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峰:“地火”涌动 “铁人”精神永传扬
http://www.cflac.org.cn    2006-11-12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文联网
 

    文代会代表、中国石油文联常务副秘书长、石油作协副主席路遥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创作没有任何诀窍,生活是一切的老师。非常朴实的话语,但是道明了一切。

    路遥峰的笔名是路小路,他说这个名字好记,也亲切。今年路小路虽然还不到50岁,但面相却显得比实际年龄沧桑很多,因着年轻时日晒风 吹、风餐露宿的钻井队生活,也因着如今仍然事无巨细、繁忙奔波的协会工作。他最初的工作是在黄土高原上的长庆油田第二钻井指挥部当钻工,随着钻井队辗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一路工作一路写作,从写战报,到写诗歌,再到写小说。他说,在深夜的荒原上,几个人甚至只有一个人住在帐篷里守着一台钻井机,那种彻骨的孤独感和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是待在城市里根本无法悟到的,心中如炽烈的地火涌动、燃烧,只能用笔写出来、用语言去排解和宣泄。路小路至今感怀那段风尘仆仆又刻骨铭心的钻井队生活,这种记忆滋养他的一生。他说石油文学比较特殊,只有沉到最基层,与石油工人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写出激动人心的好作品,他希望有更多的石油人来写石油事,于是创办了《地火》杂志。

    《地火》创刊于1992年,石油的能量正如地火般沉入地下、藏得很深,爆发出来却有无穷的能量,正是对这个名字的执著、对所从事的石油 事业的敬畏之心,使得路小路克服了许多的困难终于使得《地火》出世,并成为石油文学的一块精神热土。路小路说,《地火》的编辑部就在一个很小的小屋里,开始时编辑就是3个人,负责所有的事情。这个行业内的文学杂志办起来后,得到石油工人的热烈欢迎,很多最基层的石油工人把他们工作之余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寄到编辑部来,编辑部看完来信后基本封封回复,因为那些油田钻井队的工人们就像是未谋面的兄弟。

    后来他文学作品写得少了,主要是作为文学组织者,给更多基层的工人机会,圆他们的文学梦,这是比起个人的成功更让人欣慰也更让人自豪的。

    说起石油文学的奠基人、已经过世的文学家李若冰,路遥峰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1953年初夏,李若冰就跟着几位地质学家深入陕北,最早投身石油勘探生活,写出长篇散文《陕北札记》。1954年秋,他和诗人李季第一次跨入柴达木盆地,参加了青海石油会战,写出《柴达木手记》。1963年至1965年,他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写出《寄自大庆的书简》等。1989年,他又进入塔里木,于花甲之年写出《塔里木书简》。

    他将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热情,献给了火热的石油建设事业,写出石油报告文学、石油散文100余篇50多万字,受到石油战线广大干部工人的尊敬。原石油部副部长焦力人也是路小路非常敬佩的长者,他说“石油人要讲感情”,因为基层工人的真诚才使得这样一个队伍始终是向上走的。

    路遥峰说,这些老前辈的事迹生动地说明了这样的真理:只有在生活中扎根,艺术之树才能长青。 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初创的艰苦岁月里,一批作家奔赴玉门、柴达木、克拉玛依、大庆等油田,在艰苦的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全国率先宣传了石油工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石油人的知名度,而且影响了几代石油人的成长。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工作生活在石油战线的一大批业余作家脱颖而出,他们边工作边写作,创作出大量反映石油行业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塑造了当代石油人的整体英雄形象。这些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路遥峰特别喜欢“铁人”这个称呼。他说,“铁人”是石油战线的杰出代表,“铁人精神”是石油职工无私奉献精神的结晶。这种精神已成 为石油工业的时代风貌,激励着一代代石油人艰苦创业、求实奉献。有广泛影响的“中华铁人文学奖”,大力倡导的正是“用文学塑造不朽的铁人精神”。为石油工人歌唱,是他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