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省区、 18个少数民族、 28个少数民族曲种、 34个曲艺节目、300多名少数民族曲艺演员……这一组数字来自12月8日至10日,由中国文联、国家民委、中国曲协、呼和浩特市政府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云南、贵州、甘肃、吉林、湖北、湖南、福建、四川、河北等14个省、自治区的300余名少数民族曲艺工作者参演,包括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哈尼族、土家族、彝族、傣族、壮族、苗族、京族等18个少数民族,蒙古族好来宝、藏族折嘎、傣族章哈、壮族末伦、朝鲜族盘索里等28个少数民族曲种的34个曲艺节目同台竞技、尽展风采。
特色各具看交流
12月8日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前光宣布展演开幕后,来自内蒙古民族曲艺团的艺术家们向其他兄弟民族同行展现了乌力格尔、玛克塔拉、好来宝、陶力等独具内蒙古特色的曲艺节目。在展演现场,记者看到观众中不少是参加展演的演员,他们一边认真观看同行的表演一边不忘以掌声为之喝彩。来自新疆代表团的演员在观看了贵州代表团表演的《桥城新韵》后纷纷表示,贵州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中充满了地域文化色彩,他们身着布依族特色服装,唱着动听的歌曲,整个节目流畅生动,非常吸引人。获得本次展演最佳表演奖的玉旺囡已经第二次参加展演了,她告诉记者,少数民族曲艺各有特色,平时大家很少能够有机会聚在一起,这次通过展演平台更多是互相学习交流。“参加展演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傣族章哈展示给全国各民族兄弟姐妹,让更多人了解章哈。第一次展演后,我就把自己在展演中所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当地从事章哈表演的年轻演员们。 ”玉旺囡说。“我们这是第一次来参加展演,大家想法很简单,就是贵在参与,观摩学习,至于是否获奖无关紧要,为我们以后参加大型演出活动打好基础,感谢有这么一个平台让关山花儿走出来。 ”甘肃《关山花儿会》节目领队李霞感言。来自贵州省榕江县艺术团的吴礼平对记者说:“目前,贵州民族曲艺与北方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尽管贵州少数民族元素丰富,但是在编排节目的过程中还需要用现代审美标准来打造。通过观看同行们的表演,我们在如何让传统曲艺更好地与时俱进方面得到了很多启发。 ”获得本次展演最佳表演奖的石达来自西藏,能够参加这次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曲艺比赛他很开心,获奖后也非常高兴。他希望下次继续努力将西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蒙古族群口好来宝《草原的祝福》
老段新唱看创新
说起少数民族曲艺,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那些传统节目,但在这次展演中,新创作的节目占了很大比重。老段新唱在很多代表团得到了充分体现。 《侗寨传奇》是广西曲艺家李侃以真实故事为素材创作而成的,讲述的是少数民族乡村与城市同发展,侗族姑娘招来上门洋女婿的故事。按照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常祥霖的说法,这个作品非常富有新意,虽然作品讲的是一个村寨的小故事,但背后是社会发展的大文章,实际上是对祖国的伟大赞歌。本次展演评委会主任、中国曲协副主席郭刚表示,通过这次展演可以看出各地对当地曲艺发展非常重视。很多新创节目十分贴近当下社会生活,关注一些社会特殊群体,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为当地的发展服务。
好听又好看是很多观众观看完此次展演的共同感受。好听说的是各民族曲艺的优美曲调,而好看主要体现在演员的服饰和舞台背景上。本次展演的舞台是由LED电子荧屏搭建,舞台效果会伴随着各个代表团展演节目与服装颜色等产生变化,绚丽多彩的灯光也提高了整个视觉欣赏效果,整个舞美效果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来自内蒙古的乌力格尔节目《如此之人》 ,不仅有乐队伴奏、演员助演,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舞台巨幅屏幕上播放动漫,使艺人的弹唱内容形象具体,过去单纯的听觉享受发展成为立体的视听盛宴。为了让更多人分享这一传统艺术,舞台两侧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逐句译成汉语的唱词。内蒙古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新和每场展演都从头至尾看完,他告诉记者,此次展演不仅节目质量高,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让人们看到从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到今天的20年,新时期少数民族曲艺发展脉络的整体走向,传统曲艺表演形式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得到了很好传承和发展。此次展演给评委李立山印象最深的是很多节目在表现形式上下了很大功夫。它们既保持了亦说亦唱、亦歌亦舞的特征,又非常有故事性,充分体现出曲艺有人有事、有情有趣的特点。比如说西藏有个节目《环卫工人赞》 ,不论是弹着六弦琴唱,还是歌舞唱,节奏感都特别强,而且很有时尚感,与原来固有的曲种样式结合得很好,这在少数民族曲艺发展上要给予充分肯定。
蒙古族乌力格尔《如此之人》
集思广益看发展
展演期间,还召开了推动少数民族曲艺事业繁荣发展座谈会。来自全国的知名文艺理论评论家、优秀少数民族曲艺学者和少数民族曲艺家50余人,围绕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少数民族曲艺事业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中国曲协主席姜昆在座谈会上表示,曲艺能最直接、最快地展现出老百姓的生活。曲艺展演应该争取把少数民族的“火把”聚集在一起,让民族曲艺的光亮照得更远。演员们则要在表演和说唱方面下功夫,提高曲艺的感染力,做大曲艺的舞台、队伍以及影响。同时要不断丰富、充实自己,表演上要注重“新”字,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本次展演评委、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系教授柯琳认为,当代少数民族曲艺的内在联系还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传统曲艺和新曲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表面看来,是相互排斥的,但本质上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彼此可以相互转化和融合,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一种思路。曲艺传承要区分两个不同性质的传承环境,应当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关注各民族群体生活中传承机制的状态方面。环境传承机制是将根本性的曲艺生存和传播模式纳入到保护工作的中心视野,在经济状态逐步改善和各民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各民族曲艺传承,大体形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传承机制,也就是有两种不同的传承环境:原生态传承环境和新生态传承环境。新曲艺表演艺术家对丰富曲艺表演技法、创新发展民族曲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贡献,目前多数研究者只注重曲艺文本研究,忽视了对曲艺民间艺人和新曲艺表演者的研究,或者说只重视传统曲艺研究,忽视了对新曲艺的研究。为此她建议注意区别传统曲艺民间艺人和新曲艺表演者、传统曲艺和新曲艺的关系,扩展曲艺表演与生态的研究,注重曲艺表演者与特定区域环境的关系的研究。
座谈会上宣布成立了中国曲协少数民族曲艺专业艺术委员会,这标志着中国曲协有了第13个专业艺术委员会。谈到少数民族曲艺艺委会成立的目的和功能,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表示,艺委会首先要坚持一个明确的定位,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少数民族曲艺艺委会就是中国曲协在发展少数民族曲艺中的手臂和大脑的延伸,既是参谋和助手,也是思想库和智囊团。艺委会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引领和推动。他说,开展好艺委会的工作发挥应有功能,需要借助三个手段:一是要开展调查研究,少数民族曲艺家底要摸清楚,这是基本功。二是加强学术探索,这是一个专家委员会,少数民族曲艺涉及地域十分广泛,群众基础非常深厚,所以要加强学术探讨和学理研究,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曲艺最缺乏的,到今天,中国曲艺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没有形成,没有大学本科,更没有研究生。后备人才供不上。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三是举办一些示范性的交流展演,曲艺归根结底属于舞台艺术,演员要把一腔热血洒在舞台上,作品要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中国曲协将以这次展演为起点,今后从各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演职人员和曲种,尽可能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更多扶持和关照。
三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展演此番是时隔20年后再次来到呼和浩特,诚如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曲华江在本次展演新闻发布会上所言,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与辛勤耕耘,经过20年的深厚积淀与创新开拓,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已经发展成为繁荣少数民族曲艺创作、促进少数民族曲艺发展、展示少数民族风采风貌的重要舞台,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工作者的盛大节日,受到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曲艺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参与,对于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加强民族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