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其中“人文奥运”理念居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既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深刻理解人文奥运理念,准确把握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在联系,大力实施人文奥运战略,对于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赋予奥运以人文的特色
现代奥运理念的创新
从词源上说,“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指通过教育与教化的方式来确定与巩固人本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人文精神与奥运理念相融合,赋予奥运以人文的特色,这是现代奥运理念的创新。从中英文互译的角度,可以把人文奥运理解为人本奥运、文化奥运和大众奥运。
人本奥运,是指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体现尊重人、关爱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主义中包含关爱、友谊与和平的思想。关爱,是指对运动员的关心与爱护;友谊与和平,是指奥运会反对任何形式的谋杀、流血等暴力活动,当运动场上出现矛盾与误解时,提倡宽容、理解与谦让。奥林匹克运动既是一项体育运动,又是一项教育运动,后者的作用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法国教育学家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教育青年。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鼓励着人们不断奋进、不断追求,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奥林匹克宪章》将“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文化奥运,是指奥运会为世界各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现、交流与融合的舞台。国际奥委会2000年论坛强调:“奥林匹克所推崇的绝不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或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方化,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多元文化的又是跨文化的”。从奥运会日益增多的具有各国文化特点的比赛项目可以看出,这项世界最著名的体育赛事已经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并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五千年的文化,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世界各国朋友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这一文化的最好机会。同时,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盛会。届时,将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2万名以上的注册记者和3万多名的非注册记者,以及几十万名游客来到中国、来到北京,这为世界文化集中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大众奥运,是指奥林匹克运动旨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现代奥运会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体育竞赛的范畴,奥运会的申办、筹备以及举办,动员了社会各方面民众的广泛参与。同时,奥林匹克运动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的权利,注重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的。事实证明,只有建立在大众参与和普遍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
继承与发展了奥林匹克精神
北京在申办奥运会时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适应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回归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强调人文精神与体育运动结合的人文奥运理念,是对古代奥运会人文内涵的有效传承。起始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奥运会,不仅注重展现人们发达的肌肉和健美的身躯,同时通过音乐、唱诗、戏剧等文艺方面的比赛,展现人们的精神状态。这种在身心和谐状态下的公平竞争,正是古代奥运会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人文内涵的重要体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继承了这种人文精神。《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精神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使奥林匹克运动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是展现人文精神的窗口,它所宣扬的和平、友爱、尊重、拼搏的思想已远远超过了体育赛事本身,这也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所在。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突出体现了这一奥林匹克精神。
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理念相互联系的人文奥运理念,是奥林匹克精神在当代的丰富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资源的枯竭、自然环境的破坏,带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过度的功利主义和商品化,造成价值观的错位和失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强烈呼唤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关注科技健康发展的人文精神回归。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的奥林匹克运动,自然也在回应人们的这种呼唤。
实施人文奥运战略
为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积累经验
北京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文奥运理念的战略实施过程。这一战略的实施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积累了重要经验。
奥运会筹备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北京奥运会无论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体现着人文奥运的理念。例如,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比赛场馆;形成了以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现代交通体系,为赛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保障;为保障残奥会的进行,建设和改造了符合残奥会要求的体育设施与人性化的公共设施;重视环境整治,在新能源利用、污水处理、大气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成效,为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了一个清洁无污染的环境等。
奥林匹克教育促进了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北京奥组委与教育部在全国4亿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确定了206所中小学参加“同心结”交流活动,促进北京市中小学生与奥林匹克大家庭各成员所在地青少年的交流;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促进广大市民养成热情礼貌、文明观赛、遵守秩序的良好文明风范。
系列文化活动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北京特色,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北京奥运会会徽、奥运火炬、奥运奖牌以及奥运纪念品的设计,都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内涵与魅力,使它们成为奥运史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代特点的艺术珍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国内外的文艺团体来京演出,有效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奥运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志愿队伍的壮大弘扬了“大众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从1993年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开始,到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奥运会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始终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申请人数超过112万,城市志愿者报名人数达207万。经过选拔将有10万赛会志愿者服务于奥运会和残奥会;40万城市志愿者在500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服务、语言翻译等志愿服务活动。由北京奥运会申办和筹备所推动的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志愿队伍的壮大,将成为现代奥运史的重要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