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震撼人心叩问灵魂——戏剧界专家谈抗震救灾话剧《坚守》

时间:2008年06月24日 来源: 作者:

    5·12大地震后仅33天,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市委宣传部、中国剧协、国家话剧院、成都市文化局联合主办,国家话剧院、成都艺术剧院联合演出的抗震救灾题材大型话剧《坚守》在北京首演,引起了强烈反响。6月18日,中国剧协召开话剧《坚守》座谈会,及时总结宣传《坚守》剧组的经验,听取戏剧界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国的戏剧工作者,从抗震救灾这场伟大斗争中汲取素材,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戏剧作品,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坚守戏剧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董伟

    这场巨大的灾难,对于中华民族、对于党和国家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国难显忠诚,危难见精神。灾难发生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及时深入灾区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灾区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奋起自救,解放军、武警、公安干警、医疗救援人员舍生忘死,抢救伤员;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不怕困难,深入一线及时报道;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国际社会纷纷无私支援。这场伟大的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全世界树立了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的光辉形象。在这个重大考验面前,广大戏剧工作者没有缺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中国剧协及时向全国戏剧界发出倡议,号召全国的戏剧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发生一个月来,全国戏剧界以各种形式举办了上百场赈灾义演,所募善款超过千万元。戏剧工作者们还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灾区体验生活。目前,已有多个剧组正在争分夺秒地排演抗震救灾剧目。《坚守》首演那天,中国剧协和开滦集团有限公司捐款150万元用于灾区重建校园,表现了戏剧人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真情。

    话剧《坚守》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剧组体现的第一个特点是坚守职责。他们在地震发生一小时后,就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在第一时间第一速度完成了创作,坚守了戏剧人的职责,继承了中国话剧的光荣传统,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个特点是不畏艰险。他们坚持在余震中创作。剧组中有许多人的家里也受了灾,但他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第三个特点是敬业、奉献。他们加班加点,呕心沥血,每天排练达15个小时,这样的创作状态十分难能可贵。《坚守》的演出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感受。第一,故事真实,令人震撼。剧情并不复杂,写了一个小山村中普通人对这场灾难的抗争,以小见大,表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人性的伟大。第二,演员们表演真挚,令人感动。演员们都是用生命的体验在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久违的创作激情,他们创作的一系列感人的形象让我们不能忘怀。第三,《坚守》立意深刻,令人振奋。通过演出,我们不但看到了职责的坚守,希望的坚守,生命的坚守,更看到了精神的坚守和信念的坚守。剧中的一首歌和一首诗运用得非常好,“太阳出来暖洋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既是意象,也是升华。将剧本立意推向了深刻。

    对民族魂魄的咏叹与歌赞

    中国剧协顾问、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 徐晓钟

    话剧《坚守》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四川灾区人民坚强不屈、团结奋斗的精神。

    演出者们怀着心灵的颤抖,把灾区的动人事迹作了舞台艺术化的传达:如村长林道根不能照顾自己处于险境的妻儿,义无反顾地和村民一起在废墟中抢救村里的学生;由于父母反对而在婚姻上犹豫的曾小凡,面对她的未婚夫郭排长为救村民而身负重伤时,毅然要求在残垣断壁上举行婚礼;以及那只将永远镌刻在人们心里的从地震瓦砾中伸出的手……龙山村变成了一堆瓦砾,话剧《坚守》就在地震后的瓦砾上写出了龙山村人精神的升华!

    演出为了透视人物的心灵,揭示生活的哲理,也有人物心灵的外化:如表现郭排长和曾小凡在断壁残垣上的婚礼一场戏,导演用背景上出现的诗化的意象—— 一对恋人的隆重的婚礼展现了人性美与在灾难面前人际关系的本质;全剧结束时村长林道根攀上废墟的顶端用激越的山歌向大地呐喊等等,一再渗透出了创作者在人性美面前的心灵的震颤!

    戏的发展,逐步聚焦到龙山村在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后,村长领导龙山村人民的自救:如从瓦砾中挖掘粮食,为了冲出去和救灾大军取得联系而险闯刀锋崖等等,在苦难中深入写我们民族的魂魄。村长呼喊出了“救灾先要自救,在地震废墟上首先要救自己的生存信念”,这使演出的哲思升华到高点!

    《坚守》是一个艺术品    

    中国剧协顾问 刘厚生

    《坚守》的演出让我想起了1937年抗战爆发时,那年7月底,上海文艺界组织了二十几名作家,根据报道写了一个戏,实际上就是几个场景串起来的大活报剧。这个戏当时很轰动,但后来大家也感到,这样的演出就是一时的热情。那时上海的作家写北京的卢沟桥没有任何生活体验。

    而《坚守》则不同。这个戏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尽管时间短,但所有的素材都是真正从生活中来的。因此,它是一个艺术品。创作这个戏很有必要,它可以承担教育的作用,对人们感情产生影响,应给予高度的评价。尽管有大量的报道、纪实文学涌现,但用戏剧来反映抗震救灾精神能够起到其他艺术形式起不到的作用。

    这个戏集中写一个“孤岛”的自救自强,写得很深入,但可以概括性更大些。是否可以同时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其实这也是生活的真实,现在表现得还不够。于老师教书的场景非常感人,但那时主要的任务是救人,是不是往后一点较好,它非常安静地抒发诗意,在急于救人的情况下显得有些不协调。四川话对于渲染气氛很有作用,但很多观众听不懂,可不可以用四川人说普通话的语调。

    真实质朴的舞台形象    

    中国剧协顾问 薛若琳    

    我很敬佩主办者和演出者,他们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作者就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导演接到消息后第二天就到了,随后主演打着吊瓶也到了。这是大爱,如果没有对国家和民族以及灾区人民的挚爱,是很难做到的。王晓鹰导演过很多戏,但却是第一次排抗震救灾的话剧。这个话剧非常真实、质朴,比如民兵连长被村长派出去报信,走了三天没走出去,他土里爬、泥里滚,回来后快成了“原始人”。剧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村长、于老师、唐老师、解放军排长和他爱人、养鸡专业户等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让人对这么多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很不容易。坚守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守、志向的坚守。这个戏表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应该进一步打造成精品。

    我为戏剧人骄傲    

    戏剧评论家 黄维钧    

    国家话剧院和成都艺术剧院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在短短33天时间内创作出了这么一个大戏,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可以肯定,《坚守》这部话剧将永存于我们的话剧史上。我也为中国剧协感到骄傲,能在第一时间积极参与创作,承担策划、剧本创作、组织、宣传和研讨等工作,这在中国剧协的工作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国家和民族遭受灾难时,能够冲到第一线,说明了中国剧协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

    我特别感动的是导演在演出前讲述创作过程的那段演讲。其后一位姑娘用四川话倾诉,不是激昂慷慨或朗诵似的语调,而是发自内心地讲她对地震的真实感受,让我们了解了创作人员真实的生活状态,把我们带进了创作者的情感状态,也拉近了我们与灾区人民的距离。同时,这些也表现了每一个戏剧人、每一个观众在民族的危难时刻的精神状态,台上台下的精神共鸣由此产生。

    重读生命

    戏剧评论家 童道明

    看这个戏与看其它戏体验不一样,感觉很神圣。

    这个戏用了许多多媒体画面,但触动我最深的是北川中学5月11日下午4点那张照片,我们知道那些照片中许多可爱的小朋友已经不在了。这个戏讲死亡,讲灾难,面对这次灾难,包括温总理都说,要好好活着。我们也不断听到有人感慨,要珍惜生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那段话我们都能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们都以为这段话到这里就完了,其实下面还有话:“所以要赶紧生活,否则疾病和偶然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剥夺我们的生命。”我相信有了这次地震灾难之后,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就不会忽略后面的话了。

    这个戏里有一句很好的台词,“我们一起来面对这个灾难”。这个戏就体现了当代中国的这样一种升华。写戏的常规是应该有一个落后人物,这个戏不要在意构建这样的冲突,先进与落后冲突出来的台词对这个戏并不重要。这是一个全新的题材,把原来戏的规律打得粉碎。这个戏具有的审美和思想价值,是让我们不沉在生活琐事里,追求另外一种更高的境界。

    体现国家话剧院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 严凤琦

    演出反映现实的作品是我们的职责,特别是演出反映抗震救灾这样的大题材的作品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第一时间、第一速度与成都艺术剧院合作演出《坚守》,我们派出了导演和主演等有实力的主创人员,我们的舞美队仅用了8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布景的制作工作,这些都体现了国家话剧院的社会责任感。艺术不是供人把玩的古董,它应该像鼓一样激励战士奋进。

    我们看到,这个戏无论是在编剧的技巧上、矛盾的设置上、人物关系的结构上,还是在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上、场景的处置上等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它的成功很值得研究。同时,创作者通过排演这个戏也受益匪浅。比如,在很短的时间内如何调动创作手段,不仅从技术上,特别还要从感情上接近人物等,这些尝试对于今后的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民族精神值得话剧人世代坚守

    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 王敏

    这次地震把灾区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刨挖废墟的过程中,把我们这些年淡漠了的一种社会使命感、珍惜生命的情感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刨挖出来了,并且使其更加璀璨夺目。坚守,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对珍惜生命的坚守,同时,也是我们话剧人对百年话剧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赴汤蹈火的这种战斗精神的坚守。这个戏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是命题作文,而是我们话剧人自身所有的使命感的积极地跃出。这种精神和使命感是值得我们话剧人世世代代坚守的。

    “离离原上草”的读书声可以贯穿全剧,寓意会更加深刻。剧中的声嘶力竭、呐喊的戏太多,有时反而让人感受不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在遭遇大灾之后,人们有时会显得麻木,那种痛彻心肺的无声的悲伤,可能比慷慨激昂的呐喊更感人。

    一个宝贵的创作经验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 张仁里

    大家都说,这么短的时间能创作出这样一个戏令人吃惊,我倒觉得短时间和不易出好戏未必是对应的。这让我思考:将来演员等创作人员的训练,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我非常同意导演关于命题的话。其实所有的戏都是命题,问题是谁给谁命题。导演说得很准,是自己给自己命题。这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创作经验。你是否把你的创作当成你灵魂的需要?是否有创作戏和人物的强烈的欲望?以前,我们往往从技艺上说体验,而不是从思想层面、从自己的追求上说。8级地震是什么样,经历过的人恐怕也不愿意说。可演员要演,怎么办?没有激情是不行的。要把这种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刻画出来,没有强烈的信念是不可能演到这种程度的。只有在一种强烈的激情中,才能演出一个个鲜活可信的人物。

    富有创造力的舞台样式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 薛殿杰

    这个戏的演出样式给了我很大启发。它把许多不同的手段拼接在一起,如导演和四川女孩开演前的一段话,多媒体中的许多镜头,这些都把现实中与舞台上的人物连接在一起。若按过去的创作规律,它们是不能结合在一起的。但现在把它们放在一个极端的情境当中,并不矛盾,而且很协调,富有表现力。这个戏把点与面结合起来了。选择一个地震后成为“孤岛”的小山村,表现人物的情感,这是戏剧的优势。同时,运用大量的社会背景新闻充实到里面,给观众非常充分的想象空间。

    舞美很有特色。台上的废墟看起来是写实的,把废墟凝缩在转台上,实际上是大地震的象征。布景可以进一步提高,现在它只有圆周的动,缺乏本身的动。如果能表现出在余震中继续垮塌,相信能有更大的震撼力。

    喷薄欲出的原创激情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廖向红

    在《坚守》中,我们看到了久违的那种内心抑制不住、喷薄欲出的原创激情。

    全剧塑造了一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又都是发展的、成长的。村长在第一场戏中开村委会时,是个不敢发表意见、躲避是非的老好人,大难来临,重任在肩,使他成为一个敢做敢当的硬汉。后来他站在高坡上,向着大自然挑战似地高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人物得到了升华。两组主要的人物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于老师本来是来离婚的,但她的丈夫唐老师被压在了废墟下即将死去,于老师拉着他仅露出的一只手,诉说着他们的过去。他们的爱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美丽。解放军战士的恋人,本来由于父母的反对,犹豫着是否要结婚,但当看到恋人由于救灾身负重伤、获救无望时,她毅然决定马上和他举行婚礼。这些形象不是片断的、定格的,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手的特写表演非常感人,它时而坚定,时而缠绵,时而有力,时而轻柔,最后唐老师死时手指是缓慢地松下来的,这是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从表演中可以看出演员对生活的体验,他用一只手塑造了唐老师的形象,调动了观众的想象,感人至深。

    让我们感同身受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刘彦君

    这场地震让许多人改变了许多,如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的认识等等。这个戏试图塑造具有民族精神的人物形象、各色人等,书记、村长、养鸡专业户、旅游者、解放军排长,还有老师、学生。不仅写出了群像,还写出了他们的成长过程:旅游者变成了志愿者,村长从胆小怕事到勇敢。用形象的塑造、现场感非常强的处理手法,把当时地震的场景,和我们受到的震撼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与他们感同身受。但这个戏演出时可能过分强调激情,一些观众对一些细节感受不深。如于老师见到唐老师从废墟中伸出的手时,能否有一点过渡,先问伤在哪里,疼不疼,渴不渴;于老师坐在唐老师的遗体旁边给学生讲课,她的心里能不能受得了;解放军排长受重伤,他的恋人把他扶起来又放下,感觉不太舒服。总之,希望进一步加工后,人物的形象能更加丰满。

    《坚守》真实而震撼    

    《中国戏剧》副主编 黎继德    

    在我看来,第一,《坚守》应是一部“残酷戏剧”。震撼人心,叩问灵魂,具有情境极端、主题沉重等特点,因为大地震本来就很残酷。第二,《坚守》应表现绝境中的人和事,最好采取封闭式结构,这不仅因为地震后有很多这样的“孤岛”,也因为这样更具有戏剧的张力,更便于表现主题。第三,《坚守》应表现普通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行为,表现灾区群众在灾难面前的生死观、道德观、爱情观、价值观,表现他们从生命到灵魂的自救,由此展示人性的光辉。第四,《坚守》应做成一个艺术品,而不是应景的报告剧、报道剧、时事剧等。它应按艺术规律创作,刻画人物,描写情感,剖析心理,挖掘人性。目前上述意图已基本实现,但还可以更好。

    唐山开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全兴看过戏后说了两句话,一是“很震撼”,二是“不敢看”,因为让他想到了当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江堰市向峨小学副校长许洪看完戏后说了两句话,一是“很震撼”,二是“很真实”,因为他有数百名学生在这次地震中死伤。我想,这是对《坚守》最好的褒奖。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