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理论

独到的眼光与思辨的力量——评刘上洋的散文

时间:2011年08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熊元义

    刘上洋的散文创作(见散文集《高路入云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虽然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这样两个阶段,但超越“小我”表现“大我”的追求始终没变。特别是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刘上洋的散文创作联想丰富,思想深邃,进入大散文创作的自由境界。

    刘上洋的散文大多色彩缤纷,摇曳多姿,汪洋恣肆,气势如虹。在散文《滕王阁》中,作者从滕王阁的产生和文化旅程、滕王阁的历史和现在等多个层面上展现了滕王阁的风采,表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首先,作者指出滕王阁这座“具有浓郁高雅文化气韵的江南名楼,最初却是一位皇子沉湎歌舞、追求享乐的产物”。认为无论是法国的凡尔赛宫,还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夏宫,无论是中国的颐和园,还是印度的红堡,全部都是最高统治者们为了追求豪华奢侈生活而建造的。然而,作者虽然看到了有些大丑是可以产生大美的,一些不朽的东西往往是从腐朽之中产生的,但却没有肯定这些大丑和腐朽。接着,作者勾勒了滕王阁漫长的文化旅程,指出滕王阁之所以屡毁屡建,是因为文化(文学)的力量。最后,作者既为滕王阁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失落而痛惜,也为当代有些人在片面的发展中丧失人文情怀而焦虑,并殷切地希望“面对那些历史文化名楼,人们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千万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它们的原始风貌,保护好它们周边的原始环境”。可以说,《滕王阁》既将历史的反思、现实的批判和未来的畅想这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又在层层推进中弘扬了当代社会日渐销蚀的人文精神,充分表现了大散文的风采。

    刘上洋的散文是在追求基层民众幸福的基础上反思人类文明发展的,不仅胸怀博大,而且境界高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历史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是采取较残酷的形式,一是采取较人道的形式。从《金字塔》《和谐的反差》《圣保罗印象》等散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容忍甚至认可那些采取较残酷的形式的历史发展,而是积极地追求和促进未来历史的发展采取较人道的形式,促进历史发展尽可能地符合人类的未来理想,表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勇气。在《金字塔》中,作者虽然看到金字塔等王陵为我们这个星球留下了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和意志力的象征,为我们留下了人类古代最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但因为这种落日的辉煌和死亡的排场浸透了野蛮与罪恶,金字塔的雄美是用无数奴隶的血肉和生命垒砌起来的,所以就强烈地谴责了金字塔等王陵这种颓废的文化、炫耀的文化、没落的文化和衰亡的文化。在《和谐的反差》《圣保罗印象》中,作者力倡人类文明的科学发展,积极追求基层民众的幸福。如果说《和谐的反差》肯定了一个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包容和宽容,那么,《圣保罗印象》则在纵向比较中力图解决这种反差。它们相得益彰并构成一个整体。在《和谐的反差》中,作者发现,“在一些本该是富人集聚的绿树掩映风光优美的半山腰上,却盘踞着一个又一个的贫民窟,其中最大的一个叫罗西那的贫民窟,里面住着30多万人”。这种贫民窟和高楼大厦的同时存在,使得里约市在色彩鲜明的对比中显露出一种特殊的美。在《圣保罗印象》中,作者对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是担忧的,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要保持持续的繁荣与稳定,必须使经济和社会保持均衡的发展,必须在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同时使人民收入的指数一道提升。否则这个社会就会失去平衡,而一个失去平衡的社会是必然会发生倾斜的”。与一些漠视民瘼的大散文相比,这种心系苍生的政治抱负和思想升华大大地提升了大散文的境界。

    刘上洋的散文不仅具有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而且反思深入,思想辩证,具有感荡心灵的思想力量。我们从《失落的感悟》《成都武侯祠》《金字塔》《废墟的辉煌》等散文中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种辩证思辨的魅力。在《失落的感悟》中,作者对得与失的把握是辩证的,“有失才有得,有落才有起。”作者站在坚实大地上的反思穿透了生活的迷雾,悟到了生活的真谛。浸润其中,心灵仿佛洗澡,荡涤了浮尘,收获了踏实,顿感清爽不少。而这种思想的魅力绝不是权势的凌驾,而是来自对真理的把握。在《成都武侯祠》中,作者把握了人们心里的一杆秤,认为对于历史人物,不管他们是什么人,人们的心里总是有一杆秤的。而人们心里的这杆秤是金钱和权势所不能左右的。“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被人建庙祭祀的极少。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再到朱元璋和玄烨,若论文治武功,他们远在刘备之上,但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却找不到他们的一座祠庙。而惟独刘备例外。这个中原因恐怕应主要归功于诸葛亮。虽然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但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是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的形象远比刘备要高大得多。世人纪念刘备,实际上是冲着诸葛亮而来的。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庙也许早就灰飞烟灭了。”在这个只认强弱不认是非的时代,作者在《成都武侯祠》中强调人们心里的一杆秤,在散文《英伦漫笔》中高度肯定苏格兰对文化和人才的尊重远远高于对君王和权利的尊重并认为一个文化和人才至上的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的民族,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这不是一个眼睛朝上的作家所能感悟的。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