药铺,柜台上就放着一个算盘。这说明在宋朝就已经有了算盘。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算盘的后面往往是一个戴着瓜皮帽、眼镜滑到鼻头处的账房先生。一直以来,算盘是“精打细算”的象征。在很多中药店里,药师也喜欢用算盘,左手拿着微型杆秤。右手在算盘上为每一味中药计价,满屋弥漫着中药气味,中国韵味十足。在美国人谢尔顿的小说《假如明天来临》一书中,风流骗子杰夫向经销商兜售一种袖珍计算机。说它“价格低廉、绝无故障、节约能源、十年中无需任何保养”,杰夫所售“计算机”实际就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算盘。
花椒
花椒有“中国香料”的别称,早在《诗经》中已有关于花椒的记载。如果说湖南辣妹子是“怕不辣”,那么四川人则是“无麻不欢”。花椒本非四川独有,但惟有蜀地将花椒用得淋漓尽致。麻辣交加的川菜现如今已是全国风靡的菜系,不管东西南北、大城小镇,到处都有成都小吃。除了调味之外,花椒还可以入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便曾用花椒配药治愈一位“百药不效”老妇的腹泻病;花椒还可以驱虫防蛀,它辛辣的气味令蚂蚁、苍蝇、爬虫等敬而远之;花椒还可以治牙痛,将一粒花椒放在患牙上.痛感会慢慢消失。神乎其神的花椒.不断有新用途被开发出来。
方格练习本
世界上使用方块字的国家很少,但使用人数世界第一。学习汉字之初,需要方格纸加以规范,这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年少习字时的记忆。小小方格里装着汉字的构架、灵动和精妙。现在年轻人更习惯用键盘输入文字,很多人对汉字的具体写法已经开始生疏,甚至对同音错别字毫不在意,更别提领略方块字间架结构之美了。
饺子
“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是中国一句俗语。现在的饺子随处可见,但在早些时候,饺子只有在逢年过节才吃得上。在中国北方伴随着“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俗语,还流传着很多有关饺子的传说。有人说吃饺子是为了纪念一个叫王小二的厨子,由于他做得饺子受皇上喜爱,便被留在宫中天天包饺子。几次逃跑未遂后,在大年初一悬梁自尽,以死抗争。也有人说,除夕吃饺子取义“更岁交子”。饺子虽是主食,但民间流传着“饺子就酒,越喝越有”的说法。
冰糖葫芦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裹着酸……吃了它治病又解馋,你就年轻二十年”这首民谣唱的虽然夸张,但把冰糖葫芦的酸甜可口描绘的恰到好处,至于治病也是由根据的,山楂有消食的功效。在经济不算宽裕的年代,很多小孩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中国北方很多地方有冰糖葫芦,但不知为何它就单单成了北京的代表符号之一,也许是因为那已经消失的悠扬叫卖声 “冰——糖——葫芦”。
松花蛋
鲜鸡蛋裹在茶、盐和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之中,产生化学反应后变得芳香诱人,乌青透亮。松花蛋的别称叫“皮蛋”,同时青灰色的壳看上去犹如年代久远的化石,所以西方人也叫它“千年蛋”。2011年,CNN甚至将皮蛋评为全球最“恶心”的食物,觉得他外形怪异,味道吓人,就像魔鬼生的蛋。这种带有强烈饮食习惯的偏见评选,当然不会影响中国人继续对皮蛋的喜爱。
擦菜器
擦菜器的发明者是谁,没人知道。但几乎在每一个中国家庭都会有,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擦出来的菜十分精细。中国饮食不仅讲究色、香、味俱全,还讲究刀工,擦菜器成了刀工不佳人的福音。
擀面杖
擀面杖是中国制作面食的必备工具,同时也可能是凶器,它造型类似棒球棍,用来做凶器还是防身工具只是一念之差。擀,表示来回碾,使物体延展变平、变薄或者边细碎。在粗粮、细粮五五开的年代,擀面杖出马就意味着改善生活,期待中擀面杖下出来的面条总是说不出的筋道。
木杆秤
木杆秤是一种称重器具,主体是带有刻度的木头杆,配上铁钩子、秤盘和实心的秤砣。现在木杆秤在城市已不多见,但在乡镇集市上仍是很多商人做生意的必备工具。相传木杆秤的称重标准是太上老君制定的,他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定13两为一斤,称刻度为“星”。秦始皇在原13星的基础上,又加上人间“福禄寿”三星,合为16星,因此定16两为一斤,同时诏令天下,交易不得在称上克扣,少一两就少一颗星,要少福折寿。
玻璃球
在电玩流行之前,充满创意的孩子同样玩的不亦乐乎。当小女孩在跳皮筋的时候,小男孩很可能趴在地上在弹玻璃球。虽然弹玻璃球各地规则不一样,但是孩子们从中获得的乐趣是一样的。弹玻璃球在追求力度的同时还要讲究角度,这与斯诺克如出一辙。
刮痧板
刮完痧皮肤红红的,看上去如同一道道伤痕,确实有点可怕。事实上,刮痧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它是通过局部刺激改善微循环,促进痧的排出,加速新陈代谢,从而起到防病治病作用。刮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排毒、治疗中暑、缓解疲劳、增加免疫力等。梳子、搪瓷杯盖子等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刮痧,但最理想的材质还属水牛角。
中药罐
为了避免麻烦,很多人看完中医都会选择在医院或者药店提供的汤剂煎煮加工服务。用机器煎煮中药好不好呢?年轻人觉得无所谓,老人却宁愿拿回家自己煎煮,他们觉得煎药就应该拿陶土中药罐,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惯,也是中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中医在望、闻、问、切之后要对症开药,然后去药店按方抓药,回家用中药罐煎药是中医治疗的一般流程。
长命锁
给新生孩子送礼颇令人费神,实用的奶粉、尿布年轻的父母早已备足。好看的衣服和玩具又要等到孩子稍大才能用上。所以长命锁成了不错的选择,它吉祥的寓意更符合孩子父母的心意。长命锁多为银质,呈古锁状,上面会刻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字样,希望带上锁的孩子能避灾驱邪,健康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