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举办与市民凝聚力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07    作者:陆小聪 董 鹏 张修枫    来源:中国文联网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思想观念的开放,中国社会凸显出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经济领域的问题很多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经济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学工具解决,而要结合整体社会机制的环境。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中的各类问题归结下去,都是“人”的问题,是人与人在交往互动中出现的偏差。要改变人际关系中的这一状况,需要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建立起真正的“共同体意识”,即社会成员个人对于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然后由这种认识和认同所产生的主动维护所属社会群体利益和维持发展的行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正是产生这种“共同体意识”的难得机遇。举办一届成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社会各界都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这种整体面对的压力,将在多方面有助于群体内凝聚力的加强。

    奥运会的举办,有助于使不同地位的社会成员形成有共同利益、有自我意识的群体组织。随着体育产业发展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奥林匹克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原先处在社会不同阶层内的社会群体,面对奥运会这同一块“大蛋糕”,必将联合起来共同营利,而不再“鹬蚌相争”。为了更好地争取奥运商机,原本相互竞争的商家则往往会选择联合发展的形式,激发更多外国运动员和游客的消费热情。而就在这些“联合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始结合,形成了有自我意识的组织,从而产生共同体意识和社会凝聚力。

    成功的奥运会组织工作,能够加强各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统一与团结。奥运会期间,会有大量的国外运动员和游客到来。大量“外来者”的涌入,能够促进国民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当每一个公民看到满街的外国游客时,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定会油然而生,并且由此产生一种“主人意识”,更好地招待客人。从这种“主人意识”中而来的认同,会在不自觉中加强市民的团结和统一。

    组织大规模的奥运会赛事,对于组织内部结构的协调统一会起到促进作用,增强社会结构调整。奥运会的组织工作中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按照社会中原先的资源配置方式,恐怕很难完美地举办如此引人注目的盛会;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成功的奥组委往往都需要整合调动社会多方面资源,以使社会成员的行动协调一致地参与到奥林匹克的组办工作中。这个协调社会成员的过程,就能够成为各界市民互动协调的过程,从而强化了市民间的“共同体意识”。如果在政府的协调鼓励下,成功的奥组委甚至能够起到促进社会结构调整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奥运会的举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社会凝聚力:

    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展示城市新的精神面貌,获得市民对此的认同。奥运会所要求的大规模、高质量的信息传播网络,较多功能齐备、设备先进的文化、体育设施,清新优美的城市环境,方便快捷的市内和城际交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都将促进城市有一个全新面貌。

    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起,历届奥运会的举办都会对主办城市的基础建设带来巨大的改善。东京建造了首都圈高速公路网、地铁和一大批高级饭店和旅馆等城市基础设施;巴塞罗那的道路设施增加了15%,绿化带和海滨旅游区面积增加了78%,人工湖和喷泉的数量增加了268%;亚特兰大在各项建筑物中使用替代物质的冷设备、太阳能利用装置,并用有轨电车和各类环保汽车改善公共交通网络;悉尼更是成功地全面改造城市形象,“绿色”概念成为整个城市的象征。以上这些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在奥运会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更是在奥运会结束后成为宝贵的财富。市民们通过奥运建设,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重新认识了城市的风貌,自然能够强化对城市的热爱,从而增强他们的凝聚力。

    通过奥运消费促生凝聚力。社会学的研究已经表明,消费日益成为新的社会阶层划分的指标,不同阶层的市民消费的产品也不同。相反的是,同一类商品的消费也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融合。北京奥运会如果能够在经济产业开发的同时,引导奥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将体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奥林匹克是一场竞技体育的盛会,人们通过观看比赛能够达到文化审美、精力宣泄和情感融合的目的。观众们共同支持的对象就成为连接观众情感的纽带。此时,共同的奥运产品和纪念品(例如,中国队的队服、纪念章等等)就会成为这种“情感纽带”的象征符号。由此可见,奥运商品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还能够促进情感交流,而当人们对于这种情感有了更深的认同后,就会产生更多购买同一类商品的欲望,带来进一步的商机。

    从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就发行了相关的纪念邮票;芬兰的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发行纪念硬币;此后,相关奥运商品的开发越来越多样,营销手段也越来越丰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奥运商品营销收入更是高达10亿美元。北京奥运会如果能够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奥运产品,相信能够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并且附带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

    在为奥运会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市民的人际认同和道德意识。有幸被选为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对这座城市的市民而言将是一个极大的荣誉。这个荣誉会激发起全体市民以至国民整体的社会认同。市民们知道作为东道主对待客人应该主动热情、彬彬有礼、注意修养、讲究文明,每个市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主办城市的道德修养水平,无形中对市民起到了教育和约束的作用,促使城市凝聚力得到更高的提升。

    举办奥运会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展示新形象、振奋民族精神的好机会。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想利用举办这届奥运会的机会重塑战败后的本国形象,就提出了“用一千万人的手美化东京”、“振奋全日本民族精神”的口号。全日本上下为办好奥运会都动员起来,结果奥运会办得很成功,日本人恢复了民族自信,为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奥林匹克的文化氛围,也能够提升城市的精神世界。当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新闻记者涌入奥运会主办城市,充分领略主办城市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同时,对举办城市的市民而言,也是一次认识世界、接触世界、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与各国人民交流的极好机会。通过举办奥运会,市民们在精神境界上将得到升华,能够领悟到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学会对其他民族的尊敬,从而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看待别人和自己。懂得了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市民们通过观赏奥运比赛,真切感受到“更快、更高、更强”理念,即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

    “志愿者服务”是奥运会的重要部分,北京奥组委可以以此为契机,组织普通市民更好地参与奥林匹克,从而增强市民的共同体意识。

    奥运会增添了日常生活中的共同话题。奥林匹克不仅是一项盛大的体育活动,它也是一项伟大的艺术创造,具有极强的魅力,它吸引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目光。在奥运会举办的17天里,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每个国家都会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在观看,连平时不怎么关心体育的人也经不住奥运会的诱惑,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些把奥运会当做商机的人们更是如此。这样,人们就有了大量的共同话题,不论是在闲聊中还是在其他公共活动的场所,人们都会热情地讨论有关奥运会的话题。这大大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他们的认同感,市民之间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资料显示,奥运会吸引观众的魅力是巨大的。据统计,悉尼奥运会时分布在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9亿名电视观众看了奥运会,整个比赛期间电视观众达到196亿人次。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奥运举办期间,通过上网关注奥运的人数急剧增加。悉尼奥运会期间,登陆奥林匹克官方站点有110亿人次。关注奥运会的人是如此之多!正因为如此,人们在生活中有了共同的话题,原来的距离感减小了,认同感增强了。

    根据这些情况判断,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关注奥运会的人数会更多。并且由于近年来中国奥运成绩的不断提升,它会更加激起国人的关心和兴趣,引发国人的自豪感,进一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增强市民的凝聚力。

    由此可见,通过适当的开发,北京奥运会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还能够通过增强市民的凝聚力,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并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