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协赴湖北咸安考察
9月22日至24日,中国民协组织相关专家来到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对申请命名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的咸安区和该区申请命名为“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的大屋雷村进行考察验收。
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向云驹,咸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董思宁,中共咸安区委书记袁善谋,中共咸安区委副书记、区长谭海华,中国民协抢救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锦强,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宁,湖北省民协驻会副主席鄢维新,湖北省民协副秘书长、咸宁市文联副主席万立煌等以及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考察验收活动。向云驹、袁善谋在考察验收前讲话。谭海华主持了欢迎仪式。
中国民协与湖北省文联、湖北省民协的相关领导,以及万建中、党安荣、孟慧英、吴亚芝、蔡靖泉、向柏松等专家来到咸安区大屋雷村观看了中秋祭月仪式,参观了大屋雷村民俗馆以及村中的吴主庙、八祖堂、日月神庙等文化景观。考察验收座谈会在活动期间举行,座谈会由王锦强主持,与会专家对咸安区与大屋雷村申请命名的条件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实习记者 李亮)
中秋月圆 蟾宫传芳
向云驹(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湖北咸安历史文化悠久,有着古老而丰富多彩的中秋民俗和众多的嫦娥传说故事。在此中秋月圆之时,咸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飘香,散发出更加令人沉醉的气息。看到咸安人民对中秋节、中秋文化以及对嫦娥的信仰和崇拜,我们深感欣慰。中国民协和相关专家来咸安进行“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考察验收,其实也是中国民协和诸位专家深入咸安民间文化的沃土,感受咸安人民世代积淀的中秋文化的良机。相信通过观看中秋祭月民俗仪式、参观当地丰富纯朴的文化景观以及与当地专家、群众深入交流咸安嫦娥文化的丰厚之美,一定能让大家共同度过一个民俗文化充实的中秋节。
民间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广大群众世世代代文化积淀的结果,是民间自然生成的文化根脉,对于当地人民的意识和生活影响巨大。咸安的嫦娥文化也是如此,它扎根于咸安百姓的生活之中,前承着咸安人民质朴的文化传统,后继着咸安人民对今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因此,传承嫦娥文化对咸安和咸安人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咸安区委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嫦娥文化的重视和做出的多项举措是令人赞许的明智利民之举,希望咸安区以此次考察活动为契机,总结发展嫦娥文化过程中的经验,把优秀的中秋节日文化传承下去。
嫦娥文化随桂飘香
袁善谋(中共咸安区委书记)
在这桂花飘香、秋风送爽的美好时节,我们在这里举办“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考察验收活动。在此,我代表中共咸安区委、咸安区人民政府,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的专家、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咸安区凭借厚重的桂花文化,衍生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嫦娥文化。据史料考证,咸安势扼吴楚,曾为上古南蛮居处之地,也是后世楚文化、吴越文化交融之地。来自北方的“嫦娥传说”在咸安地区落地生根,并繁衍、壮大。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相结合,催生了咸安独有的“嫦娥文化”现象,从当地民间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以及民间文化遗存来看,嫦娥已成为咸安地区桂花种植、生产的“保护神”。
2009年8月,中国民协、湖北省民协组织的专家组考察评议认为,在咸安地区民间文化中,“嫦娥文化”与当地文献记载、文化遗存、民间习俗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分布较为全面、数量较为丰富,具备省级“文化之乡”的条件,正式授予咸宁市咸安区“湖北嫦娥文化之乡”称号,同时还授予了咸安区大屋雷村“湖北民俗文化村”的称号。今天,在这里又更高层次地接受“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的考察验收,这次的考察验收是咸安人民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深居广寒宫的嫦娥,如果知道她的传说在风景如画的桂花之乡广为流传,一定会凡心大动,在这中秋佳节,飞回“嫦娥文化之乡”来,和我们桂乡儿女一起共赏“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景!预祝“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考察验收圆满成功!
专家论点
王锦强(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中国民协对民间文艺之乡的调研、认定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大多数都是从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手工技艺和民俗文化等方面展开,近年来,随着“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我们也加强了节日文化传承地民俗文化的调研。湖北以及咸安区很重视中秋节俗的传承研究,嫦娥文化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相结合,加之当地有悠久的桂花栽培历史、桂花种植等农事习俗普遍存在,与此相关联的神话、传说就会绵延发展。咸安具备申报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与相关专家一起学习、了解、调研,切身感受了咸安群众对嫦娥文化的热爱,也亲眼见到了当地相关的种种文化印记。咸安对嫦娥文化和中秋节俗活动的重视令人感动,希望有关部门认真总结经验,听取专家建议,把嫦娥文化本身放在主体地位做精做强,对中秋节日民俗文化和嫦娥文化内涵的解读要更加符合当地百姓的愿望和审美情趣,并培养和增强年轻人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鄢维新(湖北省民协驻会副主席)
2009年湖北省民协考察了咸安嫦娥文化和中秋祭月习俗并组织召开了首届中国嫦娥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认定咸安区为“湖北省嫦娥文化之乡”,认定桂花镇大屋雷村为“湖北省民俗文化村”。目前《嫦娥文化研究》的论文集计划年内出版。嫦娥文化在鄂东南广泛存在,在咸安区最为集中,家家户户中秋“守月华”习俗也广泛流传。大屋雷村中秋祭月仪式最后一次举行是在1945年,目前的仪式是根据参加过祭祀的老年人回忆,经过整理恢复起来的,基本呈现了当年的原貌,也有较强的群众参与性,是当地中秋文化的集中体现。
顾兴旺(咸安区政府副区长)
咸安嫦娥文化蕴藏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工艺、生活习俗等形式之中,关系到人们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咸安区民间流传的嫦娥传说故事非常丰富,这些生活化的传说故事渗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咸安嫦娥文化,在咸安这一南北文化交汇的过渡地带,因为有了桂花而汇集、沉淀下来,具有丰富的吉祥主题。从神话寓意上看,嫦娥是长生的象征;从文学形象上看,嫦娥是美丽的象征。这些主题主要表现在祈求丰收、团圆、姻缘、美丽、长寿、生育、功名等方面。嫦娥文化与咸安的桂花种植习俗紧密相连,咸安民间传说认为桂花是嫦娥仙子带来的,桂花丰收全靠嫦娥赐福,当地民间敬奉的桂花神就是嫦娥。嫦娥的传说故事是民间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其根源还在于民间对其的信仰和崇拜,如今咸安依然保存着古老的日月崇拜以及中秋“守月华”习俗,“咸安中秋祭”则凸显出浓厚的华夏传统文明和中秋习俗民间文化特征。
刘民(咸安区民协主席)
咸安中秋祭月的来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鄂南地区自古以来存在日月崇拜的观念。咸宁、崇阳、通山三县交界的三邑亭很久以前就建有日月神庙,神庙里供奉有日月神,每年都有有组织的民间灯会活动祭祀日月神生辰,大屋雷村中秋祭月活动与日月神庙的祭祀活动是一脉相承的。二是咸安有中秋“守月华”的传统习俗,大屋雷村的中秋祭月是在家家户户“守月华”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各家各户的家祭演变为雷氏宗族的族祭。三是道光三年雷以諴衣锦还乡后,感恩太阴托梦而出生,在祭祖的同时开始了中秋祭月活动。大屋雷村中秋祭月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大屋雷村民间信仰《易经》而展开的,无论是祭祀场地还是服装、祭器、议程,都与《易经》分不开。
王勿宁(咸宁市文联副主席)
鄂南地区古为三苗居地,是典型的南北文化交汇地区。这里有历史遗留的三苗文化,有楚文化的因子,还有丰富的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痕迹,同时也具备吴越文化的特征。现存的民间文化必然会受到这种影响,其中太阴崇拜是显著特征之一。嫦娥文化是咸安民间文化的亮点之一,而嫦娥文化与当地的桂花种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咸安桂花种植有几千年的历史,屈原从这儿经过,写下了“桂酒椒浆”的佳句。嫦娥文化是咸安民间文化的亮点,我小时候亲身经历过中秋“守月华”活动。咸安区嫦娥文化与中秋习俗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厚的群众基础,咸安区大屋雷村的中秋祭就是非常典型的体现。
向柏松(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湖北肥沃的民间文化土壤很适合外来文化的再生。全国流传的嫦娥传说在咸安与本地风物及历史人文、民俗文化传统融合后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间色彩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保持原有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我认为,咸安嫦娥文化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表现在飞天,也就是对长生不死的信仰。咸安的桂花就是嫦娥文化积淀再生的载体。二是表现在生殖信仰,守月华、桂子撒帐、杠春神、桃花观等民俗都有祈求生殖、丰收的内涵。三是嫦娥是美丽的象征,民间宗教向审美方向发展,嫦娥逐渐演变成为美丽的象征,在咸安民间嫦娥就是心灵美、形象美等世俗化审美观念的象征。
蔡靖泉(华中师范大学楚学所所长)
与端午节相比较,中秋节在民间更被老百姓重视。北京的月坛举办的是宫廷官方祭月,大屋雷村的祭月活动是民间祭月的典型代表,咸安有丰厚的中秋文化积淀,也非常重视发掘传承民间文化。“中国嫦娥文化之乡”和“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的认定对当地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大有裨益。咸安在发展嫦娥文化的基础上,应该对当地的中秋节俗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将咸安的中秋文化充实、丰富起来,以后也可以进而申请成为“中国中秋文化之乡”,嫦娥文化也是中秋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为今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孟慧英(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大屋雷村中秋祭月活动令人印象深刻,我感到颇为震撼。祭月活动有官祭、民祭、教祭。大屋雷村的中秋祭月与道教拜月在神明名称、祭坛设置、祭器布置、礼乐使用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比现有的道教拜月程序更加完整。其重大价值表现在,保留并恢复了远古祭月的礼乐典制,非常珍贵!
嫦娥与咸安很有渊源,花农以种植桂树为生,嫦娥成为咸安桂花种植的生产保护神。大力发展咸安的嫦娥文化,把与嫦娥相关的元素组合起来,可以集中反映咸安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咸安保存了大量天体崇拜的现象,是原始古老天体崇拜遗留的活化石。嫦娥奔月神话在咸安保留了完整的因子,咸安嫦娥的传说故事与地方风物密切结合,相互支撑,形成了嫦娥传说故事群。还有桂花树、不死药等奔月神话的基本元素都与中秋圆月相吻合,巩固了嫦娥传说的体系和制度。经过道教的浸染,这里的嫦娥神话更加奇妙。大屋雷村中秋祭月仪式保留相对完整,的确是古朴的原生状态的仪式。中秋祭月仪式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打磨,在庄重、严肃、神圣、古朴的基础上增强其观赏性和观众的参与性。嫦娥文化的内涵还需要深入探讨,使中秋节日民俗文化符合当世人们的生活理念。咸安区有必要加强民俗馆的建设,有计划地搜集整理和丰富民俗实物。而且应该建立嫦娥文化研究中心,出版更多论文集、资料集,以扩大影响。
党安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研究所教授)
通过此次考察活动可以看到,湖北省和咸安区领导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品牌的建设,申报工作准备得很充分,也非常有条理。当地嫦娥文化的群众基础很好,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我的建议是,地方政府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多。不仅仅只是站在咸安区的角度看待嫦娥文化,还要站在咸宁市的角度,站在中秋文化的角度与周边联合开展工作。有了品牌之后还需要有规划和目标,着眼于如何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更好地将品牌发扬光大。特别是要注重文化品牌的传承、发展。大屋雷村的保护和发展要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将之纳入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布局后分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