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柏松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壬寅年元宵节,我参加了江西年俗调研活动,考察了南丰县上甘村和石邮村的傩仪民俗,亲历亲见,深有感触。在此谈谈南丰傩仪的特色及其启示意义。
南丰傩的特色之一是原始古朴,既保留了简朴刚劲、火爆稚拙的形式,又保留了非常古老的神话内容。南丰傩之上甘村“解傩”是元宵节期间举行的重要傩仪活动。上甘村“解傩”一般包括三种仪式,都在人家堂屋举行。第一道仪式为《二郎发弓》。二郎神本为治水水神,关乎农业生产所需的风调雨顺。此处演绎二郎神射箭动作,显然是将其与后羿叠加在一起了。后羿射日,是为了解除旱灾,也与风调雨顺之间密切相关。两者叠加,突出了祈求风调雨顺的意义。第二道仪式为《傩公傩母》,显然是伏羲女娲故事的演化传承,目的在于祈求子嗣绵绵。第三道仪式为《捉刀》,或是延续原始驱鬼逐疫仪式,或是演绎钟馗伏魔故事。由此可见,上甘村傩仪在发展中始终保留和不断融入远古文化内容,其传承具有延续传统文化根脉的意义。
南丰傩的特色之二是原生形态,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南丰傩仪为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一般在正月举行,至元宵节前后进入高潮,既有在大庭广众前的表演,也有在家家户户举行的驱鬼求吉傩仪。有人根据相关资料推断,南丰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上甘村傩神庙修建年代推断,南丰傩至少也有四五百年历史了。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南丰傩始终是村民除旧迎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仪式,村民们经过傩仪的洗礼,仿佛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追求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力量。南丰傩因此而永葆蓬勃生机。
南丰傩的特色之三在于传承组织稳定给力。比如石邮村傩仪传承组织与家族有关,能充分调动民间的力量,使得每年的傩仪活动能够有序举行。当然,在现代社会的乡村,家族在民间事务中的作用,已逐渐移位于乡贤人士,怎样发挥这一部分人在乡傩和其他年节组织活动中的作用,就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黄超芬
湖北省民协秘书长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尽管湖北和江西两省地理位置相邻,文化有相近相通之处,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对美好年味的炽热表达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正因如此,我们中华民族的年俗才能如此璀璨夺目、丰富多彩。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据相关资料记载及相关研究,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的南丰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崇仁板凳龙,清乾隆时期已然盛行。民俗的这种稳定性,来源于民俗一旦形成,它就成为文化传统、文化范式,具体为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组织方式、价值取向等,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今天也可以循着这条民俗文化生活的道路,通思古之幽情,体味先人关于年的认识、研究年俗形成发展规律。
通古是为了博今,是为了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为了寻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当你看到南丰上甘村垂髫小儿戴着塑料面具模仿傩班手舞足蹈时,看到石邮村年轻小伙参与到傩班在傩神庙起傩时,看到两鬓花白的母亲招呼亲人在宗祠堂里排成一排点香迎接傩神时,我们会感叹,千百年来,人们在春节期间辞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的文化心理是一样的。而这古今大抵一致的文化心理需求,既是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文化追求,也是民俗传承的源头活水。在城里人普遍认为年味淡了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深入研究年俗的当代文化价值,更应该保护好承载着年俗味道的乡村生活文化空间。
钟俊昆
江西省民协顾问、赣南师范大学教授
抚州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我们所考察的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崇仁相山镇浯漳古村、南丰县上甘傩、石邮傩等,特色鲜明,节日期间甚至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展现了民间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民间文化可以在乡村振兴中转化为既体现传统内涵又具有时代价值的力量。崇仁县相山镇浯漳村,陈氏自德安迁乐安,于元代再迁浯漳村,由此繁衍,现有村民4000余人,建祠堂数百座,今完整保留的仍有数十座。我们到达时,陈氏大宗祠内演戏正酣,正在开展相山镇文明实践活动,台上演员与台下老师指导的幼童,连同村民一起,手挥小国旗齐唱《我和我的祖国》。还有一个祠堂建成“幸福之家”,实则为孝老食堂,70岁以上老人可参食,日供三餐,这既体现了传统的孝老尊老美德,又成为切合于乡村实际的新型养老模式。这些散落于村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在新时代被创造性地利用,体现出民众的智慧。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好民俗文化内涵,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在浯漳村,我们看到一座新居前,大门口竖立两棵带有鲜叶的生竹,并由红布缠绕,我们以为是立春立竹,村民说并不是,而是迁新居时的象征物,寓意此后日子红火,生活节节高。在另外两处老宅子,贴的门神画下有用红纸缠挂着纸帛,当地人说是以此敬门神,求得门神护佑家宅平安,保境安民。此外有泰山石敢当嵌入面临巷道口的墙上,有的门框上悬刀与镜,当地敬神驱煞风习浓郁,体现村民积极向善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林头村,村妇摇布龙开场,多个姓氏的男子则组织了传统的板凳龙,百节方形灯彩龙在鼓乐声中绕村庄夜游,彩色灯笼挂在门口,迎来亲朋好友,山村中热闹非凡。村落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蕴能如此让村民知会,能够让他们自豪地说出来,在节日里展演出来,浓浓的乡情亲情得以传递,互相诉说着、惦念着曾经历的文化盛宴。
“火烧门帘纸,大人做生意,细人上学、捡狗屎”,意味着元宵节后各人有各人的忙法,开启正常生活,既有对过年的眷恋,又有着新的期盼。
刘爱华
江西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为什么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民俗文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原因在于乡村发展存在一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关注乡村,因为乡村是根基,是乡愁所系、心灵栖居之地。其发展状况必然影响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那么,为什么要保护民俗文化呢?1840年以来,受西学东渐思潮影响,民俗文化一直被打上落后、封闭的标签,但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不是精英阶层,而是基层更广泛的民众,因此民俗文化被建构成民族共同体的传统,成为民族国家认同的标志。另一个问题,我们如何保护民俗文化?简单来说就是要辩证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民俗文化是变动不居的,我们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在相山镇看到的舞彩带龙,就体现了民俗变的一面。同时,民俗文化又是稳定的,我们的春节无论怎么变,它的文化内涵不会变。我再谈一下“篁岭晒秋”,篁岭是一个山居村落,平地少,晾晒农作物是生活的产物,这个村子在旅游开发前已半空心化了。旅游的介入,不仅使这种农俗保存了下来,而且实现了景区共赢。当然,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旅游凝视下,晒秋也成为一种景观。如何解决这个共性问题,我们当然应批判商品化、伪民俗的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还应归结为城乡二元化发展。
程宇昌
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元宵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抚州崇仁县元宵灯会历史悠久、地方闻名。据《崇仁县文史资料》载:崇仁县的礼陂乡荷灯、相山镇苔洲村扭扭龙、许坊乡黄坊村龙灯、郊西乡罗溪村马灯等都较为有名。相反,文史资料对板凳龙描写不多,只能找到80多个字。今天,崇仁县的荷灯、扭扭龙、马灯等几乎失传,而板凳龙却流传广泛,这或许是板凳龙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活动形式较为方便之故。同样,在元宵佳节,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傩舞艺术)之乡”的南丰县,该县许多传统村落仍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习俗,充分表现出乡民们对傩文化的崇拜,人们从最初的求子祈丰,扩展到祈福、纳吉、求财、兴旺等多种内容,傩班、傩戏、傩舞等散布于南丰各乡镇。
“不扬龙灯不出门”“不跳傩舞不出门”是崇仁和南丰传统古村落乡民的“老规矩”。崇仁县板凳龙和南丰县傩舞灯,充分体现了赣地方民俗文化的特点,孕育着浓浓的乡愁文化和地方人文情怀。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我们要很好地传承这一民间习俗文化,充分展示赣民俗文化的特点,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民俗文化桥梁纽带的作用,充分凝聚乡民们乡村振兴的集体意识,实现乡村自治和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同时,也是充分展示我们对传统习俗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王子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江西省非遗研究基地副主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不同风俗塑造不同的人格气质。民俗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积淀和世代传承的一种整体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的综合。乡村民俗文化,也即“乡风”,历来受国家重视,特别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中不可忽视。
春节是傩文化集中体现的重要节令。在年俗中,人们的乐天精神、安民品质、祈祥愿望等表现得充分而集中。“傩”的民间风俗文化独具特色,有学者根据傩服务的对象、演出对象和演出场所的不同,把傩文化分为四种,即宫廷傩、民间傩、军傩、寺院傩。江西傩文化资源丰富,属于民间傩,即“乡傩”“乡人傩”“百姓傩” 祈福平安、驱祟逐疫、娱神乐人是其共同的目的。赣东抚州南丰的石邮傩舞、赣东北上饶婺源傩舞、赣西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技艺、赣西萍乡上栗耍傩神、赣西万载开口傩等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戴上面具是神,取下面具是人”,傩面具是傩仪式中自始至终需要供奉和贯戴的必备道具。南丰傩文化样态古朴,定位准确,“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其傩仪一般分为四个部分:起傩——跳傩——搜傩——圆傩。正月十六我们看到的南丰“搜傩”是整个傩仪中最重要、最高潮、最隆重、最盛大的仪式。在庄重认真地“搜傩”、人山人海的观傩和炮声震天的“响傩”活动中,我们接受了禳灾纳吉的洗礼,看到了人民的集体狂欢,感受到十足的年味祝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是乡村振兴中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