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伟大征程 感受壮丽史诗
作者:本报记者 孟祥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探寻伟大征程 感受壮丽史诗

——访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副总编辑肖平

肖平近照

  在本报参与拍摄大型电视系列片《星火燎原》的过程中,我们结识了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副总编辑、该系列片总策划肖平。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本报记者对肖平同志就《星火燎原·未刊稿》的价值、拍摄《星火燎原》系列片的缘起、该系列片的拍摄意义及产生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话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和解放军出版社、中国艺术报社共同推出了大型电视系列片《星火燎原》。当时为什么想到要拍这样一个系列片?

  肖平(以下简称“肖”):今年年初,解放军出版社社长施雷同志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们准备整理出版解放军出版社留存的《星火燎原》未刊稿。我对《星火燎原》非常熟悉,这套丛书堪称是一部中国革命战争英雄史诗,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华彩乐章。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这套丛书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大家知道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着的一支革命军队,走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解放了全中国。而《星火燎原》未刊稿是1957年那次大规模征集活动中,遗留下来没有刊出的稿件,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辗转有不少文稿已经遗失,留下来这一千多篇稿件,是当年没有刊出,但是经过编辑和修改过的稿件。

  我觉得《星火燎原》未刊稿弥足珍贵,因为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的尘封也应该拂去了,让这批没有被世人所认识的文稿重新刊出,让它影响更多的人,是一件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未刊稿,可能在文章的结构、叙述的方式、文字的表述上都过于传统,但是这些未刊稿反映了一段历史,反映了一个年代,反映了一大批在那个特殊年代走过来的将军和士兵的思想情操、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当时他们所经历过的历史。文章有的可能只有千百来字,是用钢笔写在发黄的稿纸上的。但正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碎片,更为珍贵。

  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星火燎原·未刊稿》,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与解放军出版社、中国艺术报社相联合,用影视图像的办法,把《星火燎原》再现在荧屏上。《星火燎原》这套丛书出版几千套、上万套,它的读者群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也是一个强势媒体,而且电视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我们拍摄系列片《星火燎原》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星火燎原》和《星火燎原·未刊稿》。

  记:今年有不少反映我军80周年风雨历程的系列片、记录片,跟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系列片《星火燎原》在主题选取上,在叙述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突破,因而引起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热切关注。而且由一部书稿拍摄系列片,也不多见。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进行了怎样的构思?

  肖:我们在拍摄系列片《星火燎原》之前进行了深刻思考,经过编创人员反复的议论、思考,我们决定发挥电视的优长,采取第一、第三人称交叉叙述的方式,由第一人称也就是未刊稿的作者叙述当年的故事,由第三人称把作者叙述的故事加以概括,来进行叙述。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丰富电视的艺术表现力,也适合于电视的时空转换;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我们将作者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叙述加以选择,便于我们更集中地把主要的内容反映出来。

  在《军事报道》栏目里,系列片《星火燎原》每集只有5分钟,5分钟要讲述一个故事,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恰恰是这种限定,又给我们找到一种创作的束缚,找到这种束缚也就找到了创作的兴奋点,它迫使我们的编导们在刀尖上跳舞。我们把它形容为杂技里的高台踢碗,因为画了一个圈,在限定的范围内,你既要立得住,又要把碗很精彩地踢到自己的头上去,就需要有绝技。在拍摄过程中,《星火燎原》摄制组的主创人员努力去寻求刀尖上跳舞的那种精彩,拍出来的作品自然很好看。

  电视的另一个长处是有视觉冲击力。《星火燎原·未刊稿》的作者当年在亲历战争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现在被收藏到纪念馆里,同时也留有一些战争遗址、故居等,我们都把它们取入镜头。《星火燎原》摄制组在实地拍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然后我们用电视的手段立体化、全方位、多侧面地表现出未刊稿所记述的那段历史,使文字的记述立体化,达到另外一种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记:系列片《星火燎原》是一部地道的军事题材的电视片,《中国艺术报》作为中国文联的报纸和文艺界的专业性的媒体,有幸与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合作,我们很高兴,因为今年正值建军80周年,宣传80周年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军地媒体合作一部反映军事题材的系列片的情况可能不多吧?

  肖:邀请《中国艺术报》参与我们这次系列片的拍摄,成为我们的主办方之一,一方面在于纪念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不单是全军的大事,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邀请《中国艺术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专业性。《星火燎原》丛书具有珍贵的文献性,但我们在书里的字里行间中同样能感受到文艺在部队中发挥着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文艺是我们这支军队点燃战斗精神的火炬,是奋进向前的号角。从战争年代我们这支军队就非常注重文化建设,毛泽东说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战争年代他们就用文化建设来促进战斗力的提高,鼓舞和激励战士们英勇杀敌,无往而不胜。《中国艺术报》作为权威性的文艺媒体,对文艺在建军80年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有深刻认识,我在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李树声的交流中得知,前几年,《中国艺术报》在中国文联的领导、支持和鼓励下,曾经重走延安路、重走抗战路、重走长征路,并先后出版了抗战特刊和长征特刊。她告诉我,在三次重走中,我们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我们渴望记录的速度赶得上当年当事人老去的速度,赶得上那些遗迹、标语、文物破损的速度。这话说得非常好,人民军队精神的普及传承,人民军队的壮举广为人知,与文学艺术紧密相关。我们希望《中国艺术报》的参与,使我们在采访中能够深入挖掘《星火燎原》未刊稿中的关于文化文艺方面的内容,因为许多未刊稿本身就是一篇漂亮、内蕴深厚的文学作品。

  记:《星火燎原》系列节目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人员遇到哪些困难?《星火燎原》未刊稿对摄制组有哪些影响?

  肖:最大的困难是历史的变迁、物是人非给摄制工作带来的不便。一是当年的很多作者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我们现在播出了41集,当年的作者只找到两名;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变化特别巨大,作者记述的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很多描写的战争场景已经被历史尘封住了,有些记述的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已经找不到任何历史遗存了。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直观,用摄像的话讲,就是要用摄像机去“抵近射击”,你说什么,我就要用镜头给你表现出来。文字记述的东西阅读者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些产生联想的内容,电视不同,毕竟电视的语言是画面,画面的表现要成为电视系列片的第一语言。那么摄制组最大的困难就是千辛万苦几经辗转到了故事发生地,却找不到任何遗迹、人物。好在关心这段历史的人还很多,研究我党、我军历史的人员也很多,在他们的帮助下,摄制组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

  记:您曾经说过视“登昆仑兮四望”为乐事,以讴歌铁马冰河为崇高。同时写作了许多以边关军人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您的文学之路跟部队、跟《星火燎原》有哪些关系?

  肖:我是到了部队以后开始爱好文学创作的,概括起来讲,我的文学创作活动与军旅生涯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回顾过去,我的文学创作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1985年的边境重大军事行动,我作为战地记者在云南边防,随同作战部队一起生活,结识了许许多多普通而又不凡的英雄,目睹了无数壮怀激烈的场面。散文《金陵好大雪》、《西望渐沉的夕阳》、《红艳艳的攀枝花》,都出自这个时期。二是1990年踏访边海防讴歌军人。那个时候我作为大型电视系列片《边关军魂》的总撰稿,历时7年,步履东起乌苏里江,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起漠河,南至南海诸岛的迢迢边海防线,行程数万公里。《守望昆仑》、《雪域之魂》、《乌苏观日出》、《樱花祭》、《她从蓝天飘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三是香港回归祖国的阶段。1995年,为做好香港回归祖国、驻港部队顺利进驻香港的准备工作,我有幸先期进港,身处历史更替、民族振兴、祖国统一的时刻,一个蕴藏已久的心声在作响,那就是要以凝重之笔来写恢宏历史,写大情大我。散文《等待升旗》、《古榕作证》,报告文学《凝眸:1997》,都是比较早地触及到了回归题材的作品。

  虽然我写的东西是以现实题材为主,但是这些现实题材都与大型历史丛书《星火燎原》有关。我的文学创作指导老师,当年恰恰是《星火燎原》编辑部的老编辑,他们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经验指导我走进文学之门,引领我爱上军旅文化、军旅文学。而且我刚开始步入军旅文学之门的时候,就是从《星火燎原》这套丛书里吸取营养,从中激发我创作的灵感和热情。我虽然写作历史题材很少,但是这些红色基因在起着作用。特别是前边讲到的这些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激励着我,让我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人民、热爱我们的这支军队,有了这种思想感情做铺垫、做基础,才使我这些年的文学创作,一直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和引领,一直有一个很好的基调。

  记:您是在部队的熔炉里成长起来的,那么,《星火燎原》这套丛书对您个人来讲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呢?

  肖:《星火燎原》是1957年出版的,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是读着这本书长大的。书中讲述的故事、叙述的人物都令我崇拜和敬仰。在《星火燎原》的那些文章里,比如《飘动的篝火》,它选进中学的课本,我读了以后,可以说影响我的整个人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先辈们表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一直是我理想的旗帜和人生的楷模。我也出生在革命干部的家庭,父亲曾在新四军部队工作过、战斗过,他讲起战争年代的那种激情,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记:《星火燎原》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7套播出后观众反映怎么样?

  肖:《星火燎原》连续播出41集,总体反映非常好。播出期间,我们不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来电,他们有的是《星火燎原》作者的亲属、后人,有的是关心历史,对中国革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观众,也有一些中小学生。来信和来电大致是发表一些观后的感受或者是询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光盘,便于他们珍藏。尽管有的电话很简短,有的来信也不长,但是我们的劳动受到观众的关注,对我们是一种鼓励。尤其让人感动的是,节目播出期间,不少将帅的子女、亲属、战友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他们的父辈和他们心目中敬仰的首长当年工作和战斗的那段历史,特意打电话给我们,请我们给他们刻光盘,请我们把记述了他们父辈和首长那段历史的电视片设法给他们珍藏、保留。

  我们知道现在不管是文学还是新闻,媒体分众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同一个题材的作品,但是《星火燎原》这个反映战争历史题材的作品有那么多人关注,有相当一批人热心观看,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认可,我觉得《星火燎原》达到了预期的创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