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的一天凌晨,在安阳老家陪伴姥姥的母亲打来电话说,姥姥病危了。我的心一下子揪到了嗓子眼儿,急忙和弟弟妹妹一起开车赶往老家。大约700多公里的路程颠颠簸簸,我们都心急如焚,在和姥姥生命的倒计时赛跑。
傍晚时分赶到了位于安阳市的解放军十三医院,门口有个大花房,摆满了各种鲜花,我一眼看中了那盆鲜红的“一品冠”,付了钱抱着花就往姥姥的病房跑。姥姥已处于高度昏迷状态,肺心症引起器官衰竭。我们姐弟姊妹几个一下子扑到病床前,紧紧抓住姥姥的手,大声喊叫着,只见昏迷中的姥姥两个眼角淌出了热泪。周边的亲人们一齐说:老人家留着这口气就是在等你们几个外孙呢!我们一刻不离地在病床前守候着,第二天下午4点, 93岁的姥姥走完了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我望着放在病床头上的那盆“一品冠” ,心里默念着:永别了,我的一品姥姥。
姥姥叫高凤云,出生在河南省汤阴县,也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里。她瘦瘦的中等个子,大眼睛,是缠过足的小脚。她一生养育了4个孩子,我母亲是长女。姥姥虽不识字,但她心里驻扎着“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理儿。上世纪50年代初,姥姥40多岁生了最小的女儿不久,姥爷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当时我母亲和两个舅舅都在上学,全家生活重担全压在姥姥肩上,亲朋邻里们都劝姥姥让俩大点的孩子辍学干活吧!姥姥全然不听,她咬咬牙,把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女儿送给了没有生育能力的亲戚,自己去给一个缺乳奶的医生家当了奶妈,还兼给另一家洗衣做饭当保姆,含辛茹苦地供三个孩子读书,直到几年后我母亲从河南纺织院校毕业分配至青岛工作,家里的境况才有好转,我的两个舅舅也都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后来成了大学教授和名校校长。
1958年夏天,我一岁半,母亲又怀上我大妹,组织上调我父亲去北京核工业部工作,接近50岁的姥姥从河南老家来青岛照顾我们,在我的记忆里,姥姥每早天刚亮就起床,做饭、洗衣、买菜、拉煤球、看孩子……一刻也不闲,有点好吃的都给我们,自己总是收拾盘底。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她经常翘着小脚跟邻居阿姨们坐“马笼”火车去近郊蓝村买地瓜干、玉米和高粱面等背回来,姥姥辛勤劳作的样子永远刻在我童年的时光里。
姥姥艰辛地帮自己的儿女完成学业后,又把目标放在我们这一代身上。记得上小学时姥姥精心给我缝了书包,对我说:家里啥事也别干了,只管好好念书。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当班长直到高中毕业,还担任过少先队大队长、团支书等,除勤奋学习外,还参加学校的宣传队、田径队、游泳队等活动,三好学生奖状一大摞,每当我取得成绩,姥姥脸上都充盈着骄傲,总是满面春风地夸我,给我烙油饼、煮鸡蛋作为奖励。姥姥在青岛住了20多年,我们姐弟和妹妹都长大成人后,她又急忙回到河南两位舅舅家,照顾孙子孙女们都考上大学,她才定居在安阳师院二舅家安度晚年。
姥姥的善良是从骨子里发散出来的。小时候我们住在母亲单位的纺织厂职员宿舍,孩子们都在宿舍大院里的小学读书。那时双职工多,大人几乎没空管孩子,班里同学的衣服破了、鞋子裂了、肚子饿了、身体不舒服了都会跑到我家找姥姥,姥姥成了大院里孩子们共同的姥姥。前几年我们小学班毕业40年首次聚会,同学们想起姥姥都热泪盈眶。在安阳教书的二舅回忆说:你姥姥在我们师院宿舍里的口碑也是一流的,谁家有困难她都会帮忙。有一次在学校宿舍大院拾到一块手表立即上交,校长还发了奖励证书,上面写着“奖给拾金不昧的高老太太”。
别看姥姥不识字,小时候她给我讲的岳飞传、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替父从军以及《封神演义》中的故事片断等,我至今记忆犹新,这对我从小树立弃恶扬善的价值观影响很大。从姥姥身上我还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感恩和诚信。1953年左右在姥姥最艰难的时候,她曾向两位邻居分别借了20元钱和半捆洋线,当时也没能力还,后来两位好心的邻居都搬走了,说钱和东西都不要了。姥姥来青岛后生活条件改善了,她就托在老家工作的舅舅一定要找这两位邻居,一直到40多年后的1997年左右才先后找到,已是大学教授的舅舅登门拜访,加倍还了钱,带了许多东西,两位邻居感动得泪流满面。
巴尔扎克说:仁慈的气息永远是一个人心灵高尚的标记。姥姥一生用善良的美德感染周边所有的人,如今人虽离世21年,但高尚的品质成为家里的传世之宝。姥姥长眠于安阳东北部的韩陵山公墓,相传西汉大将韩信在此屯兵时,视此地为“风水宝地”,将义母陵墓安于此,故得名韩陵山。每当清明时节,这里满山遍野的油菜花迎风盛开,花香中浸润着我们对姥姥永久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