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尼翁、北京,两个相距8300多公里的城市,在从夏日到金秋的100多天时间里,中法两国的艺术家们完成了一场盛大的戏剧交响演出。作为这场“戏剧奥德赛”的亲历者,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文化交流的全过程,也因此收获了许多值得分享的成果。
7月,由孟京辉导演领衔的6部中国当代戏剧作品,来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参加了这里久负盛名的戏剧节。从7月8日到31日,每一个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中国作品都连续演出了24场,为这个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带来了一道丰盛的中国戏剧大餐。2011年9月,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舞台上,来自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6部作品,也为中国观众带来了“阿维尼翁的味道”戏剧演出季。在20天的时间里,也让人们品尝到了正宗的法国戏剧大餐的味道。
作为受邀参加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6位导演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导演和组委会负责人之一,在经历了这两个戏剧节的活动之后,我初步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戏剧节的共同追求和不同的现状。
《钢琴家PK大提琴手》海报
《一扇或开或关的门》海报
IN和OFF
从创办时间上来比较,阿维尼翁戏剧节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却是初生牛犊、发展迅猛。
阿维尼翁戏剧节始于1947年,由法国戏剧导演让·维拉尔创办。当时刚从二战阴影中走出的法国正努力重建,戏剧节的宗旨就是为了推动法国文化艺术的复苏与发展,让高雅的戏剧艺术走出殿堂、走入民间。让·维拉尔希望能够在战争的废墟和被破坏的文化上建立一种新的“公民戏剧”。希望戏剧脱下高贵的外衣,让普通百姓通过戏剧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间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情趣。到2011年,阿维尼翁戏剧节已经举办了65届,已然成为世界上最著名也是最有号召力的国际戏剧盛会了。每年7月,全世界数十万戏剧爱好者都会涌入这个法国南部美丽的小城,这个曾经住过多位教皇的宗教圣地,已成为国际当代戏剧集中展示的大舞台。
阿维尼翁戏剧节分为两个单元:IN和OFF。也可以称为正式单元和非正式单元。所谓IN的“正式单元”从1947年开始直到今天,今年IN的演出一共有35部。而非正式单元则是1966年才创建的,当年只有一部作品上演,而到今年OFF“非正式单元”的演出剧目已经到达了创纪录的1143部。
今年中国戏剧代表团参加的就是“OFF”单元的演出,一共6个作品,分别是丰江舟、张琳多媒体数字剧《假象》,黄盈实验戏剧《黄粱一梦》,辛欣舞蹈剧场《生于七月》,王实验戏剧《哈姆雷特机器》,孟京辉音乐剧《三个橘子的爱情》,邵泽辉音乐诗剧《如果,世界瞎了》。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孟京辉和他的作品以外,其他6个导演都是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日渐成熟的。这次能够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也是对这些青年导演近年来努力创作的一种肯定。
为中国青年戏剧导演提供成长平台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创办于2008年,以培养青年戏剧创作人才、推出优秀青年戏剧作品、为青年戏剧人才搭建展示平台为宗旨,以推动中国戏剧繁荣发展、促进国际戏剧文化交流为己任。
2008年,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和著名先锋导演孟京辉,一起策划创办了第一届“北京青年戏剧节”,号召青年戏剧创作者们进行“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戏剧创作”。第一届“青戏节”推出了11位新锐戏剧导演、10部优秀的原创戏剧作品和6部剧本朗读作品,同时举办了一系列的讲座、论坛、音乐会等相关戏剧活动。2009年,第二届“青戏节”导演和作品数量都翻了一倍,22个青年导演创作了22部优秀作品,并且有8个剧本朗读作品。2010年,戏剧节升级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邀请了国际上4部作品和港台地区的4部优秀作品,作品总数也达到了35部之多。到了2011年的第四届,演出作品总数达到57部,剧本朗读15部,演出达到130场,表演工作坊6场。
到今天只有4岁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和法国65年历史的阿维尼翁戏剧节比起来,仅仅还只能算是一个小孩子,但是发展迅速的北京“青戏节”和历史悠久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却达成了战略合作的协议,在接下来的3年里,将继续互派优秀作品到对方的戏剧节上进行交流演出。
《钢琴家PK大提琴手》剧照
《红伶秀》剧照
阿维尼翁和北京:天壤之别
从戏剧节举办的两个城市——阿维尼翁和北京的特点相比,两个戏剧节的差异还是很大的。相同的地方是这两个城市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但差别也很明显,阿维尼翁只是法国南部一个很小的城市,而北京却是首都、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阿维尼翁距离地中海不到100公里,整个主城的城墙有5000米。因为从14世纪开始,曾经有多位教皇住在这个小城,这里也就成为了欧洲著名的宗教圣地。而当年导演让·维拉尔创办戏剧节之后的第一个戏剧作品,就是在教皇宫广场上演的。令人惊叹的是,就在这个人口只有10多万的小城里,却有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剧场可供演出。每年7月戏剧节举办的时候,很多教堂、广场甚至学校的很多教室都要改成小剧场来进行演出。在戏剧节期间,剧场的密度令人难以想象,平均每走一分钟,你就会看到一个剧场。
北京可供演出的剧场,大概可以数出十几个,也许加上最新投入使用的,大概有20个了。但更多的剧场资源都是闲置的。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期间,北京主要的小剧场几乎都被覆盖了,从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到北大百周年讲堂小剧场,从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到国话先锋剧场,从蜂巢剧场到北京9剧场,再加上几个民间经营的剧场,今年在演出剧目数量创新高的情况下,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合作使用的小剧场也才只有10个。相比较很多国际大都市,作为重要文化活动设施的剧场,在北京只能算是很少的。
在戏剧节期间,剧场的使用效率和方式上,阿维尼翁和我们北京的“青戏节”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北京,每个剧目基本上都是每天晚上演出一场,每个剧目演出3到5场,以轮番上阵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而在阿维尼翁,每个剧场每天都会有6到8个不同的剧目轮流上演,同样也是每天一场。今年中国到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的6个剧目就是从早到晚在不同时段上轮流演出。所以,我们也就不会疑惑:为什么阿维尼翁这个小城里的100多个剧场,每天却会有1000多个作品在演出呢?
当然,阿维尼翁戏剧节能够这么操作演出,也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法国包括欧洲的很多国家7月都在放假,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大家来到这里看戏,也不用分白天和晚上,到这个城市来,纯是为了享受戏剧盛宴。在我们的戏剧节,绝大多数观众是不可能全天看戏的,就算观众有这个想法和意愿,却不一定有这个时间。而且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票价。阿维尼翁戏剧节,尤其是OFF单元的演出票价都很便宜,在餐馆一顿饭的钱基本上够一个观众看2到3个小剧场演出的了。相比较国内小剧场话剧的票价,我们还很难做到这一点。
狂欢节和演出季
在戏剧节的呈现形式上,阿维尼翁戏剧节更像是一个节日。而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更像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演出季。这可能也是中法戏剧交流中最大的文化差别吧。7月的阿维尼翁,就是戏剧的海洋。35部IN单元的作品,1143部OFF单元作品,满城除了演职人员就是观众,满大街都是戏剧演出海报,每条路上都有巡游表演,每个广场上都有不用花钱就能看的街头演出。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工作人员特别自豪地给我们介绍,这里不只是一个戏剧节,这里还是一个狂欢节。在阿维尼翁,无论是在剧场、还是在街头,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们都很享受戏剧,很享受表演。和法国当地的剧团交流中我们得知,他们除了在剧场里演出的相关工作之外,每天都会有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做街头表演和宣传。因为如果不上街宣传表演,可能就没有人来看你的演出。而且欧洲演员也特别喜欢在街头、在马路、在广场上和观众亲密接触,他们认为这样的表演对于演员表演能力的提高也特别有好处。
北京的各种戏剧节、演出季,我们都很难做到这样“狂欢”的气氛,也很难在街头和观众们亲密接触。我们的宣传全部都是需要通过媒体,而在阿维尼翁,最好的宣传媒体就是演员自己。我们的演出只能在剧场里进行,露天演出审批都很困难,更不要说随时随地的街头表演了。而戏剧的“庙堂化”、“学院化”,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戏剧进一步发展的局限。而在欧洲很多的戏剧节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在文化最发达的北京,戏剧也只是一种小众的、被“欣赏的”“艺术化”的存在。
今年9月的北京,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6个作品的演出给观众们带来了很大惊喜。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想到”、“没见过”。这次“阿维尼翁的味道”演出单元让很多北京的观众拍手叫绝,很多演出形式在北京第一次出现。比如第一个作品《钢琴家PK大提琴手》,滑稽幽默但是音乐演奏水准又特别高,这样的创作思路也许我们能想到,但这样精通音乐同时又特别会表演的演员在中国可能很难找到。而这种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创作理念和方式,对于中国的青年戏剧创作者们也是很好的参考和借鉴。相比较来说,中国的戏剧创作在个体的技术能力上完全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创作团队,但是我们在整体的创作思路和艺术才华的丰富性上远远比不上欧洲,对于我们中国的戏剧来讲,在想象力和包容度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