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主办,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北京市委宣传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文化活动部承办的第四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国际论坛在北京怀柔举行。专家们对今年出品的一些体育电影如《买买提的2008》、《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筑梦2008》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但更热切期望能出现更多好看的体育电影。
中国电影史上,体育电影的产量虽然不丰,但仍有不少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如《体育皇后》、《女篮五号》等。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诞生后不久,电影前辈黎民伟就拍摄过体育纪录片《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之后中国电影人也在不断探索体育电影该如何拍摄。中国的体育电影一直有把体育与国家、民族等宏大主题联系起来的创作习惯。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以1934年孙瑜拍摄的《体育皇后》为例说,黎莉莉扮演的“体育皇后”以活泼、健康、乐观的女性形象出现,一改之前阮玲玉、胡蝶等扮演的被污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灌注了导演对“体育真精神”的理解,也将他对中国人完美的理想融入了电影。导演在电影的字幕里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体育造就健全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只有这样的国民,国家和民族才有可能强大起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提出,上个世纪80年代张华勋导演对功夫电影与体育电影的融合而做出的努力是令人敬佩的,可是遗憾的是这一探索没能继续下去。
今年涌现出的一些体育电影显现了中国电影人对体育片规律的探索。《筑梦2008》的导演顾筠谈到了这部纪录片能进入院线的几个要素:要有大片质量的声音和画面,要有明星,要有故事有情节有看点。他们意识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部体育纪录片进入影院。于是,他们借鉴了美国奥斯卡获奖电影《撞车》的叙述方法,将四条线索交织起来,这四条线索可能并没有什么太紧密的关系,但结合在一起就营造了特殊的氛围。《中国电影报道》主编张卫则谈了体育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在创作和营销上采取了替代性满足普通人的梦想,满足观众的崇拜心理和好奇心的做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认为,体育与电影有着天然的联系。他说,电影最终是拍人物给人看。观众想在电影里看到人性。而体育是人生存最终极的体现。在体育里,人们很难伪装自己。观众愿意在电影里看到能呈现人性真善美的体育故事。体育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对位和可以量化的特点,与电影语言的组合有天然的契合。他说,美国电影学会1500名会员投票选出的十大类型片名单中,体育片得票最多的前十名中,有3部讲述棒球运动员故事的电影。他认为,某种类型体育片的多少与该项赛事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成正比,棒球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运动,而且棒球有很多值得讲述的故事,例如团队合作、教练的故事、俱乐部之间的竞争等。韩国电影《方糖》的制片人李正学谈到自己拍摄这部有关赛马题材电影的灵感时说,一个夏季的夜晚,他去看赛马比赛,正好碰上大家为一匹赛马举办退役仪式,这匹马绕着场地走了一圈。全场的人都起立为这匹马鼓掌,刹那时他内心荡起了波澜。他想一匹马就能给人们带来这么多感动,如果拍一部人和赛马的故事,感觉会更好。他说,在电影《方糖》之前,韩国的体育电影并不多,可是《方糖》成功后,有很多制片人都在筹划拍摄体育电影,他自己的下一部电影也将是体育片。
与韩国的情况类似,中国近年来拍摄的体育片数量也不多。所以,今年体育片数量的攀升显得非常可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说,今年体育题材电影声势浩大固然是件好事,但也证明了这并不是中国电影的常态。他更希望在平常的年份,也能有这么多人来关注体育电影。反观好莱坞的体育励志片长盛不衰,明星加盟、制作精良、具有青春气息的节奏等元素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体育题材创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竞赛上,还在于体现群体参与的快乐,在于凝聚国家族群的精神,在于投射生活变化,也在于个体挣脱体能或无形束缚而达到精神追求的高尚境界。简单的竞赛表现或套路的教化不是出路,题材只是一种借助的角度,精神挖掘才是奥运体育电影感动观众、激励人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