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徐存银,只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农机局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然而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却做了一件并不普通的事。并非文人出身的他,历时5年时间撰写了一部奥运诗集《奥运颂》。全书27万字,共收录了342首诗,从6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奥运的发展历史,以及奥运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和人物。徐存银说:“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中国人是了解奥运的。我们不但了解,而且我们要参与,不但要参与,而且我们还能通过我们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我们中国老百姓真实的心声。”说这句话时,徐存银的眼睛分明是潮湿的。
2002年机关改革,患有糖尿病的徐存银提前退休,生活从此一下子清闲起来。为了打发时间、活动活动脑子,他决定写点东西。但身患糖尿病使他不能够长时间伏案写作,于是他想起了年轻时的爱好——写诗。
起初,徐存银的诗都是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感悟。渐渐的,越写越得心应手,越写越觉得不过瘾。这时,他注意到,随着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媒体上关于奥运的宣传越来越多,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尝试写起了奥运题材的诗。
请外甥帮忙上网下载资料,从朋友那里找来《奥林匹克知识市民读本》,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到书店寻找奥运相关书籍,并专门购买了一套《奥运百科知识全书》……知识与资料的积累为徐存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最初开始写奥运诗,徐存银并未想过要出书。可随着资料一点点的搜集、诗稿一篇篇的积累,徐存银对奥运的理解日益深刻起来,奥运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感召着他、鼓舞着他。徐存银越来越觉得,相比奥林匹克本身丰富而又深奥的内涵,大家在生活中对它的了解却是那么有限,这实在是天大的遗憾。于是,在大概写了150篇奥运诗的时候,徐存银决定,以诗歌的形式撰写一本介绍奥运知识的书,他要让更多的人更系统、全面地认识奥运。
任何只要从事过文字写作的人都知道,消遣性的写作或许是轻松悠闲的,但责任性的创作却绝对是非常艰苦的,尤其对于一个步入花甲之年、身体状况又不好的老人来说,更是非强大的毅力支撑不能完成的。自从决定写书后,几年间,本来在东宁县老家疗养的徐存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创作,每完成一定数量的诗稿,他便返回牡丹江市区找儿子、朋友帮忙录入、打印,之后再把打印好的稿子带回老家修改。至今,从东宁县老家到牡丹江市区那300多里的路,徐存银已经记不清往返过多少次了。不仅如此,他还两次南下东莞找女婿帮忙收集相关图片,甚至专程上京前往国家体委信息中心和中国残联搜集资料……而在这个过程中,徐存银的老伴、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也都一个个忙前忙后、竭尽所能为他提供帮助。毫不夸张地说,为了一本奥运诗集,老徐是“全家齐上阵”了。
对此,徐存银说得好,奥运精神讲的是“重在参与”,这次中国举办奥运会,我们全家都要参与,我是用中国的传统文体来介绍世界的奥运盛会,表达我们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对奥运的祝福与讴歌。
2008年春节前,徐存银终于完成了全部的书稿,并将它命名为《奥运颂》。
“疏通两条河,连接五条线,奥运颂书彰显奥,吟诗各相半”——这是徐存银用自创的诗为这本书做出的概括。《奥运颂》系统地梳理了古今两段奥运史,把原本分开记录的夏奥、冬奥、残奥的夏冬季,以及特奥这5部分的资料整合了起来,并在写奥运史的同时,对历届奥运会的中外体育明星进行了大致的介绍。
书总算是写完了,然而问题又来了。徐存银一心想要将《奥运颂》出版。最终,在牡丹江市文联的介绍下,徐存银来到北京与一家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拿着合同的徐存银说,他相信《奥运颂》能够在奥运会召开之前顺利出版,他的奥运梦想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