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二)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代长江主题文艺创作要凸显其生态价值

胡颖峰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鄱阳湖学刊》主编、研究员

  经济与文化紧密相联,长江经济带发展离不开长江文化的支撑。当前中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生态文化为根基。因此,新时代长江主题文艺创作,要着力凸显长江文化的生态价值。这种生态价值,既可以表现为自然环境对于人(或其他生命)的自在价值,也可以表现为人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对于自然环境的自为价值。近年来,江西涌现了一批长江主题文艺创作精品,其中尤以彭学军儿童长篇小说《大鸟》和原创舞剧《大湖之灵》为代表。这些作品均以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鄱阳湖为题材,或因对自然生灵犯下过错而拷问灵魂,或呈现自然与生命在历经曲折后建立的美好联系,或表现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自然生态的修复伴随着人的成长的阵痛,均从不同角度清晰地表达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江西是中国“最绿”的省份之一,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未来江西的长江主题文艺创作,还需不断沿着长江(鄱阳湖)生态文化主题深入思辨,与新时代同行,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赋魂。

 

传承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

徐春林
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
《大江文艺》执行主编、江西修水籍作家

  滚滚长江从九江穿流而过,长江不仅成为九江的重要水源地,也成为江西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

  长江和人一样,是有“肉身”的,是有根性的,也是有灵魂的。自古以来,对长江的研究和书写可谓汗牛充栋。只有扎根生活、把握根性,着眼长江全域、中华文明全景、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长江的遭遇转化为人的共同命运,才能创作出赋予时代的作品。

  2019年,我开始构思创作《和平长江》,我用两年的时间,深入长江岸线的县市,收集素材1000余万字,从传承大河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长江的关系等方面,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切入,包含时间、空间、自然、文化等多重元素,思考人的生命史,重点书写长江流域的生存样态。尤其是聚焦新时代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重新认识长江、审视长江,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伟大实践。由此思考如何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真正的“大保护”等时代之问。

  一个人的命运与一条江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在创作完成生态主题的《和平长江》后,我现在接着又在创作另一部文化主题的《长江本纪》。我想,长江就是我毕生的文学创作灵感源泉。

 

数智技术下的长江文化数字化艺术形象传播

张甘霖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数智技术下的长江文化数字化艺术形象传播可以围绕长江文化文艺元素、景德镇陶瓷艺术、长江非遗、长江山水画等艺术形象传播等主题,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新,通过开展数字化展示设计技术、展示设计方法研究和展示方向研究,分析长江文化数字化艺术的内涵与见证价值,探索长江文艺精品数字化传播的概念、发展脉络,不断适应数智技术与未来挑战。其中包括:九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艺术的物质表象分析——留存的琵琶亭、浔阳楼、锁江楼、租界遗址、青铜矿遗址等;长江文化数字化艺术形象的精神内涵分析——庐山文化、茶文化、瓷文化、非遗文化等。

  长江文化数字化艺术形象传播的实现途径应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包括长江文化数字化的物质文化或情感特征、数字化设计保护或宣传的目标、数字化长江文创体验、增强用户文旅体验感和对长江文化的认知。

  数智技术下的长江文化数字化艺术形象传播,是基于文化体验的传播,应致力于从明确用户群体、分析用户特征、定义数字化设计工具媒介和塑造文化传播与体验场景等几个方面构筑更好的文化体验。