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民间文艺新的繁盛时代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罗 杨
民间文艺既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用散点透视,民间文艺撒落在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用聚焦洞察,民间文艺可以凝聚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中国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东方文明古国,其缘由之一就在于我们有着深厚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文明古国的形成,与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分不开。
民间文艺是中华文化的沃土
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学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跻身世界文化之林的优势所在。民间文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息息相通,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传承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宝贵结晶。
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和艺术的体现。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精神的基础,世界各民族的精神信仰、生命火焰、创造活力各有差殊,除了其他因素外,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其文化的花朵各有不同的丰姿,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中创造、积累、凝聚、积淀,形成了绚烂多彩的文明之花,从而铸造出不同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内化在一个民族主体中的,经由历史凝集而延传着的精神气质或总体精神风貌。任何民族包括那些有着漫长而复杂发展历史的民族,无论其文化形态如何纷繁多彩,都可以体味到渗透于该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之中的主色调、主旋律。这种主色调、主旋律即文化精神,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本质特征,成为民族的精神脊梁或灵魂所在。
中华文明薪火传承数千年不衰,就在于在我国广袤的民间沃土里蕴含着优秀的文脉,千百年来,这些精神财富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它的价值,反之,它构成了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内忧外患,跨越兴衰沉浮,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精神脊梁,是中华文明历经时代更迭而始终维系着、发展着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所有的优秀文化精神都生长于民间文艺的丰厚土壤中,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人文精神,刻苦勤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爱国爱家、幸福团圆的情感寄托,无不可以从民间传承的艺术形象和风俗信仰里找到基因。比如我们的春节,不论外出的人们远游到什么地方,过年的时候也会千里迢迢赶回家去,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民族精神,是一种对家庭的信念,对团圆的信念,对故乡的信念,是独有的动人情感和精神追求。
民间文艺是开掘不尽的宝藏
民间文艺中积淀着数千年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大量信息,对于研究民族心理结构、文化特征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的民间文艺既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为搜集、研究、整理、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国民间文艺的人民团体,其工作覆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间杂技,还有民间美术、民间书法以及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的研究等等,可以说是囊括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各个方面。那些质朴而又不失绚丽的民间文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无不是从历史上那些纯朴浑厚的民间文艺中孕育出来的。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民间文艺汇集整个民族的情感,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滋养着一代代文艺家。
民间文艺不仅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而且是哺育文学家、艺术家成长的母体和摇篮。千百年来,民间文艺不断地给予作家、音乐家、美术家、舞蹈家、戏剧家、曲艺家、杂技艺术家、魔术家、武术家等以精神陶冶和文化滋养,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间宝藏在一代代艺术家精心的雕琢下,光彩照人,亘古不灭。
我们仅以民歌为例。中国民歌是经过无数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具有很强实践作用的文学样式,它的内容是人民最熟知、最关切的事物,反映的是人民的思想、道德、习俗、宗教、哲学、情感和心理,是人民生活的忠实记录,也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民歌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文学艺术自身,直接表现为一种更广泛的文化现象,成为整个民族生活的有机构成。
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吸收楚地民歌的精粹,开创了继《诗经》之后的新诗体“楚辞”,成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第一位独自创作诗歌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盛唐时期,两位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都曾把民间诗歌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流。诗仙李白现存900多首诗篇中,拟用乐府古题、民歌曲调的占1/6之多,《静夜思》、《长干行》、《蜀道难》等许多名篇中,均可寻觅到乐府民歌的痕迹。诗圣杜甫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中熔铸了优秀民歌的传统,他的《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力作,上承《诗经·国风》、两汉乐府民歌传统,下启中晚唐现实主义诗歌风潮。稍晚些的白居易、元稹或更晚些的杜牧、李商隐、刘禹锡等,在创作实践和诗歌理论中更体现了向民歌学习的精神。
现代诗歌中,民歌的影响更是赫然在目:如阮章竞的《漳河水》、贺敬之的《白毛女》、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闻捷的《天山牧歌》、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等名篇,《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等电影以及现今许许多多新编的各民族诗、歌剧,数不清的诗章,听不尽的乐调,无一不是从民间文艺中来,又回到民歌中去吸取精髓,显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宏伟的中国气派。
中国民歌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原动力,是促成诗乐合一的重要因素。自《诗经》起,民歌曲调就经常作为朝野上下音乐的主流,成为其革新发展的基础。无论传统的清商三调,还是南北朝时兴起的燕乐,古典音乐的源头都可追溯到民间诗歌。近现代,不少著名的音乐家,如聂耳、冼星海、贺绿汀、雷振邦、吕骥、时乐濛等均把民歌视为创作的乳汁,潜心研习,融会创新,从而谱写出优美动人的乐章。
民间文艺面临世纪的挑战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迫在眉睫,保护民间文艺的迫切性更加明显。我国是一个处在急速变化中的国家,“文革”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改革开放后迎面而来的是商业文化,是一种快餐性的消费文化。消费享受起来非常痛快,消化起来也很快。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又没有任何的文化准备,来不及挑选。
在中国民协首倡的民间文艺抢救工程实施后,国家的视野里也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在加紧征求多方意见以及充分论证当中,另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6年也正式公布。确立国家名录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开始有了一种自觉的珍惜和尊重。特别是国家确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国家文化遗产日。我们中国有无数个文化性质的节日,但是这是第一个自觉的文化节日、一个为文化设立的节日。
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部分是民间文化。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特别是民间文化,它是我国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五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深深凝结着人民的情感与理想。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思想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既鲜明地保存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也生动地流传在民间文化之中。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偏见,民间文化并没有处在与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上,它们大多是凭借着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方面是农耕时代将要消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有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许多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这是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冲击。风靡全球的商业性的强势流行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世界各民族——也包括我们民族的文化。在这种全球化飓风中,首当其冲处于消解过程的是传统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精神内涵。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没有从文化上、从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因而至今我们对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认识不清,心无底数,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今民间文化到底消失得怎样。
如果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四处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发现我们的文化多么缤纷与迷人!人民多么智慧、多么心灵手巧、多么富于才华!但同时,还会看到它们面临着失传,受到漠视;看到它们曲终人散,人亡艺绝。每一分钟,在深邃的民间,在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作为与民间文艺息息相关的单位,中国民协不断为保护民间文艺做出努力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的精神,中国民协分党组在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国家面临经济和文化转型时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于2002年倡导和组织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目前,该工程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出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传承人工作手册》、《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朱仙镇卷”、“滩头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州12县卷本、宜昌市13县卷本、徐州市7县卷本,“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15卷,“中国结丛书”16册。另外,《中国民俗志·门头沟卷》、《中国民间美术遗产图录·贵州卷》、《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泥人张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系列成果等也陆续出版。《中国民间服饰集成》、《中国古村落集成》、《中国民俗志》(县卷本)等大型工程正在实施之中。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不仅唤醒了全社会对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为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基因和资源。中国民协所主持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积极策应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立项与实施,推动了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申遗进程,并在恢复传统节日文化、参与人文奥运、建立国家文化遗产日、加快民间文化立法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民间文艺迎来发展的良机
继承民间文化遗产,光大民间文化艺术,对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文化多样性,维护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民间文艺所面临的形势和全国的文艺界一样,进入了一个历史最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民间文艺大发展的有力保证。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繁荣民间文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国务院近几年来相继发出通知,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步骤、分阶段、分批确立并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和大力宣传国家文化遗产日,中宣部等5部委发出了《关于运用传统文化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意见》,这些都为民族民间文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陆续构建起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符合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有力地配合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唤起了全社会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觉和热情。
目前,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非常浓厚的保护民族文化的氛围。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民族情感的纽带,是产生民族认同感、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寄托,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新时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民间文化艺术获得蓬勃发展。
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围绕着抢救民间文化濒危遗产、普查民间文化艺术,促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节日文化、加强民间文化艺术的国际学术交流、活跃民间文化传承创作与表演,加强理论研究与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扎实推进,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成为时代发展的亮点和社会的热潮,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明显提高,评奖、办节及表彰活动等有序展开,扩大了民间文化的影响。中外民间文化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与国外和港、澳、台同行交流也十分活跃。可以说,这几年我国民间文艺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重新审视的时候会发觉,在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中,民间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民族来说它是个根,对民族文化来说它是一个基因。另外,随着国际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文化多样性问题摆在所有国家的面前。一方面,当代商业文化不断扩张、膨胀,使人们要对这种扩张现象反思,并必然要从中产生寻根的意识、返祖的意识。另一方面,面对强势文化的到来,民族文化保护的急切性被提倡。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所以,面对这种多元文化冲击的时候,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自然出现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在这时候我们来弘扬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符合大的时代潮流,符合我们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大的趋势,适逢其时,当然,同时这也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谱写中国民间文艺新篇章
正值全党全国人民喜庆十七大的时刻,如何以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建设先进民间文艺工作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的肩上。为此,中国民协制定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工作任务。
中国民协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是:认真学习切实贯彻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用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精神支柱、文化支持。中国民协在建设中国人文精神、提升国民思想品质等方面大有可为,要大有作为。把中国民协的每项具体工作都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继续实施抢救工程,不断推出优秀成果。中国民协将努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抢救工程,通过培养专门人才、培训抢救工程队伍,加强对专项工作的学术指导,保质保量地做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及各个系列、众多成果的编纂出版工作,完成三套集成的收尾工作。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民间文化事业与产业建设。继承优良学术传统,推进学术理论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新体制、新机制,在维权及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进一步发挥中国民协的优势,把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文化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支持各团体会员及各地发展民间文化事业与产业。积极发挥优势,开创民间文艺交流新局面。挖掘民间文化潜力,搭建节会交流平台。强化维权意识,推动立法进程。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实现社会文化和谐。增强办会治会能力,改善联络协调服务。对那些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作出突出贡献、奉献毕生精力的老专家、老学者予以表彰。
中国的文艺事业恰逢一个大团结、大繁荣的最好时机,中国民间文艺恰逢一个大好发展良机。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将会使我们的党和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各种文化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应当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扎实工作、奋力开拓,迎接民间文艺新的繁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