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奥运题材电视片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07    作者:郑荣健    来源:中国文联网

    对即将开幕的奥运会来说,北京早已准备好了。当五环旗与奥运会会歌的歌声在北京上空飘扬,《北京,你准备好了吗?》、《非凡奥运》、《水立方》、《北京,你好!》等一系列涉奥题材的电视片纷纷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探索频道国际网络、国家地理频道(国际)、德国国家电视二台等境外主流媒体播出,以真实客观的视角,反映了北京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情况和中国人民对奥运的期盼,在全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传播范围多达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电视节目是由五洲传播中心分别与美国D3制作公司、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国际)、德国Opus.Media媒体制作公司等境外电视机构联合制作的。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五洲传播中心国际部主任井水清,请他谈谈对涉奥题材电视片的看法和与境外电视机构合作的经验。

    真实反映为奥运所做的努力

    记者:如今全国上下迎接奥运的气氛越来越浓,涉奥题材电视片也在营造良好氛围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您介绍一下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制作的几部作品的相关情况。

    井水清:2005年五洲传播中心与Discovery探索频道联合制作了《打造新北京》,这是首部在境外媒体播出的反映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情况的电视纪录片。2006年以来,五洲传播中心又制作了《非凡奥运》、《北京,你准备好了吗?》、《北京,你好!》3部涉奥题材的电视系列片以及《“鸟巢”国家体育场》和《水立方》等反映奥运场馆建设的节目,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以及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情期盼。总体上讲,这些涉奥题材节目的拍摄都采取了现场记录的方式,真实、客观地反映当前中国筹备奥运会的进展情况和各行各业的人们为奥运会到来所做的各种努力。实际上,除了直接与奥运相关的电视节目,五洲传播中心还与境外媒体合作拍摄了《万里长城》、《敦煌写生》、《伟大的中国杂技》等节目,从文化交流的角度配合奥运进行宣传。

    记者:您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播出情况跟当初的预期一致吗?

    井水清:从目前看,播出反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就以与美国D3制作公司合作拍摄的《北京,你准备好了吗?》为例,到目前为止,它已在美国44个州的416个公共电视台和47个有线电视台播出,进入美国88%的州际电视市场,播出反响是始料不及的。“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为奥运会提前做了这么充足和完善的准备。”这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节目总裁Charles Benton先生在观看了《北京,你准备好了吗?》后给予的评价。

    后来,根据不同国家的播出需求,我们进行了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朝鲜语、日语等语种的译制,在除美国以外的20多个国家播出。

    除此之外,五洲合拍的电视片《非凡奥运》、《水立方》等节目,借助合作媒体Discovery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的国际播出网络,传播到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从大外宣的角度讲,反映自然历史文化的常规节目也配合了奥运的宣传,它跟直接反映奥运主题的节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相互间有什么特定的衔接吗?

    井水清:常规的节目,如《西藏日记》、《在中国乘火车》、《敦煌写生》等,我们采用了美国人的视角,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让他们来接触中国、认识中国。虽然内容主题不如奥运题材的节目那样宏大,但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入手,令那些对中国了解不多的国外观众很容易找到兴奋点,引发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愿望,可以说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像《北京,你准备好了吗?》这样的节目来说,主题很明确,就是要说北京奥运会的准备情况,在全球关注奥运的有利时机,能够起到集中强化宣传的作用。所以,从奥运大外宣的角度来讲,奥运主题的节目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节目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互为裨益,能形成有效的对外宣传整体布局,全面提升中国形象。

    从操作上来讲,常规节目相对较为容易,奥运主题的节目因为涉及交通、环保、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时效性强,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制作常规节目积累的经验,在制作涉奥题材节目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五洲传播中心与境外媒体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也为涉奥节目在国际上获得宣传成效奠定了基础。

    国际合作拓宽影响面

    记者:在合作拍摄、特别是采用外方主持人或普通民众的视角拍摄过程中,各方可能都有自己的不同立场、角度和文化理念,其间是否经历了颇为不易的磨合?

    井水清:国际合作最困难的,就是探讨像奥运这样的确定好的选题。以前有关文化、城市的题材很容易找到双方的契合点,相对比较简单。但奥运题材节目内容涵盖面较广,有的西方媒体甚至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中国,我们的国外合作方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在西方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接触到客观反映中国的资讯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总是从我们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提问。比如他们发来资料,说德国某媒体报道中国的草地喷了绿色油漆……诸如此类的内容,在合作过程中,就更需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磨合。我们加大前期调研的投入力度,调研北京乃至中国为奥运会所做的各种准备,从大气污染控制、首钢等工厂搬迁、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设定、水资源利用、交通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深入采访,取得第一手资料,翻译整理之后为合作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从中选择,就能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到北京正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努力。这样我们就容易找到共同的切入点,有效推进拍摄采访的过程。

    记者:涉奥题材电视片的制作可能包含了很多内容,其中既要传播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要让广大观众特别是国外的观众感兴趣,同时还要有效地传达我们的一些观点,如何在这种多元需求的交叉中找到结合点?

    井水清:国际联合制作本身的特点就是把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内容,通过国外观众认可的节目形式有效地传递出去,所以我们国际联合制作的节目本身就是多元文化需求结合的例证。比如《中国建筑奇观》中有一集是《北京T3航站楼》,反映的是北京现代化的一面,强调科技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全球先进知识的共享和贡献,这个主题是很积极的,合作双方应该很容易找到共同的切入点。但从节目的具体操作上说,开始还是有分歧。我们知道,电视片为了追求艺术表现,吸引观众,需要有起承转合,设计矛盾冲突,有情节的碰撞,比如某问题若是解决不了,施工就得停工,进而形成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内容环环相扣。以《北京T3航站楼》的拍摄为例,最初国外导演提交的拍摄脚本里,将情节和事件的递进线索表现为设计者和业主之间不同意见的冲突与磨合,矛盾焦点是设计者如何不断克服困难、满足中方业主苛刻的要求。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对中方来说显然有失偏颇。在创意方面,中外合作双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我们认为无论是业主还是设计、施工方,其共同的目的是建造一座最为先进的航站楼,共同应对的是建筑科技的挑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这样的节目创意,既体现了我们的诉求,也满足了节目情节设计的要求,合作双方找到了共同的结合点。

    多元视角传播中国文化

    记者:以国际合作的方式拍涉奥电视片,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为什么采用外方主持人采访见闻的表现形式?

    井水清:随着我们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宣工作也面临着更重、更复杂的任务。考虑到目前我们对外交流的需要以及各国的不同情况,我们找到了一种“借船出海”的方式,通过寻求国际合作,借助各国或国际传播平台,以更好地传播文化、传递信息,有效地发出我们的声音。《北京,你准备好了吗?》以主持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可以说是国际合作形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主持人在现场的提问是很随机的、个性的,是从他们自己的感受出发的,这个角度和立场是非常客观的,能够传达出到北京来的各国朋友感同身受的东西。像《北京,你准备好了吗?》中的美国主持人Mary,曾来中国多次,对中国很友好。在拍摄过程中,她去采访中国的一个英语学习班,其中有7岁的小孩,有70多岁的老人,100多人在班上一起学习英语,她看了很感动。她说,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多中国人去学习自己的母语,真的感到很自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为了举办奥运会,人们能很甘心、很高兴地去学习一门外语。当学习班上的人们跟她说Welcome to Beijing时,她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当Mary问一位来自美国的在华留学生,本届奥运会上你会支持谁?那位美国留学生毫不犹豫地说,我支持北京。她听了很诧异,那位留学生告诉她,他在中国生活这么长时间,他所看到的是北京为奥运所做的种种努力,一谈到奥运会,人们也都显得很振奋、很有信心,都甘愿为奥运会去做很多事情,这在其他国家是做不到的。

    记者:国际联合制作的节目普遍体现出一种客观、真实的氛围和国际化的节目风格,你们在具体操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选题上有什么特点?

    井水清: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对中国的关注。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掌握的信息所限,国外媒体在解读中国时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而中国制作的电视节目,由于不符合国外的收视习惯,很难进入境外主流渠道进行传播。我们熟知中国国情,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借助国外的制作经验和国外媒体的传播平台,能够有效地向世界介绍中国,起到了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国外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的拍摄越来越关注与中国有关的选题,而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的题材往往又容易找到契合点。这也是我们国际合作的优势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中国充满活力的经济和国际影响力是我们强大的动力。可以说,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是我们选题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