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影片集中亮相“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04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6月28日至7月14日,23部新近拍摄的国产体育影片集中亮相“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第四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把电影人喜迎奥运的热情再次推向高潮。这些奥运题材电影或回顾奥运的光荣,或感受奥运的精神,或表达对奥运的期盼,在全国人民以不同方式共创“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热烈氛围中,成为一道银幕上的绚丽风景。    

    任 殷:银幕为奥运欢呼

    正当举国上下喜迎北京奥运,共同营造人文奥运氛围的时刻,中国电影人创作生产了一系列与奥运相关的影片,在银幕上燃起了一道圣火的绚丽风景。

    大型纪录片《加油中国》挖掘、汇集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其中许多是鲜为人知的影像资料,编辑成一部穿梭于中国百年奥运历史的文献纪录片。纪录片以中国人情系奥运为基调,生动地追忆了中国人民对体育精神、对奥运事业的不懈追求。影片展现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赛场上拼搏的情景以及张丹、叶乔波拼力克服伤痛冲刺纪录的身姿、李宁洒脱矫健的体操表演、徐寅生等乒乓球运动员的奋战、中国女排的拼搏、刘翔奔跑的雄姿……直至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和热烈的场面,被凝固在胶片上。影片以宏观的视野,真实生动地表现出今日中国的崛起和繁荣。《加油中国》是应时而作,但不是应景之作。它的生命力在于中国人永不熄灭的爱国豪情和关注人类进步的情怀。

    小成本制作的《买买提的2008》是一部体育题材的儿童片。影片编导怀着一腔平民情怀,运用简练、质朴的手法讲述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小村庄里,一群维吾尔族儿童踢足球的故事。12个孩子痴迷足球,他们把国内外体育明星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外号。尽管来自县文体局的买买提不会踢足球,可他用“小足球队争得县级比赛冠军就可以去北京看奥运会”这个善意的谎言,组织起了足球队。孩子们踊跃参加,连小女孩也不示弱。他们在胡杨林里的沙土地上踢得真来劲儿!12个孩子个个不怕困难,第一次比赛输了球也不气馁。看奥运会是他们的梦想,是他们奋力追求的目标。孩子们的向往和努力居然把小村庄原本涣散的人心凝聚了起来,大人们看孩子们踢球,为他们加油呐喊;孩子们争夺冠军的劲头也成为村长组织村民合力打井的精神动力。到北京看奥运会成了全村人的梦想。这个充满童趣、有着新疆地域风情的故事,生动地唱响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尤为可贵的是,影片的导演、演员都是少数民族,他们为奥运加油的行动,绘画出民族团结、全民迎奥运的生动图景。

    在中国体育史甚至国际奥运史上,都不能忽视第一个代表中国敲开奥运大门的短跑运动员刘长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就是以刘长春为主人公的传记性体育电影。影片的编剧王兴东、导演侯咏以饱满的激情将刘长春的体育人生呈现在银幕上,引领着当代中国人去重温中华民族参与奥运的伟大历程和长久期盼的梦想。这是一份中国电影人献给北京奥运会的厚礼。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围绕刘长春1932年赴美参加奥运会的真实经历,进行了精心的艺术创造,结构起跌宕起伏的情节:从力争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到乘船赴美,再到参加奥运比赛,情节环绕着人物命运展开,通过矛盾冲突展现出刘长春的精神面貌。

    1931年,中国东北沦为伪满洲国,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抗日学生被镇压,东北大学被关闭。身为东北大学学生的刘长春是田径赛场上的健儿,屡次刷新国内百米纪录。他有短跑的天赋,“真想变成马,永远跑下去”,更想跑出国门去奥运赛场上一试高低。但是,当日本人要他代表伪满洲国参加第10届奥运会时,刘长春断然拒绝。他逃出大连,冒着关东军一路追杀的危险,逃到北京,几经周折,得到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的资助。刘长春终于和教练登上了开往洛杉矶的轮船。

    刘长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人物的架势,他只是用运动员应有的行为表达着为国出征的信念。悬挂在船舱里“单刀赴会”的画恰是他的心境。他争分夺秒地在甲板上训练,在大雨中奔跑,为训练和教练争吵……他万分焦急,惟恐错过奥运会开幕式。当暴风雨阻挡轮船航行时,刘长春用自己短跑的实力,使跟他打赌的美国人甘愿认输,同意改道起航。这个段落画面饱满、节奏紧张,充分凸显了刘长春的坚定意志。经过23天的海上漂泊,刘长春终于赶到了洛杉矶。

    影片的高潮落在洛杉矶奥运赛场。当银幕上出现刘长春一人举着国旗步入会场的画面时,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时刻!不甘落后、不甘屈辱、追赶世界的中国人终于敲开了奥运会的大门。可以想见,孤独一人的刘长春定会使今天的观众感慨万千。但无论刘长春如何勇敢,如何执着,没有国家的强盛,怎会有个人的荣誉,怎会有今天的体育盛事?影片结尾时,刘长春顽强地喊出:“我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澎湃激情推向了高潮。

    不断临近的北京奥运会活跃了体育题材影片的创作。《隐形的翅膀》、《少林四小龙》、《闪光的羽毛》、《大厨小兵》等影片涉及到体育竞技的多个门类,儿童片、传记片、励志片、真人真事情节片等多种元素相结合丰富了影片的类型,体育动作的视觉特点又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效果。正是通过展示青春、力量、意志,从不同侧面赞颂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体育题材影片有力地促进了主旋律影片的创作。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主演李兆林:唯一的目标就是“跑”进奥运会

    在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中国走进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扮演者李兆林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他在银幕上呈现的运动员的力量感和执著,都使人们为刘长春这位漂洋过海“跑”进奥运会的中国人所震撼、所感动。

    要演好这个角色,演员必须擅长短跑,这样才能从形体、动作等方面靠近角色。而李兆林本人就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李兆林说,自己虽然从初中就开始练短跑,也拿过一些名次,但为了演好刘长春这个角色,在电影开拍前,他还是专门到大连进行封闭式训练,找到专业运动员的体能状态。

    参与该片演出的著名主持人吴大维说,李兆林为了这部电影流过汗也流过血。但李兆林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说拍这部电影有多苦,他认为,演员在台前工作得到社会的很多关注,而多少幕后的工作人员也付出同样的辛苦,却默默无闻。令李兆林印象最深的是一场刘长春在轮船上的戏。从中国到美国坐轮船得花上几周的时间,在这几周时间里,刘长春天天都在船头练习。李兆林在船头巴掌大的地方练高抬腿,拍了一天,导演侯咏都不满意。李兆林说,达不到导演的要求,主要是自己的体能赶不上刘长春,但体能又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这并非他付出努力就能做好的。这时导演激将他说,你连这点都跑不了吗?那时,李兆林非常想说我不拍了,可当他向后看时,看到了剧组的所有人,他们也在辛苦地工作着。李兆林说,那天他只睡了1个多小时,可导演比他睡得还少,当他起来的时候,导演已经在选景了。李兆林说,作为演员,他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为了这个角色,李兆林吃了不少苦,腿关节受伤不能跑步了,脚指脱节了,甚至部分头发也白了。

    为了演好角色,李兆林尽可能查找一些关于刘长春的书和纪录片。每天他都对着刘长春的照片看,然后按照刘长春的训练方法训练自己。他说,刘长春的训练方法并不科学,就是“野跑”,踏步式代替摆动式,低头代替抬头。现代科学的跑步方式是抬头的摆动式,刘长春则是低头的踏步式。形成这样的跑步姿势是有原因的。那时的中国人走路不像外国人,都是低着头、哈着腰、含着胸,以表示自己的谦逊。看纪录片就会发现,刘长春跑步的时候是弓着腰的,他的这种姿式让人感觉到一种像豹子一样的力量。

    李兆林说,他学话剧出身,电影演技则稍显生涩,但导演利用他的这种生涩,呈现了人物的生涩和木讷。李兆林说,在电影中他更多的是演他自己。刘长春不爱说话,感情含蓄,很坚强。李兆林认为,这种人物有点像渡边纯一提到的一个词汇,叫“钝感力”。“钝感力”并不是说这个人迟钝,而只是有点儿木讷,对周围的一些困难、阻力视而不见,在他眼里只有目标是最清晰的。刘长春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周围人的误会都不会顾忌,唯一的念头就是要去参加奥运会。

    李兆林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刘长春对自己其实挺残忍的:他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出生,可他不会想不到自己逃离伪满后家人将面临什么样的处境,但他还是不放弃自己的奥林匹克梦。李兆林说,他希望自己演的这个刘长春能回头看看,有多少人在支持他。因此,他为人物加了句自省的话,导演认可并修改后,用在了电影里。刘长春说:“我跑了20多年,我给家里挣了什么?除了这些废铁破纸,什么都没有。可我就是想跑,变成一匹马,撒了欢地跑。”李兆林说,这句话能让人物更有质感。

    拍完这部电影,李兆林还没有完全从刘长春的角色中走出来。他说:“我从心里希望刘长春这个人物能活到现在,像他这样的运动员,国家和社会都会给他百分之百的支持,为他提供优越的条件,我想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更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吴月玲)

    陈晓云评电影《买买提的2008》:快乐足球与奥运想象

    体育与电影的联姻,成就了“体育片”这样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如果说,体育电影是运动的艺术的话,那么,体育则将身体运动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体育与体育电影,也许正是在运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谋”。《奥林匹亚》、《火的战车》、《愤怒的公牛》等体育题材的影片都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号称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与电影的联姻,同样催生了《胜利大逃亡》、《少林足球》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中外影片。

    在当今体坛国内男足依旧不景气、女足也处于低谷的当口,《买买提的2008》则在影坛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快乐足球”的乐观想象。这部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小村庄沙尾村为背景的影片,融汇了体育片与儿童片的叙事形态,在中国电影的儿童叙事中显现出了并不多见的童真与童趣。那群分别以马拉多纳、马尔蒂尼、罗纳尔多、贝克汉姆、巴乔、齐达内等国际球星来为自己命名的足球少年,不仅表现出罕见的足球天赋,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来说,足球就是快乐生活的源泉。如果说,米卢的“快乐足球”还包含着国人对于“冲出亚洲”的期盼的话,那么,对于电影中这些足球少年来说,“快乐足球”就是踢球本身,无涉功利。于是,影片的创意就跳出了常规主旋律电影的严肃基调,而具备了儿童片本身所应具有的轻松、活泼的特质。

    作为一部创作意图直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片,《买买提的2008》同样表达了边远地区的人们对于奥运会的想象。只不过,这种奥运想象不是通过说教式的表白来达到的,而是较好地融合在影片的叙事之中。县文体局干部买买提因为赶走了从体校分配来的迪丽拜尔,被局长下派到沙尾村当足球教练。万般无奈之下,买买提只好编造出一个美丽的谎言,告诉孩子们如果得了足球比赛冠军,就可以到北京看奥运会。买买提为了达到自己的回城目的而暗渡陈仓的做法,不仅激发了足球少年的踢球欲望,而且被村长巧妙地利用为聚集村民打井种树的借口。于是,两条线索的叙事在此融为一体,并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表达了村民们对于北京奥运会的想象。

    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即便是在如沙尾村这样的偏远地域,足球少年对于意甲、英超、世界杯和足球明星也几乎是如数家珍,从而形成了沙尾村与“世界”共时态的想象。而教练与球员“交易”的商业化色彩,以及买买提接受商人亚森开出的商业条件表演达瓦孜,借此帮助“梦想足球队”实现去北京看奥运会的梦想,则表明其对于北京奥运会的期盼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想象,而内化为边疆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全球化”无孔不入,竟然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偏远地区,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接轨”方式,也有效地传达了全民奥运的理念。

    体育电影《破冰》拍摄花絮:奥运冠军“破冰”而出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著名短道速滑教练员孟庆余和他的同事们,多年来为各专业队、省级队和国家队输送了上千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其中数十人次夺得国际比赛的冠军,他的学生大杨扬和王濛更为我国夺得过冬奥会冠军。6月20日,根据孟庆余的事迹创作,由龙江电影制片厂、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影《破冰》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该片讲述了煤炭工人赵红旗执着于速滑运动,他执掌市里的少年速滑队时,把一群被人称作“小煤球”的穷孩子拢在一起,通过艰苦甚至残酷的训练,最终使之成为一支闻名全国的速滑新军,他早年无法实现的梦想,终于在众多的孩子身上实现了。在电影《破冰》的创作过程中,大部分场景需在隆冬的东北拍摄,可去年忽暖忽冷的天气让剧组吃尽了苦头,也在不断推进的工作中苦中作乐、感受创作的喜悦。

    开机的那天,很多从北京长途跋涉过来的车辆都出了问题,仿佛水土不服:有的车打不着火,有的车“喝”不上油,有的干脆就不工作了。经分析,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温度上。电影拍摄时正值三九天,他们选择拍摄的地方又是比市区温度更低的山区,车辆出故障不可避免。最终,剧组不得不给车辆换上了零下50度的防冻液,换用纯度更高的汽油或柴油,并通过暖库保养等各种手段,基本解决了问题,拍摄进度也得到了保证。

    “祸”不单行,此时最重要的摄影机竟然开不了机,这可急坏了剧组的全体人员。由于天气太冷,摄影机保险失灵,导致开机无效。结果,当天的拍摄只能拍一条开一次机,进行手动开关保险,非常麻烦。同样重要的录音机液晶屏也基本“半罢工”:显示忽隐忽现,极不正常,电量充足的一块电池竟然在一分钟内就显示缺电警告。

    在一个新建煤矿拍摄时,严寒和刺骨的大风比山里还要厉害,有的胡子上都结了冰,许多人开始感冒。导演徐耿发高烧39.8度,仍坚持工作,到收工时差点晕倒。拍月亮河外景时,风力达到了五六级,人几乎都站不住;尤其在冰面上拍摄,更加困难。由于光滑的冰面根本稳定不了机器,垫板、沙袋甚至人的身体都成了工具。

    由于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基层教练的故事,这就少不了基层滑冰的场地——自浇冰场。剧组用的冰场其实是一个废旧厂房改建的,原有地基、设备等条件本身就非常不好,加之时间非常有限,浇冰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前期的地基使用了大量的煤块和雪来铺陈,然后用洒水车进行底层冰面的形成,经过2周的时间冰场才大概成型。然后就开始细致地使用冰爬犁浇冰,这时水成了最大的问题:由于该厂房已经基本废弃,附近没有水源,到了春节期间调用各种运水车辆也成了问题。于是,剧组联系了离现场最近的一家小餐馆,从那里一桶一桶地挑水过来。即便如此,这个“最近”的水源也在距现场好几里地外,每天准备水的过程都困难重重。原本以为浇好冰面就可以,哪想到每拍摄完一场,冰面就被演员们的冰刀破坏得不成样子。为了保证艺术质量,剧组不得不每天重复着长途运水的过程。

    此外,由于片场温度太低,冰爬犁的喷嘴常常冻成巨大的冰疙瘩。剧组每次浇冰铺冰面的时候都吃尽了苦头,拍摄时更常常被弄得措手不及。浇冰的时候还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清理,拍摄时往往为了抓紧时间,不管多冷的水,手就堵了上去,拼命去拧龙头,另一端有人在用热水不断浇淋管道和冰爬犁桶体。到最后,喷火器都被拿来清理迅速冻结的冰块。大家戴着的工作手套都冻成石头一般硬。虽然条件非常艰苦,摄制组还是照常工作,确保该片的顺利拍摄。(本文由电影《破冰》剧组提供)

    陈光忠评文献纪录片《加油中国》: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体育史

    在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之际,我看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隆重献映的文献纪录影片《加油中国》,倍感亲切和兴奋。

    开放的视野和艺术叙事方式

    《加油中国》是站在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前面,从人类文明和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记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实现梦想的历程。影片引领国人重温我们民族赢得光荣与梦想的岁月,表现中华儿女的昂扬向上、意气风发,既向世界展现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风貌,又与世界共享“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和平与友谊、激情与荣耀、团结与欢乐。

    从奥运会的发源地希腊雅典到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再到它对中国体育的百年影响,影片结合了开放性的视野和开放性的艺术叙事方式,重新筛选、发现、提炼和梳理了百年中国体育以及国外的有关影像资料。影片通过人物和故事,表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体育先驱和运动员,为了彻底甩掉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帽子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矢志奋争的事实。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具有文献价值的生动形象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画面。

    《加油中国》的历史镜头极为珍贵: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人、短跑选手刘长春孤独地举起旗帜走在运动场上,有“美人鱼”称号的杨秀琼参赛前表达的心声,“海归”马约翰的英语论文:“中国需要体育,就像一个结核病人需要治疗一样”……这些历史人物的音容,让我们感觉到赤子之心的跃动,感受到中国人炽热的奥运情怀。他们何尝不是用生命和灵魂为中国倾情地呐喊着“加油”!

    感人至深的艺术创意

    影片的总体构思,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主题。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使影片开头充满创意。电脑特技营造出一种宏伟与神圣,古代与现代文明对接的演变与旋动的氛围,中国的世界冠军和体育界知名人士的名字如同划动和闪现的星体,由小变大呈五种颜色的奥运五环标志,赫然推出片名《加油中国》,节奏明快,形成有声有色的视听冲击效果,直逼眼球、触动心灵。而影片的结尾则是一组中国体育健儿不断夺得奖牌、走向世界的画面:他们凝视升起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奏响,他们各自难以抑制的表情,令人热血沸腾,刻骨铭心。

    《加油中国》调动了影视艺术的审美元素,使影片增强了观赏性和可信性。在涉及到上个世纪50年代的赛事解说时用了宋世雄高昂的现场广播的声音,其语音、语气和语速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那段红色的岁月。影片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时尚的现代感。

    《加油中国》的魅力在于感人至深的真实感。虽然没有故事片的明星和“编”出来的故事,却以不需要粉饰、炒作和包装的真人、真事、真情感染人,催人奋进,教人思考。

    高扬爱国之情的交响曲

    总体看来,《加油中国》始终以人为中心与主体展开叙述和表现,使史料带着个性、情感和故事,在纪实风格中体现审美的自觉。在中国运动员身上显现独特的中国风采和奥林匹克精神。在撷取和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拼搏场景时,特别突出竞技状态中瞬间的真实流露和细节:那种坚韧、劳累、紧张、叹喟、兴奋等神态和动作,鲜明而生动地定格在我们心里。

    曾获金牌的叶乔波左膝盖的两侧韧带和髌骨断裂,膝内有8块游离的碎骨,她忍着难以想象的伤痛,坚持参加1994年的冬奥会决赛,硬是拼得了一块铜牌。2006年意大利都灵奥运会花样滑冰双人滑决赛中,张丹和张昊在挑战高难度的抛跳动作时出现了失误,张丹重重地跌落在坚硬的冰场上,膝盖严重受伤,但她只做了几分钟的简单治疗,立刻抖擞精神、咬紧牙关重新参赛,完成了既定的优美动作。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世界。国外媒体纷纷评论:“他们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他们的银牌价值超出了金牌,双人滑的未来属于他们。”

    影片中许多体育健儿的故事,让人为之动容和动情,并给予我们人生哲理的启迪和感悟。

    对中国而言,2008奥运会不仅是世界体育盛会,更是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认识世界的大好时机。影片注意到在艺术表述上“人文奥运”的理念所包容的道德、人格和社会风气乃至国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没有刻意强化“不夺金牌誓不休”的情绪,而是艺术地呈现顾拜旦所指出的,“奥运的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更落落大方”。

    《加油中国》是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体育史,更是一首高扬爱国之情并拥抱世界的壮伟交响曲,也是一篇能给人以哲理感悟的影像版读物。它的精神将扩展和延伸到我们的现实和未来。中国置身于全球化的竞争中,面临种种严峻挑战,更需要在各个领域迎头赶上。因此,我们会情不自禁地高喊:中国,要永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