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晚,随着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颁奖活动的举办,历时近3年的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圆满落幕。2005年8月8日,北京奥组委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征集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得到了五大洲84个国家和地区的雕塑家们的踊跃响应,并选出了290件(组)优秀作品进行境内巡展,后又再选出110件(组)作品进行国际巡展。此项超大规模的全球巡展,堪称百年奥运史上原作展品最多、展场面积最大、跨区范围最广、展览场面最盛、展期持续最久的文化主题展。5月31日晚,此次大赛的29件金银铜奖作品和50件五环奖作品在北京华侨城大剧院揭晓。其中,叶宗明创作的《高台跳水》、徐松涛创作的《夸父逐日》、田金铎、文增著、田子阳创作的《永恒的圣火》、伊夫尼·朵曼格(墨西哥)创作的《百合》、琼·斯特里尔(法国)创作的《绽放》5件作品荣获金奖。
由于本次颁奖晚会是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抗震救灾的情况下举行的,因此也注定了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颁奖晚会——其中最为不同寻常之处是来自北川中学的学生们赶来为《高擎圣火
多难兴邦》雕塑揭幕。
雕塑揭幕:祈愿北川的美好明天
“5·12”地震发生后,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组委会秘书长的邹文决定为“5·12”立一尊雕塑,以纪念奥运之年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和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这一构想与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城市文化处处长、《生死不离》的词作者王平久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决定在颁奖活动中推出这一雕塑。邹文立即开始组织雕塑家创作,但由于工期与运输所限,外地方案组急报无法赶在5月30日前将如此大型的雕塑创作完成并运至现场。在只剩下7天时间时,不得不亲自设计创作的邹文,终于完成了定稿构思——4只从废墟中上举的手,分别拿着镐、铲、钎和状似祥云火炬的“重建规划蓝图”,象征四方援手已将抗震救灾的工具转变成了建设的工具,而奥运之年遇到的灾害必将被众志成城的中华民族所战胜。邹文组织了由众多青年雕塑家和工艺师参与的突击创制团队,投入了紧张的大稿成型工作,大家一边收看灾情报道,一边挥汗赶工。经过多天的挑灯夜战,每一个事件、每一位英雄、每一种精神都即时地一一收纳进入雕塑体内。终于用短短的5天时间,成就了一尊3米多高的大型写实雕塑《高擎圣火
多难兴邦》。
在颁奖晚会上,《高擎圣火
多难兴邦》雕塑由邹文和十几名来自北川中学的孩子揭幕,北川中学的老师将废墟上拿来的砖石摆放在了雕塑上,最终完成了这件作品。为了表达对四川灾区重建家园的支持,大赛组委会决定把这件雕塑无偿捐献给四川灾区用于灾后重建工作。
在京期间,北川中学的孩子们参观了鸟巢、水立方、奥运村等奥运场馆设施,并在活动中和其他嘉宾一起朗诵了诗歌《我们相信》。在活动中,北京奥组委向孩子们赠送了可爱的毛绒福娃玩具。据了解,北京奥组委已向灾区孩子们赠送了6000套毛绒福娃玩具,以此祝愿灾区孩子早日重返家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家乡美好的明天。
获奖作品:来自震区的奥运信念
在本次大赛获金奖的5件作品中,有两件作品来自四川震区。地震发生时,获得金奖的四川雕塑家、城市景观设计师徐松涛正在赶往汶川县城的路上,当时他怀里揣着的正是受汶川县委书记所托而做的汶川城市发展规划图。“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我眼前很多车辆顷刻间被毁坏,而我的车后部也被石头砸中。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那时一样,离死亡如此之近。”在地震发生之后,徐松涛首先想到的就是第一时间联系上汶川的领导。他说:“后来我联系上了汶川县的领导,他们告诉我,党中央非常关心、重视汶川的灾后重建工作,他对我说,你要加倍地努力工作,我们建设汶川的美好蓝图决不会因为这一场地震就搁置了;相反,正是因为这一场天灾,我们更要把这个蓝图描画得更漂亮,实施得更经典!”
在本次大赛中编号001的作品《高台跳水》,也是本次大赛的金奖作品,它的作者叶宗明来自四川雅安。叶宗明说,创作这件作品时,主要是想表现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但地震发生后,这件作品的另一层含义就更加突出了,即表现人的首尾相接、生生不息:“我们的体育事业和人类的精神要像这件雕塑一样首尾相接、生生不息。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想它还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就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在颁奖晚会现场,叶宗明还为大家讲述了地震发生后他所亲历的感人故事:“我们虽然在灾难中,但有全国人民支持,我们又感到了温暖。作为一个雕塑家,在这段时间我用自己的笔和速写本记录了我所见到的感人事迹。在地震刚发生时,通往汶川的道路不能打通,解放军借道雅安,经过芦山、宝兴,翻过夹金山,途经小金县等地才进入汶川。当第一个部队先遣团到雅安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解放军就全部睡在路边。当地老百姓等解放军睡着后,自发地悄悄为他们盖上铺盖,然后又把鸡蛋、方便面、矿泉水放在他们周围。但第二天没等天亮解放军就出发了,什么也没动。当时我们的一个县领导说,这样的军人能不让我们感动吗!但解放军的一位团长却说,这样的老百姓,我们能不为之冲锋陷阵吗!”
来自四川的赵莉也是本次大赛的参与者。地震发生时她正在意大利,当她获知这一消息时,当即作出决定:改变自己的参赛作品。她最初交给组委会的是按大赛要求创作的一件雕塑;但地震发生后,她觉得应该颠覆原来的设计,为震难做纪念碑。她说:“这是为家乡人民、为国家而做的。虽然雕塑作品的设计需要一定的周期和时间,当时离大赛结束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但我觉得应该这样做。”另外,赵莉还联系国际友人帮助家乡的父老,在离开意大利的当天,一些外国朋友让她在家乡寻找急需帮助的家庭和孤儿,将为他们提供永久性的帮助。
颁奖嘉宾:颂扬生命的平凡英雄
在此次颁奖晚会上,为这些颂扬生命、力量的作品颁奖的,既不是领导,也不是著名艺术家,而是一些身份特殊的嘉宾: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的队员、自发前往灾区救援的成都出租车司机代表、成都一汽大众爱心车队的司机师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队官兵、来自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中学的老师、年近八旬而前往震区救灾的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璧、最先率领部队进入北川的红军师师长、在抗震救灾中为救记者牺牲的英雄王刚的妻子徐茂慧等。这些来自灾区的平民英雄,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虽然灾难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痕,但英雄的事迹却激励着更多的人去重建美好家园。
卢世璧,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一位79岁高龄的老军人。从医50多年来,他曾先后4次参加了抗震抢险工作:1966年邢台大地震,他一去就是半年;1975年辽宁营口大地震,他率领20多个队员奋战在灾区;1976年唐山大地震,很多伤员被运至北京,他没日没夜地做手术。这一次,汶川地震后,他主动要求去前线,但被领导拒绝了;在他的再三请求下,领导终于同意。接到命令后仅一个小时,卢世璧就赶到了机场。在前方的医疗队里,他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当卢世璧被问到为什么要去前线时,他说:“我是军人,我也是骨科医生,这是我应该做的!”卢世璧在灾区已经连续忙碌了两个星期,在来颁奖现场之前还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远程电话会议,给灾区受伤群众会诊。连日奔波,卢世璧的一条腿已经受伤,他便拄着拐杖来颁奖。在后台,主持人劝他拄着拐杖上台,但他执意不肯:“我是一名军人,要昂首挺胸走上舞台。”而第二天早上,他又要赶清晨5点多的飞机再次回到前线。“我不知道这次去会多长时间。我的手机刚才收到那边的来信,说两个重伤病人经过治疗,现在生命体征已经平稳了,这是非常好的消息。”
在颁奖的平民英雄中,有4位是来自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中学的老师。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在灾难发生一个星期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北川中学复课了。老师们说,复课是以5月19日北川中学的校牌从废墟上运到绵阳长虹培训中心并被挂起为标志的。老师们说:“我们全校的老师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复课后学校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各种活动重建学生的心理家园,重塑学生的学习信心;下星期全校学生就都可以搬进活动板房里上课。尽管教学、生活方面还有很多困难,但我们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