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奥林匹克运动仅仅看做是四年一次、运动员参加的运动会。其实,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文化和教育的大课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社会文化运动,最早承担的使命是教育青年、激励社会。19世纪末,世界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顾拜旦知道单纯搞个大型运动会,并不能达到世界进步的目的,体育运动必须和文化、教育相结合。
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包含着两大要素:第一要素是体育,第二要素是文化和教育,二者应当协调均衡发展。
文化、教育元素在体育运动中如何显现呢?举一个小例子,美国的两代拳王阿里和泰森,论竞技成绩,实在是难分伯仲。但他们两个一个品德高尚、受人尊敬,而另一个缺乏教养、傲慢无礼,甚至沦为阶下囚。这么一对比,体育运动中文化教育存在与否的区别便一目了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曾有一部体育题材电影被送往国外参展。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提出,影片拍得不错,就是有一个情节不太符合奥林匹克精神:一名得了银牌的运动员愤然将奖牌扔进了大海。基拉宁说:“银牌也是努力后得来的,参与者本身就是胜利者。”
都灵冬奥会,中国双人滑选手张丹/张昊在做一个抛四周跳动作时失手,张丹重重摔倒在地受伤,但随后,他们却带伤完成了比赛,全场观众起立向两人鼓掌致敬,两人最终获得亚军,这枚银牌的价值一点不输于金牌。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从最广泛、最完整意义上来说,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造就一个完整的人。”
奥林匹克运动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体现了竞技的力量,更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如果没有促进人类沟通、文化交融、世界和谐等多方面的功能,奥林匹克运动就失去了灵魂,充其量只是古罗马角斗场的现代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