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娜:因奥运相逢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15    作者:意娜    来源:中国文联网

    我的奥运之旅“启程”于距离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1618天的时候。当时并不知道,在这一千多天里,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藏族女孩,会以一种与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记者、赛会志愿者、普通观众等等任何一种常见的奥运身份都不同的方式亲历奥林匹克运动,记录下这么多故事。我想,也许每一个真正关心北京奥运的人都能从我的讲述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也能从中看到他们所没有经历过的别人的故事。

    我的奥运之旅

    2001年7月13日晚,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在电视机前为“我们赢了”而欢呼,当时不知道这些年我会含着眼泪一次次给国内外的大学生和普通民众讲述北京申奥成功的艰辛历程;不知道7年后,我会听一位美国教授讲他和女儿在“7·13”之夜在天安门广场被狂欢的人群高高抛向天空的难忘回忆。

    2002年,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学生欢迎奥运会跳水冠军们来念书,当时不知道这后来的几年我会和他们一样,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备战2008年奥运会;不知道我会参与到各种奥运教程的编订中去,跟专家和编辑们为了一幅图、一个数据熬夜到天亮;更不知道我会亲身参与人文奥运的研究和传播。

    2004年第一次见到何振梁先生,我就被他的睿智和乐观所感染,没想到后来认识了更多的国际奥委会官员,还有机会在加拿大结识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创始人和前主席罗伯特·思特伍德先生,听他介绍残奥委会的成立历程;坐在渥太华的乔治家,听这位统计学家和他的爸爸妈妈讲他举着奥运火炬从雅典唱到北京和温哥华的故事;来自加拿大、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埃及、希腊、荷兰等国的专家和朋友都给我带来了他们的奥运故事;还有来自瑞典和美国的国际志愿者和残疾人志愿者……朋友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充实了我的“旅程”。

    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雅典点燃前夕,我站在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面对着陈列于此的“祥云”火炬默念书中的一段“圣火颂”。我想,当我举着“祥云”跑完属于我的那一段火炬传递,停下脚步,并且把圣火传递给下一位火炬手的时候,那并不应该是我这1610多天奥运之旅的结束。或许,这些与奥运有关的经历已经在那一刻开启了一些新的东西,说不定是另外一次奇妙的旅程。

    来自瑞士的祝福

    跟菲利浦的相识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期间,我们去参观柏林的国家历史博物馆时偶然遇到带女儿到此参观的菲利浦。他是瑞士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私人电影公司的老板,根据一部法国人早年的游记拍了一部电影参加这届柏林电影展。在我返回波恩不久,就接到他的邀请,去洛桑参加他们一部纪录片的看片会。

    因为我对菲利浦公司的3D影片很感兴趣,而他也对我作为藏族人一直在参与北京奥运的活动十分感兴趣,在看片会之后我们聊了很久。菲利浦很喜欢中国,他激动地回忆1980年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虽然遇到的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讲英语,但都很真诚地帮助他,让他一直感动到现在。他像个孩子一样给我看家里每一样“Made in China”的物品。他告诉我,他曾经拍摄过一部讲瑞士洛桑的3D电影,这部电影已经获选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北京展映。

    今年3月西藏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后,菲利浦主动给我写来邮件,他说:“我仍然相信你给我介绍的西藏才是真的,因为我自己在中国有过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虽然这里的媒体都不愿意这么说。我也认为是中国以外的人对西藏并没有很好地了解,我想跟你合作一部3D的电影,向西方人介绍真正的西藏。”

    美国研究者的镜头:我是北京奥运的见证者

    在跟美国佩珀代因大学的经济学专家Dean Baim教授聊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海外传递的时候,他非常痛心地说:“他们(外国人)根本就不了解中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中国人真的是有多么盼望奥运会的主办。”看着我疑惑的表情,他解释说,虽然他也是老外,而且是不会说中文的纯粹的老外,但是他是北京奥运的见证者。

    2001年7月13日,他带女儿和几十个学经济的学生参加一个与中国交流的活动,他们的宾馆就在长安街上。入夜,突然长安街上人声鼎沸,正在倒时差的他被惊醒吓了一跳,一打听才知道人们都在庆祝北京申奥成功。他立刻拉着女儿上街加入了游行的队伍,一路上看着人们挥舞着申奥的小旗子,坐在汽车上的人也把手伸出窗外挥舞着国旗和小旗子。他们也很激动,不停地跟身边的人打招呼,一起挥手欢呼,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Dean Baim这才发现硕大的广场已经被人挤得满满的,而且大家都和他一样是自发聚集的,身边的人看见了他们父女,于是众人把他的女儿抬起来往天上抛起来又接住。护女心切的Dean赶紧上前阻拦,人们便放下他女儿,转而把他抬起来往天上抛。这种疯狂彻底感染了Dean Baim。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一种积蓄已久的激情的爆发。

    于是Dean Baim开始关注并研究北京奥运的场馆建设及其赛后利用,他每年暑假都要来北京,把场馆建设的场景拍摄下来,他每一次来都感受到北京的巨大变化。他自豪地说:“北京迎接奥运的这6年,我都用镜头记录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