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足尖鞋讲故事”
——三位青年芭蕾编舞家的三部新作引发的话题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如何用足尖鞋讲故事”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恰恰也是中国芭蕾舞原创作品匮乏的原因所在。从短短的小品式作品的积累向40分钟以上中型芭蕾舞剧的“挑战” ,再到编创大体量的多幕舞剧,这是当下中国芭蕾舞年轻编导们不得不走的一步,也是要向上攀登的必经之路。4月25日至26日,中央芭蕾舞团“第五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晚会”将如约上演,集中展示由中芭三位优秀的青年编导费波、张镇新、王思正分别编创的三个题材不同、风格迥异的中型芭蕾新作—— 《哈姆雷特》 《香莲·赛莲》和《偃师》 。正如本届的主题为“开放的求索” ,意以一种无所拘束的姿态,表达主创团队对生活、对人文情怀的审视、探寻和追求。

  随着芭蕾创意工作坊(Work - shop)这一品牌项目五年来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青年芭蕾舞演员们更加渴望汲取和体验舞蹈创编的艰辛与乐趣,从2010年第一届的“放飞自由、绽放梦想” ,到2011年第二届的“献礼辛亥百年和建党90周年” ,到2012年第三届的“现代芭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 ,到2013年第四届的“温故·知新” ,再到今年的“开放的求索” ,中芭年轻艺术家积极投身其中,在这个剧团为年轻人搭建的平台上各显其能、大放异彩。

《哈姆雷特》海报 

  费波:为自己选择一个难题

  作品: 《哈姆雷特》

  特点:尝试经典戏剧的芭蕾舞剧改编

  对于费波这位几年参与芭蕾创意工作坊的芭蕾舞编导说, Workshop更像是做课题。他做的《孔子2012》以及2013版《波莱罗》在往届工作坊中都属于成熟作品,并以其到位的舞蹈动作编排和思想传达给观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每个课题都蕴含了我想追求的方向,以及因此要做出的尝试,就像这次的主题一样是去‘求索’ ,去寻找未知。 ”费波说。

  费波此次编创的《哈姆雷特》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名著,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死母嫁、新王登基的困惑中寻找自我的存在,最终与他认为的丑陋无比的世界同归于尽。费波坦言,“当我想要把《哈姆雷特》这样一部伟大的戏剧作品变成一部芭蕾舞剧时,就意味着我给自己选择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困难的不仅仅是如何编创,更重要的是如何思考。舞蹈不可以用语言去说,但《哈姆雷特》又是经典的戏剧文本,怎样使得剧中每个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故事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清楚,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而如何用古典芭蕾的语汇简洁精彩地讲故事,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进而做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也是这个课题的意义所在。 ”

  费波的《哈姆雷特》用两幕来完成。第一幕为“开戏” ,第二幕为“戏中” ,费波说他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后决定首先还是要尊重原著本身,能够将故事表达清楚。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有他自己对《哈姆雷特》的解读,王子哈姆雷特在矛盾的情境下如何去发现和解决一件事情,最后当提出“生存还是毁灭”时,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当哈姆雷特被推到父死母嫁情境下,他面对很多真相,面对一个新的大环境无所适从,他如何生存下去?这是我非常感兴趣来探讨的。 ”在费波看来,戏里是戏,戏外仍是戏,他今天做的只是把他的戏放在另一个戏里,和大家一起去解读这个难题。

《香莲·赛莲》海报 

  张镇新:必须要迎接挑战

  作品:《香莲·赛莲》

  特点:将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进行结合

  张镇新的著名编导作品《天黑请闭眼》就来自于前几届的芭蕾创意工作坊,并且凭借这个作品获得了去年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芭蕾舞最佳演员奖。致力于创作中国题材芭蕾和现代芭蕾的张镇新,善于从生活细节中去发现亮点,他认为生活就像“天黑请闭眼”这个小游戏一样,无论最后谁是胜者,都是这个游戏中的一个角色,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联想。这次他编创的《香莲·赛莲》又有完全不同的新意。

  《香莲·赛莲》根据冯骥才文学作品《三寸金莲》改编,进行了不少舞剧形式的崭新尝试。张镇新也提到这次的确遇到了他有史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困难,以往的作品中更多的是肢体语言的设计以及情绪的表达,而这次的题材就要求必须“讲故事” ,这本身是非常大的考验。 《三寸金莲》的故事枝蔓繁多,张镇新选择了《赛莲》一段来尝试编创。故事讲述了喜气洋洋的佟家大院里,一场赛莲大会即将开始,大太太“香莲”凭借美轮美奂的小脚,独占鳌头,一场精彩的演绎不仅触动了众人的心思,也悄悄地改变了香莲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命运,从而揭示出了这个女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苦与矛盾。张镇新说他的灵感来自于书中“步步生莲花”来形容女性的脚,这让他立刻联想到芭蕾舞女演员的脚与足尖鞋的关系。

  由于张镇新以前是学中国古典舞出身,所以这次他首次尝试以芭蕾舞剧形式的编创手法,在深入研究原著人物特性的基础上,将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进行一个新的结合和尝试,以舞剧片段的方式展示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后的精彩。虽然前期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张镇新坦言他在编创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仍是人物关系和整个故事发展情节的推动,这也是他必须要迎接的挑战。

《偃师》海报 

  王思正:玄机在于“用心制造”

  作品:《偃师》

  特点:“90后”编导的科幻题材芭蕾尝试

  王思正是彻彻底底的“90后” ,年龄不大的他却已参加过四届Workshop,但做40分钟以上的中型芭蕾舞剧尝试是第一次。由王思正编创的《偃师》根据潘海天当代科幻小说《偃师传说》改编,作品选材自《穆天子传》里的一个传说《偃师造人》 :相传在先秦时期周穆王向西巡狩的时候,曾经在遥远的异域遇见过一位奇人机械师名为偃师,他曾献给穆王一个比现代机器人还要出色的人偶,这个人偶制作的如同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会跳舞,会唱歌,因此穆王大赞偃师技艺精湛,于是这份美名与其典故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那便是:偃师造人唯难于心,就是说技艺再好,人心难造。就是这寥寥几行的传说记载,却让敏感的王思正找到了很强烈的创作灵感和联想,“90后”的他和不少同龄人一样从小对科幻故事着迷,自己还曾提笔写这类题材的故事,在中芭食堂里和同事的一次偶然交流中得知“80后”科幻作家潘海天曾将这个传说改编成一部当代科幻小说《偃师传说》 ,在小说的基础上王思正构建了自己心中的《偃师》故事。

  “虽然整个作品的改编是围绕在偃师的个人内心情感中所发展开来的,但立意其实是落在‘唯难于心’上。这一切都是我有感于周遭的大环境,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用心’二字显得愈发弥足珍贵,其实延伸到制作一件艺术品同样如是。偃师之所以能够最终技压群雄,其玄机就在于用心制造,而‘用心’一定是源于一份很善良质朴的情感。 ”王思正这样阐述道。回归到舞蹈本体来看,王思正也是希望尽力使得形式与内容能够得到较好的结合,尤其在群舞部分使用并表达《诗经》中的不少意境,并延伸开来,带人回到古代的氛围中,使得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能够找到一个相对实的落脚点。这也是王思正认为用舞剧讲故事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