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徐坤近影。中国文联网
“历经4年打造、如今已然耸立在北四环边上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它的设计使用年限是100年。同样是历经4年艰辛打造,我的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设计使用年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徐坤自信而风趣地评说自己的奥运题材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回首4年来的创作历程,徐坤颇为感慨,“这部《八月狂想曲》,从开始无从下笔的‘瞎想’,到后来逐渐成形的‘萦想’、‘默想’,直至再后来的‘狂想’,着实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
曾因采访困难提出辞呈
《八月狂想曲》以一座虚构的奥运协办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以场馆建设为主要线索的庞大故事。“以北京奥运会为题材写一部长篇小说,是2003年底北京作家协会派下来的任务。那时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到作协当专业作家,来了就接手这样一份工作。”徐坤表示,《八月狂想曲》得到北京市优秀长篇小说创作出版资金的扶持,也是中国作协2007年度扶持的重点作品之一,但当初接到这个“命题作业”时,她曾经想过要放弃。
“与奥运有关的内容很多,刚开始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直到接触奥运场馆建筑师们,才灵感突发,决定通过奥运场馆建设过程来贯穿小说主线,塑造当代中国建筑师群像。”徐坤说。
但要想采访到与奥运建设直接相关的高层人士,困难重重。“接到任务半年之后,我开始打退堂鼓,正式提出了辞呈,因为感觉所有的道路都给封死了。”徐坤回忆。后来,由北京作协和老作家张洁牵线,徐坤才得以采访到“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
除了与一线的建筑师对话外,徐坤还像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一样研读了大量建筑书籍。从工程造价、预算方案、工程监理到中外建筑史、古建筑风格;从梁思成传记、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建筑风格,到公共建筑设计、奥运场馆建筑招标方案,多达几十种。“原来我对建筑领域并不熟,但现在大概可以去考清华建筑系研究生。”徐坤幽默地说。
以建筑师礼赞青春中国
《八月狂想曲》主人公之一黎曙光,实际上是中国当代建筑师群像的一个典型。“虽然奥运题材是明确的,但我在采访对象中发现,从总设计师到工程师助理,几乎都是由年轻人组成,这一发现让我很激动,让我意识到周围社会的变迁,由此我树立了一个要礼赞‘青春中国’的主题。”正因秉承这样的主题,在徐坤的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都是年轻人,他们在策划和设计奥运设施。
“这个时代的中国建筑师,他们豪气冲天,勇于和世界对话,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世界平等的姿态,跟国际接轨。”徐坤说,这群建筑师跟她以往接触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一样,他们的思维很直接有力,英姿勃发。正是从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同龄人身上,徐坤感受到了青春与力量,感受到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等人所憧憬的少年中国的伟大梦想,今天正在变成现实。
小说中的两位男主角都是年轻人,不管是副市长还是奥运场馆主建筑师,他们身上都朝气蓬勃。但他们在建设奥运场馆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种种官场的利益冲突、私人的情感纠葛,饱尝挫折才完成使命。“这本书并不是应景之作,里面也有自己这些年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思考,我还在书中写了当地民间风俗,这样作品就显得更加立体。”徐坤说。
真心相信我们这个时代
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奥运设计团队的意气风发,徐坤后来的创作激情却来自于被他们激起的斗志。“建筑,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而文学,是一个人的千军万马、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我也可以用笔、用键盘建起一座文字的‘鸟巢’。”徐坤说,写作过程充满甘苦。“写正在进行中的国家大事,我必须盯住时局的变动和政策面的变化,随时对小说进行局部和细节的调整。这跟回顾性的小说不同,创作难度更大。这也造成小说既不能完成得太早,也不能完成得太晚。”
三年的采访、调查,外加一年的持续创作,《八月狂想曲》终于在今年4月份完稿,最近由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徐坤在卷首语里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献给一个时代,献给青春中国。“作为一名作家,我真心相信我们这个时代。我和我书中那些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人公们,都是有福的一代,也是承恩的一代,我们承的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恩,享的是国家繁荣昌盛的福。”
刚写完《八月狂想曲》,汶川大地震就已发生,徐坤主动要求去灾区采访。回来后决定把这部小说的10万元预付稿费捐给甘肃灾区,支援建设那里的一所小学。“我就想为灾区做一点实事,能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上课。”徐坤坦言,《八月狂想曲》的收入与付出并不成比例,但喜欢文学就不会考虑这些,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